小畜集&五代史阙文 - (北宋)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北宋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家世务农。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端拱元年(988)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献《端拱箴》以寓规讽,又上《御戎十策》。拜左司谏、知制诰。任大理评事,为徐铉雪诬,坐贬商州团练副使。淳化四年(993)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至道元年(995)坐谤讪朝廷罪贬知滁州。真宗即位初再召入京,预修《太祖实录》,以直书史事得罪宰相,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999)贬知黄州。咸平四年改知蕲州,卒。为官清正,秉性刚直,遇事敢言,不畏权贵,因此“八年三黜”,乃作《三黜赋》云:“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以表示刚正不屈之志。

王禹偁出身清寒,又久历州县官,对民生疾苦有较深了解,也深知北宋政治之弊端,因而多次上书主张改革,曾向朝廷提出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减冗兵冗吏等主张,实为北宋政治改革派之先驱。文学上诗文兼长,是宋代白体诗派的代表诗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国初……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宋初白体诗人如李昉、徐铉等以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为主。至王禹偁才侧重学习白居易早期“惟歌生民病”的诗风,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代表作如《对雪》、《感流亡》等诗,反映民生疾苦,抨击现实的黑暗,并对自己身居官位而乏救民济世之术表示自责,表现了真诚的人道精神。后期又进而学习杜甫,曾作诗自贺云:“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小畜集》卷九)无论学白学杜,都是注重于关注现实、反映民瘼这一侧面。他的诗追求语言的平易晓畅,风格简淡朴实。长篇古诗多夹叙夹议,挥洒自如,畅所欲言。近体律诗如《村行》等则以清丽之辞写景抒情,明净洗炼,意境清远,饶有风韵。他又是宋初较早倡导古文的重要散文家,其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宋代散文创作有较大影响。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而明心”的古文,以纠正五代以来的浮弱文风。并强调“不得已而言”,认为文章贵乎“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其散文创作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语言晓畅平易。如《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都是宋代散文中的名篇。他的为人和文学成就都受到世人的称道,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画象赞序》)。著有《小畜集》30卷,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后人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刻本。

诗文别集。宋王禹偁著。三十卷。禹偁尝自次其文,将名其集,以《易》筮之,遇《乾》之《小畜》,因以名集。《郡斋读书志》卷一九著录《小畜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著录《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二十卷。其集北宋已有刊本,然久佚。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历阳沈虞卿尝刻之黄州,后有三个主要传本:一是宋刻补抄本。宋刊配吕无党抄本,清道光元年(1821)黄丕烈购于书摊。《四部丛刊》初印时取经鉏堂抄本,二次印时即改用此本,并附张元济撰《札记》一卷,为今通行善本。二为明野竹斋抄本。从宋刻摹写,有岳西道人复初(其人姓氏不详)手跋,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三乃清平阳赵熟典刊本。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于爱月堂。此本与上明抄本缺文讹字大略相同,或即从之出,惟辗转传刊,讹字更多。《四库全书》盖亦源出此系,凡赋二卷,诗十一卷,文十七卷。卷首有王禹偁序,卷末有沈虞卿跋。另《武英殿聚珍版书》所收除《小畜集》三十卷附札记一卷外,尚有《小畜外集》十三卷。今四川大学编《全宋文》又辑佚文三十八篇,北京大学编《全宋诗》又辑佚诗三十六首及断句若干。

题辞

御制王禹偁待漏院记题辞

待漏院记理正言明脍炙千古无可雌黄然彼在臣言臣知一而未知二故题之辞

记中历箴相臣贤者一邪者一庸者一列为三等亦既彰往者规将来可以为执政者之龟监矣但所谓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於宰相则吾不能无疑焉夫此三等之人岂能自用用之者君也若为君者不能自用其臣而或资於人焉则贤者不成其为贤邪者益肆其为邪而庸者且将自喜其为庸矣是则一国之政万人之命不悬於宰相而悬於为君者明矣然而识此三等之人岂易易乎必存於心者克已而复礼接於物者大公而至明苟不如斯三等之人纷陈於前而无所生张去取天下之政将日坏而不可收拾非相臣之罪乃为君者之罪也禹偁所云君逸於上臣劳於下当与王褒所云为人君者勤於求贤而逸於得人之语并观之然亦终无可逸之时则其义见於周公无逸之篇兹故申绎其义而题之辞以戒後之为君者且以自戒也

