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

作者: 吴法宪

出版:香港北星出版社

发行:利源书报社有限公司

日期:2006年9月第一版

出版日期:2006/11

ISBN-10:9628643827

ISBN-13:9789628643820

吴法宪,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中国,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身为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副总参谋长﹑同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他曾经跻身于中共领导的最高层。但不久,震撼中国大地的9。13事件将他和成千上万的军事将领卷向了政治的深渊。

吴法宪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里,同他的妻子陈绥圻一道,完成了他俩多年来的一个共同心愿─写出一本回忆录。这本书,是他们夫妇两人十年辛勤劳动的共同结晶。它如实地记录了吴法宪的坎坷一生﹕从少年参加红军,长征突破乌江,苏北抗日﹔到解放东北﹑华北﹑广西﹔再到新中国成立﹑组建人民空军。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参加了军委办事组﹑领导军队的文化大革命﹔和周恩来一道筹备九大﹔九届二中全会和张春桥﹑姚文元争斗﹔在林彪事件后成为阶下囚﹔最后在审判之后保外就医,重新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全书史料之丰富,材料之生动,视角之独特,心态之超脱,在众多将帅回忆录中是少见的。

该书是作者用十年的时间,以过人的记忆力而着成。他用亲身经历的大量史料,从不同的角度,生动讲述了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很多精彩片段并揭示了其中的很多必然关联。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纲的指导下,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运动,而文化大革命则使之一系列运动达到了顶点。做为当时党政军的高层领导人之一,作者揭示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系列重大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在那一特殊时期,很多中共领导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作者也因此大起大落,最终饱受十年铁窗之苦。正是如此的坎坷经历,才使其得以对政治和人生都另有领悟,并将其切身感受以及亲身经历详细记载于该回忆录当中。

我从十五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这支队伍里成长,至今已经六十多年了,在党的领导培养下,在人民的教育帮助下,扪心自问,为中国革命,为祖国和人民,我尽力做了一些事情,但贡献甚微;与此同时,那些漫长道路和艰难岁月中的酸甜苦辣,我也都一一尝过。

一九八一年八月一日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四周年的日子,国家公安部派人来到秦城监狱,向我宣布:考虑到我的身体的状况,安排我来济南保外就医。自那时起,至今已经十多年了。

这些年来,许多老同志、老朋友,以及一些年轻的朋友曾经向我建议,有的同志还主动提出要帮助我撰写回忆录,使我深受感动。我由衷地感谢他们的好意。

写回忆录,我早有此意。早在一九四五年在东北的时候,我看到我的妻子陈绥圻特别爱看书,老是到处找书看,我就对她说:“将来有机会,咱们俩一起写点东西。”

但撰写回忆录,实在是一件劳心费力的事情。我年迈体衰,深感力不从心,加之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写作条件(比如无法到有关部门查阅相关的原始档案和文献),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慢慢地,自己去回忆和思考;只能参考一些已经公开发表的回忆文章,所以其中的错误绝不会少,我的主观想法是实事求是,如实地去反映我所亲身经历的时间和情节,不虚构,不造假,不粉饰,不渲染,不分析,不作结论。既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也绝不违心的区成人那些无中生有的东西。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历史事件,是有很多的侧面来展现,完善的。在我的回忆录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历史事件,我所经历和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还需要其他的史料来印证,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来济南以后的十几年中,我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努力。很难,太缺乏基本的条件了。但是我努力了,只有这样了。尽量为读者和历史学家提供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东西,结论有读者和历史来做,这就是我的初衷。

既然是回忆录,必然要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我的那些同志和战友,我的那些上级、下级和同级都会涉及到,因为我没有条件去征求他们的意见,如有错误,自当由我负责。

我的写作水平,写作能力都很低,希望读者多予批评指正。

最后,谨以此书答谢五十多年来与我荣辱与共的老伴陈绥圻,以及我到济南后悉心照顾我的儿子吴新潮和采芹、仲秋、京秋、巴璀、梦璀几个女儿们。

一九九五年于济南

第一章 我的一家人

第二章 在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

第三章 艰难的长征

第四章 战斗在陕甘宁边区

第五章 抗日战争(一)建设苏北根据地

第六章 抗日战争(二)新四军三师

第七章 解放战争(一)激战东北

第八章 解放战争(二)挥师南下

第九章 建设空军

第十章 “文革”的前奏

第十一章 风风雨雨闹“文革”

第十二章 九大前后

第十三章 九届二中全会

第十四章 “庐山会议没有完”

第十五章 阶下囚

第十六章 “保外就医”到济南


这是第一篇第一章 我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