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外国对华投资
外国投资,是资本跨国界的一种运动形式。外国投资一般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即办产业)和间接投资(主要指贷款)两种基本方式。在近代中国(1840—1949年),外国对华投资是在资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一部外国对华投资史,就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外国资本在资本追逐高额利润和控制被投资国财政经济命脉的同时,随着商品社会化的发展即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发展,又在客观上对殖民地生产力的近代化与技术引进,对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
外国对华投资,是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很早就引起各方的关注。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人雷麦的《外国在华投资论》一书,是最早对此作出阐述的专著。五十年代,吴承明《帝国主义在华投资》一书,是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专著。八十年代以来,财政部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责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对近代中国的外债、外资史料进行整理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档案馆等单位合作,对近代的外债史料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先后出版了《清代外债史资料》(上、中、下),《民国外债档案史料》(1—12册),《民国历届政府整理外债资料汇编》(1—2册),《中国外债档案史料选编》(1—3册),《上海外商档案史料汇编》(1—8册)。所有这些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条件。尽管如此,对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这一课题的研究,仍亟待加强。一是它涉及到近代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的方方面面,时间跨度长,国别变化快,企业兴衰不定,资料残缺不全,使总体上把握外国对华投资目前还是一块空白,并且难度颇大。二是利用外资已是我国当前一项基本国策,如何趋利避害,再一次成为摆在国人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鉴于此,本章根据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材料,从总结历史经验入手,力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的演变、结构的考察,从总体上把握外国对华投资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对当前的利用外资有所借鉴,有所警示,并期待抛砖引玉。
需要事先说明的是,近代中国货币制度是极度混乱的,这给外国对华投资的计量带来很大的技术困难。近代中国以银为本位,银两、银元并用,银两又有库平银、规平银、海关银、京平银、公砝银等等,不一而足。同时,世界银价涨跌不一,使中国货币对西方货币如美元、日元、英镑、马克、法郎等的汇价和汇率极不稳定。为了有所比较,本章在币值的使用上,外国对华直接投资采用美元折算,个别情况使用了日元或人民币。在外国对华贷款上,清代都统一折算成库平银,北京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统一使用银元。这种换算使外国在华投资的数量估计只具有相对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