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新军篇

辛亥之役,多极动员,场景类似后现代剧:不守三一律,无明确主角。各党徇私扬己之说,皆非平允。唯新军之先锋、触媒角色,众议佥同,实不容诬。衡以故史,进化自有其间歇平衡波动,历史径路之要害歧点,为数有限、一刻千金。得时者兴、失路者亡;大抵视组织密度最高,行动意志最坚之关键少数为转移。若克林威尔独立派清教徒、伊斯兰圣门弟子团、雅各宾俱乐部、青年土耳其党,皆此属也。而东土顺民大多数之散漫游移、机会主义,远较列国为甚。立宪党人请愿变法不获已。民党运动帮会,乌合取败。舆论、教育缓不济急。终能攻坚蹈险,别开生面者,其唯新军乎?然民众观潮,精英自闭,欲造多数主人翁共和之邦,不亦远乎?先锋革命家之军事雅各宾主义,自始即含退化种子。新邦肇造、虎头蛇尾,成也新军,败也新军。欲明本末,不可不先溯其源流。

自大彼得微行变法以来,后发国家相率步入赶超型近代化狭路。其道起于练新军者,十居七八。盖邦国耀军于外,如人靠衣装:贫富悬隔、优劣易见,利弊分明、愚者难欺;而内蕴恒质、微妙难测,人人言殊、颇难取法。尤要者,新军之新多限于器物。时君尽可保持传统社会于隔离状态,一意兴军、后顾无虞。国强而民弱、主智而下愚,两得其便。至于后事逆变,多出庙算之外,斯亦无如之何。

甲午丧师,庚子辱国,湘淮武卫,几同春水,八旗绿营,久称朽木。光宣新政军事大纲,首在新建陆军三十六镇,而后次第裁撤旧军。创制取法德日,本兵多用亲贵,如铁宝臣之主陆军。中级军官培养,好选勋臣子弟,如哈汉章之受公费,以其先人哈元生(平苗健将)故。凡百举措,皆以破洪杨以下督抚外重之局。无奈形势强于个人,清制从明,宗奉洪武,理财端赖储蓄,悬聚敛之臣为厉禁。太仓红黍尽于咸同兵事,以客卿力,整顿关、盐,数兴洋债,牵补度日。庚子国变,公私荡然,赔款尚望各省摊银,况新军之无底洞乎?司农仰屋,少府掩耳,饮鸠无术,终委督抚。各省财脉政术,自难强同。三十六镇,半属画饼,真有成效者,首推北洋、鄂军。是以集权内重之术,反为方伯借光。长曾李传人私军之弊,举社稷殉之,余毒流于异代。天心喜祸,时运移人,一至斯欤。

直鄂新军,自始意态不同,创制者身教有以致之。北洋重功利,以李文忠百足之虫,袁公技术务实主义、政治机会主义,楚咻齐染,青出胜蓝。北洋一脉左右逢源,司社稷民命几三十年,岂曰幸致?

士论以袁公"不学有术"衬张文襄"有学无术",然香涛固非不解权变者。清流高蹈召败,彼独腾达;帝后形同水火,调和有术;屠财如崩,清望无损;兴学改制,新旧皆服,盐梅干城,谈何易哉。唯服官数十年,不改书生意气,为李文忠所笑。苟非若是,幕宾之盛,岂能冠绝一时。梁星海、樊云门、辜汤生皆眼高于顶目无余子者,刍狗君相、横绝百僚,安得受彼罗致。鄂军虽以丫姑爷张彪统制,学生官实居主流,重义理轻功利。江汉新军学术之盛学风之美,十八省无比肩者。文学社、共进会本为同代众多劝学团体之一沙,初非革命健者,受时风鼓荡而加盟者,唯以才胜;鄂军始得以贫薄之资,跨江凌粤,并坐于天骄北洋之列,唯以学重,易受新潮鼓动,舍利归仁、身先万众,匹夫下吏为天下率、有众一成为竹帛垂,其唯鄂军乎?香涛劝学之心,固非及此;然培植之功,爱士之诚,有足多者。垂范新邦、遗德尚远,未可以彼之尽瘁虞渊而忽之。

南皮既没、项城闲废,朝堂空矣。亲贵终有扬眉之快,行威廉凯撒锦囊秘计:"皇族典兵,毋予外臣。"铁良荫昌,国之干城;泽公主计,肃王领警;陶斋季和,犬牙相维;一若顺康开国之厉,复见于今。黄鹤楼头,名士星散;毫宋故宅,钓翁可忌。北廷智珠在握,乃赏拔少壮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辈,以孤北洋旧将之势。江湖已静,仅余革党孤穷之徒,旋起旋败,羊城精华俱尽,残者唯克强。兆铭博浪挥椎快哉一举,烈德至矣,未见其能撼丘山之固。不数月而保路军兴、关河易色,实出在事各方成算之外。

