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
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 (元)王实甫著;
(清)金圣叹批评;陆林校点. — 南京 :凤凰出版社,2010.12
ISBN 978-7-5506-0050-8
Ⅰ .①金… Ⅱ.①王…②金…③陆… Ⅲ,①杂剧—
剧本—中国—元代 Ⅳ.①1237.1
中国版本图书馆C1P数椐核字 (2010)第234074号
书 名 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
著 者 (元)王实甫 著 (清)金圣叹 批评 陆林校点
责任编辑 倪培翔
出版发行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南京市中央路165号 邮编210009
发行部电话025—83223462
集团网址 凤凰出版传媒网 http://www.ppm.cn
照 排 江苏凤凰制版有限公司
印 刷 江苏新华印刷厂
南京市张王庙88号 邮编:210037
开 本 787X 1092毫米 1/16
印 张 14.25
字 数 205千字
版 次 2011年1月第1版 2011年1月第1次印刷
标准书号 ISBN 978-7-5506-0050-8
定 价 26. 00元
(本书凡印装错误可向承印厂调换,电话:025 85521756
出版说明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明初贾仲明《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所撰传奇文《莺莺传》,又称《会真记》。其情节大致为:唐贞元年间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一见钟情,发生爱情。时河桥守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为妻。崔夫人当众许愿:有退得贼兵者以莺莺许之,张珙驰函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发兵解围。然崔夫人事后嫌张珙贫寒而赖婚,张珙相思成疾。莺莺在侍婢红娘撮合下,夜奔西厢探慰。事为崔夫人发觉,拷问红娘,红娘据实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将莺莺许配张珙,但又逼迫张珙上京赶考,莺莺与张珙满怀离愁而別。莺莺空守西厢,思君心切,和红娘一道耐心苦等。张生终于中了状元,衣锦荣归,夫妻团圆,终成眷属。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厢记》。《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行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后改名人瑞,号圣叹。江南长洲(今苏州)人,著名文学批评家。明诸生,入清后以哭庙案被杀。少有才名,喜批书,他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六部著作,称为六才子书。《西厢记》因此被其命名为“第六才子书”。圣叹学识渊博,所作评点明快犀利,所发议论往往出人意表,一时见者叹为灵鬼转世,所评《西厢记》成书于顺治十三年(1656),从此风行天下。
杂剧《西厢记》情节曲折动人,曲词华美流畅,为历代读者所喜爱。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云:“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而金圣叹的评语,对人情世态的体悟深刻而细腻,评点文字的表述机智而雅谑。两者可谓珠林玉树,交相辉映。清初著名戏曲作家和理论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曾髙度评价金批《西厢》具有“能令千古才人心死”的艺术感染力:“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独出一金圣叹。是作《西厢》者之心,四百余年未死,而今死矣。不特作《西厢》者心死,凡千古上下操觚立言者之心,无不死矣。人患不为王实前耳,焉知数百年后,不复有金圣叹其人哉?”“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所以,自金批《西厢记》一出,世人“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其他各种版本从此湮没无闻。而在《拷艳》一折卷首,金圣叹与友人王斫山“赌说快事”数十条的“不亦快哉'更是脍炙人口,为文人雅士王皡、林纾等津津乐道。
此外金圣叹的评点,对原作的最大贡献是明确反对“淫书”说,他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云:“《西厢记》断断不是淫书,断断是妙文。今后若有人说是妙文,有人说是淫书,圣叹都不与做理会。文者见之谓之义,淫者见之谓之淫耳。”直接抨击了历代封建礼教维护者和道学先生对这部优秀古典爱情剧的诋毁,为《西厢记》在清代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书由陆林教授据清顺治贯华堂刻本《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底本,以康熙五十九年刻《芥子园绘像第六才子书》本、清金谷园藏板《贯华堂第六才子书》本等参校,标点整理而成。为适合当今读者阅读习惯,本书配以绣像插图,图文并茂,以增加阅读欣赏时的审美愉悦。
2010年11月
这是第一篇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