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 >
- 乙编综述 >
- 第九章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
第三节《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失利后,慈禧太后的求和之心就日益急切起来。她重新起用了恭亲王奕䜣来主持总理衙门,由奕䜣和李鸿章请求英、俄等国出面调停中日战争。英国为了自身的在华利益,曾向美、德、俄等国提出联合调解中日战争的建议。但由于列强各有所图,一时未能就此达成一致意见。日军侵入辽东后,清廷又转求美国出面调停。在美国公使的斡旋下,清廷派户部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于光绪二十年十二月(1895年1月)赴日求和。当时日军正在围歼北洋舰队,不愿立刻停战议和,就借口清廷所派代表“全权不足”,拒绝了和谈。日本通过美国转告清廷,议和必须以割地、赔款为条件,并由奕䜣或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1895年3月),李鸿章同其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J.W.Foster)到达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进行谈判。在谈判中,日本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媾和条件,并蛮横地表示,李鸿章对所拟各款只能说“允”与“不允”。日方还威胁一旦谈判破裂,就将重新开战,并攻打北京。随同前往的美国顾问也与日本配合,劝李鸿章妥协。在日、美的胁迫下,李鸿章接受了日本的要求,于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如下: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①;赔款20000万两白银;开放沙市、重
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条约规定准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这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迫切需要。《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人们纷纷声讨侵略者的罪行,谴责清廷的卖国行径,掀起了一个反对割台赔款的抗议高潮。许多报纸竞相发表文章,反对投降,要求坚持抵抗,发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①的呼声。官员们纷纷上奏,反对割台,一时间“章满察院,衣冠塞途”。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联络来自全国18省的1300多位举子联名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变法,以挽救危机。割台的消息传到台湾省后,台湾人民鸣锣罢市,抗议示威。台湾人民发布檄文,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②,决心为保卫祖国和家园而同敌人血战到底。
由于割地一事过于苛刻和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光绪皇帝曾一度拒绝用宝。但最终还是在内外压力下,批准了《马关条约》。不久,清廷不顾全国人民的抗议,下令台湾巡抚唐景崧率在台官员撤出台湾。同时,清廷派李经方为割台专使,与日本首任“台湾总督”办理割台手续。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人民自动组织起来,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在台湾士绅丘逢甲的倡议下,台湾人民于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日(1895年5月25日),成立了名为“台湾民主国”的抗日政府,年号“永清”,寓含永远隶属清朝之意;推举巡抚
①光绪十一年九月(1885年10月),清廷决定台湾建为行省,辖台湾本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①《申报》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1895年7月15日)。②《中东战纪本末》,《中日战争》第1册,第203页。
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兼抗日义军统领,驻台黑旗军将领、总兵刘永福为大将军。
五月初,日军在台湾基隆东北强行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回大陆,台北不战而失。台湾汉族、高山族人民在徐骧等人的领导下组成义军,跟刘永福所部黑旗军共同战斗,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等处与日军进行激烈的战斗。保卫彰化的战斗,是跟侵台日军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搏战,先后击毙日军1000多人,敌少将山根信成也在重伤后丧命。但此战也使义军和黑旗军受到很大伤亡。八月,战事逼近台南,日本海军配合陆军进攻,在台南附近登陆。台南守军孤立作战,粮尽援绝,终于失陷。中国军民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英勇抗击侵台日军,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此后,在日本侵略者霸占台湾省的50年里,台湾省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