路权问题详于他篇,此无赘述必要。其精义在皇室以新政重敛损农之际,复与传统柱石士绅为敌。集权削藩策、亲贵排汉策本为一体,天衣无缝。传闻南皮苦谏,摄政王对曰:“无预孤家事。”大臣以是有"南人不相宋家传"、"追随落日到虞渊"之叹。新政以民族君主国为模板,浸染十九世纪末叶“集权即进步”宗风,大失各省实力派之心。天步多艰,正为此辈收复失地造时。否则革命党根基薄弱,实不足以倾国。多方角力,清室收完败,民党取虚名,唯地方实力派坐收全功。

辛亥军政形势,滇晋军方独大、江浙士绅议会居上,他省介于其间,名之军绅政权,可得其实。以大略论,同盟会多在军中、立宪派多为议绅。私人关系、地方派系重于党派分歧、原则理念。诸君无论出身、新旧,皆受吸毒式招收游民—军饷膨胀—财政崩溃—任用私人—把持饷源—勒逼地方之经典进程驱使。以浙省之富,军兴旬月、藩库一空,加派鞭捶、民怨鼎沸。共和民国虚文高义,扫地尽矣,军事雅各宾主义有其自然退化定理;不待北军,已由革命党嫡系首开其端。民国呱呱未落,已负重债,与财政灾难相始终。和议、内政、外事、边争无不受财匮驱动,其命也夫!

初,联军撤退,帝后还都,李文忠劳瘁以终,乃授北洋遗业于袁,承联军天津临时政府兴办地方自治之基,练新军巡警,开司法裁判所,实为光宣新政受精卵。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发表庆王为练兵处总理,袁任会办,铁良为襄理,练六镇新军为后继者垂范。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改官制,组陆军部、划全国新建陆军三十六镇,以度支不继,各省参差,至辛亥军兴,未竟全功。

新军官佐,初出于北洋天津武备学堂。而后练兵处设陆小、陆中、陆大及各专门学堂,继而各省建讲武堂。北洋六镇士卒以定武军四千七百五十员为基干,陆续募兵于徐、淮、鲁、豫、直、奉(不取南人为北洋心法,以北人朴厚敢死,易于驯顺,南人巧诈多智,自喜好争故。非仅便于求近。虽吞江汉,家法不改)。至辛亥,举国新军练成者二十四万,北洋居十四万,问鼎之势已成。

辛亥,第一镇何宗莲镇北苑翼京师,第二镇马龙标镇迁安,第三镇曹锟镇长春,第四镇陈光远(护)镇马厂,第五镇张怀芝镇济南,第六镇吴禄贞镇保定。每镇万一千至二千不等。禁卫军一万二千五百一十三员,原摄政王自将,后交王弟载涛。袁氏组阁,夺载涛军归冯国璋。江北新军为拟议中第七镇,直、鲁、豫、热、辽、吉、黑七省新军皆以六镇抽调官卒为核心建成,故多附从六镇。姜桂题毅军出自鲍超—宋庆—马玉昆,归荣禄为武卫左军,本拟裁并,以其子弟兵传统深厚,兵变可忧,姑从旧。此军乃曾涤生化石,思想最旧,形势孤立,非附北洋不得自存,故论者多视为北洋新军支流。

六镇之外,鄂军为壮,彰德秋操,独擅南方之强。论其始则于光绪二十二年(一八六九)张香涛编练护军营,采德式军操,不过一千一百人。二十八年(一九〇二)扩为两翼,三十年(一九〇四)改翼为镇,三十二年(一九〇六)统编为第八镇及第二十一混成协。辛亥,张彪为第八镇统制,兵万五百零二员,逃于江上;黎元洪为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兵四千六百一十二员,拥为都督。

鄂军之壮,不以军资,人丁亦薄,独恃学风之盛。儒士典军,以一省之贫薄,乃与举国输捐之北洋同列并坐,三江两粤之富,黯然失色。文襄毕生引为自豪,自命步武曾左,无负圣明,临终家人尚乞谥襄不谥忠(忠文襄武)。然文学社之流(革命团体无不以劝学团体始,孙文兴中会亦萌于辅仁文社,可见愚民之重要,北洋选丁标准曰朴曰愚,万不可易)亦缘而兴,张彪称党人多至三分之一,以辛亥标准,已属可惊,多数新军不过二三“十二月党人”密谋,去之则全师瓦解。鄂军首义之荣,不得不奉于南人不相之张督,恐其忠骨难安于九泉之下。

黎督就位,扩军为急,步队增至四协,炮队两标,马队两标,继而增至步队八协,炮队三标,兵众五万余,仍不免败北。各省效之,通国百万有奇,南北政府坐困愁城,国未生亡形备矣。

湘军始于光绪二十八年编常备军,至三十一年端方抚湘成军一协。宣统元年(一九〇九)整编为暂编二十五混成协,兵四千五十六员。然旧军不废,众过新军五倍。起义纯出新军会党,以弱兼强,合编扩为五师,而以亲锐援鄂,以是召乱。

秦军于光绪二十八年由旧军六旗编成,陕抚升允主之。三十二年,陕抚曹鸿勋补编炮队马队,兵三千九百三十六员,本出甘军,地非冲要,故于诸军最弱(同光成例,陕甘一体,论军则甘重陕轻,自杨岳斌、左宗棠驻节兰山,相沿不改)。