提要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三

小畜集        别集类二【宋】

提要

【臣】等谨案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七卷宋王禹偁撰禹偁字元之钜野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屡以事谪守郡终於知蕲州事蹟具宋史本传禹偁尝自次其文以易筮之得乾之小畜因以名集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皆作三十卷与今本同惟宋志作二十卷然宋志荒谬最甚不足据也宋承五代之後文体纎俪禹偁始为古雅简淡之作其奏疏尤极剀切宋史采入本传者议论皆英伟可观在词垣时所为应制骈偶之文亦多宏丽典赡不愧一时作手集凡赋二卷诗十一卷文十七卷绍兴丁卯历阳沈虞卿尝刻之黄州明代未有刋本世多钞传其诗而全集罕觏故王士祯池北偶谈称仅见书贾以一本持售後不可复得为憾近时平阳赵氏始得宋本刋行而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载外集三百四十首其曾孙汾所裒辑者则久佚不传此残本为河间纪氏閲微草堂所藏仅存第七卷至第十三卷而又七卷前缺数页十三卷末集贤钱侍郎知大名府序惟有篇首二行计亦当缺一两页原帙籖题即曰小畜外集残本上下二册知所传止此矣其中次韵和朗公见赠诗及题下自注朗字皆缺笔知犹从宋本影抄也凡诗四十四篇杂文八篇论议五篇传三篇箴赞颂九篇代拟二篇篇序十二篇共一百一篇较原帙仅三之一然北宋遗集流传渐少我

皇上稽古右文凡零篇断简散见永乐大典中者

苟可编排咸

命儒臣辑录成帙以示表章此集原书七卷岿然得存是亦可宝之秘笈不容以残缺废矣乾隆四十六年六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原序

小畜集原序

内翰王公以文章道义被遇太宗皇帝视草北门代言西掖眷优接隆声望最重咸谓咫尺黄阁矣偶坐事左迁咸平初来于齐安在郡政化孚洽容与暇景作竹楼无愠斋睡足轩以玩意邦人沐浴恩惠为绘像立祠东坡居士尝亲拜其下历岁滋久经涉兵盗无一存者风范歇絶音徽眇然良可太息平生撰着极富有手编文集三十卷名曰小畜集其文简易醇质得古作者之体往往好事得之者珍秘不传以故人多未见虞卿假守於此追访旧址踌躇增慨想见其人思欲以次兴葺而钝拙无能救过不赡辄且先其大者因以家笥所藏小畜集八本更加点勘鸠工镂板以广其传庶与四方学者共之绍兴丁卯皇上祀紫坛之明年六月庚申历阳沈虞卿序

淳化二年岁在辛卯禹偁王【阙】     州团练副

使至道二年乙未岁【阙】    士黜守滁上得尚书工部郎中明年十二月移知广陵又明年三月今上嗣位复以刑部郎中入西掖咸平二年守本官知齐安郡年四十有六髪白目昬【阙】常多病大惧没世而名不称矣因閲平生所为文散失焚弃之外类而第之得三十卷将名其集以周易筮之遇乾【乾下乾上】之小畜【乾下巽上】乾之象曰君子以自强不息是禹偁修辞立诚守道行己之义也小畜之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说者曰未能行其施故可懿文而已是禹偁位不能行道文可以饰身也集曰小畜不其然乎咸平三年十二月晦日太原王禹偁序

小畜集原序

卷一 古赋五首

卷二 律赋十首

卷三 古调诗十三首

卷四 古调诗十八首

卷五 古调诗三十二首

卷六 古诗十三首

卷七 律诗八十九首

卷八 律诗六十七首

卷九 律诗九十九首

卷十 律诗九十四首

卷十一 律诗七十四首

卷十二 謌行十三首

卷十三 謌行十二首

卷十四 杂文

卷十五 论

卷十六 碑记

卷十七 碑记

卷十八 书

卷十九 序

卷二十 序

卷二十一 表

卷二十二 表

卷二十三 表

卷二十四 表

卷二十五 牋启

卷二十六 擬试内制五题

卷二十七 擬试内制五题

卷二十八 碑志

卷二十九 碑志

卷三十 碑碣

五代史阙文


这是第一篇卷一 古赋五首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