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 >
- 丁编传记 >
- 第五十二章生物学
第六节对动植物生长习性的观察与研究
关于植物的开花习性,清代学者不乏生动形象的记录。如陈淏子指出,向日葵“每干顶上只一花,黄瓣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沉则花朝西”③,对向日葵向光性的观察完全正确。他在《花镜》中还谈到嫁接时“树以皮行汁,斜断相交则生”④。这种解释符合砧木和接穗是通过两者木质部和韧皮部的营养输送达到嫁接成活的。说明他对嫁接生理已有较深的认识。陈淏子又说:“如以本色树接本色,惟以花之佳,果之美者接,自不待言矣。若以他木接,必须其类相似者方可。”①明确提出了品种间嫁接时,远缘种类在同科或同属间都可互接的原则,并且已注意到植物间亲和力与嫁接成活的关系。
关于动物的生态习性,这一时期也有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如康熙帝在《鸟舌》一文中谈到啄木鸟时说:“惟啄木之舌,其根通于脑后,其尖逾引逾伸,长出于咮寸余,树中虫蠹虽潜藏穴隙,皆伸其舌钩取之。又有一种蛇头鸟,其颈项甚长,其舌亦如啄木,每为鹰鹞击擒,辄伸其舌以刺,鹰鹞负痛,力一少纵,则逸而逝矣。”②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啄木鸟的鸟舌适宜在树中觅食,蛇头鸟的鸟舌适宜对天敌的防卫,注意到了动物的形态构造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这一时期对于海洋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认识更为深入。如有些文献记载比目鱼“身扁,喜贴沙上”③;旗鱼“鼻头一刺,长二三尺”,“水面驱鱼如飞”,有时“船为所制”;飞藉鱼“两翼尚存,渔人伺夜深时,悬灯以待,乃结阵飞入舟中”,甚至“舟力不胜,灭灯以避”④,利用飞鱼的趋光性,用灯光诱捕。此外,对于海鱼的生育方式,也有较多的发现。如古代已经知道鲨鱼的胎生现象,而清代郁永河的记载则更为明确:“鲨鱼一尾,重四五斤”,“庖人将剖鱼,一鲨从腹中跌出,剖之更得六头。以投水中,皆游去。始信鲨胎生。”①又“■鱼放卵,雄者为雌者放卵口中,卵不分散,故类繁”②。毫无疑问,只有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从事渔业生产活动,才能发现■鱼口中孵卵的奇特现象。渔民为了指导水产捕捞,了解鱼类回游规律和掌握各种水产的汛期是很重要的。据《广东新语》载,“凡河豚以三月从咸海入者可食,以冬十一、十二月从淡江出者不可食”③,说明当时已掌握了河豚的生活习性及适宜的捕捞时间。
③陈淏子:《花镜》“花草类考”。④陈淏子:《花镜》“接换神奇法”。①陈淏子:《花镜》“接换神奇法”。②《康熙几暇格物编》。③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2。④《台海使槎录》卷3。①郁永河:《采硫日记》卷上。②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2。③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