晋军起于光绪二十八年西林新政,仿武卫右军章程,编常备军步队六旗骑兵一旗,员二千余。宣统元年陆军部编为暂编四十三混成协。辛亥,谭振德任协统,兵四千五百五十七员。西林、项城素号瑜亮,而晋军亦于北五省独树一帜,不附北洋。军兴,“阎海龟”因表里之固、太谷之殷,遣散客军,效东瀛军国民政术,融退伍兵、后备军、乡政自治于一体,省库不耗,府兵在民,晋人治晋,根基不拔。客军入晋者数,能逐其省军而不能撼其基层,终必自去,坐待绅民拥百川复位。兵费省则建设费足,税轻而民奋,模范华夏,遗爱一方。虽云山河之固得天独厚,较剑门之险、蜀政之乱,正所谓桃李不言者。

甘军于光绪二十八年由陕督松蕃改编旧军而成。光绪三十一年,陕督升允改常备军为新军,名新而实旧,宣统元年扩为一协一标,一协以张行志(固原提督)主之,一标以回将马福祥主之。宣统二年(一九一〇),陕督长庚补马队为一标,回将马安良主之,此甘河马阀吞西北之始。辛亥,兵六千八百余。

光绪三十二年,新疆巡抚联魁编练省军,二千八百余员。宣统元年,陆军部编为三十五协,辛亥,王佩兰任协统。另有伊犁新军,将军长庚所练,兵二千五百余员。初,刘锦棠建省,伊犁将军不废,守伊塔俄边,故一省二主。

光绪二十八年,江督刘坤一改编常备、续备。巡警军,光绪三十年,江督魏光焘编武威军两翼。光绪三十一年,江督周馥合编诸军为第九镇,徐绍祯为统制。年终,江督端方补步队马队各一。

光绪三十年,苏抚端方首练苏军,三十三年(一九〇七)编为暂二十三混成协。辛亥,艾忠奇任协统。第六镇兵八千二百五十五员,二十三协兵四千三百四十五员。军兴,与各省援军合编为北伐军二十师,和议既成,黄留守裁并为五师,分驻宁苏扬镇。

皖军起于光绪三十年诚勋改编防营,次年编为一协,立督练公所。三十四年,炮队队官熊成基起义事败,宣统二年唐启尧任公所参谋处总办,兵千五百五十员,守安庆,城大兵单,素瞻上游(湖口)马首。

赣军起于光绪二十八年江西巡抚李兴锐改编防营为常备、续备军,三十一年,布政使周浩改常备为一协。宣统元年整编为新军第二十七混成协。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吴介璋任协统,兵四千二百八十七员。驻湖口、省城。

浙军起于光绪二十八年浙抚任道镕改防营为武备军,宣统元年扩为混成协,次年整编为陆军第二十一镇。辛亥,统制萧星垣,兵七千余。

闽军起于光绪二十九年闽督许应骙编防军为常备军左右镇,光绪三十一年,整编为陆军第十镇,孙道仁任统制,兵六千七百八十八员。

粤军起于光绪二十九年西林署粤,编练常备军十五营。次年,粤督张人骏编为一协。宣统元年粤督袁树勋扩为两协。宣统三年陆军部整编为第二十五镇,未成而辛亥军兴,此时龙济光任统制,兵三千五百余。

桂军起于光绪二十八年柯逢时抚桂,以赣军二营自随,入桂,扩为五营,三十二年整编为两标一协,分镇龙州、南宁、桂林,风潮迭起,至辛亥军兴未成,其时赵恒惕任协统,兵二千五百余。

滇军起于光绪二十八年编练常备军,三十三年滇督锡良编为一协,以陈宦任协统,教练精良,规模渐立。宣统元年,陆军部整编为第十九镇,三年钟麟任统制,拥兵七千,雄镇南中。

黔军起于光绪三十二年西林署黔,编常备军为一标,后欲扩为二,以财力不充,官兵逃亡,及军兴未成,袁保义、赵纯诚分任标统,兵不满二千,械弹两缺,几不成军。

蜀军起于光绪二十九年锡良署川,练常备军七营,三十二年编为第三十三混成协,三十三年,护理川督赵尔巽任钟颖为协统,旋率部入藏。宣统元年,朱庆澜继为协统。三年扩编为陆军第十七镇,朱庆澜署统制,兵员未足,保路军兴,时有兵约六千,训练极差,为诸省殿。

诸军守京师本位,内强外弱,北重南轻。禁卫军员满械利,独守宫室;北洋七省次之,环卫七省,部伍齐一。南省诸军,唯鄂称壮,江则参差。南国拼凑杂陈,皆不足道。西垂滇甘虎据,俯视邻省。民国未兆,政势已定:京宁汉三角干天位,非据其一,王业不成;甘滇谋伯业,足逞方伯之志;余子碌碌,自守亦难。


民国纪事本末(1911~1949) - 刘仲敬Ⅱ.军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