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
- 丁编传记 >
- 第二章敬翔张全义王彦章
第一节敬翔
朱温谋士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自称是唐平阳郡王敬晖之后。曾祖敬琬,官至绥州(今绥德)刺史。祖父敬忻,做过同州掾。父敬衮,曾任集州(今四川南江)刺史。
敬翔年轻时“好读书,尤长刀笔,应用敏捷”①。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参加进士考试未能及第,抑郁不得志。黄巢攻占长安时,他到汴州(今河南开封)投靠同乡王发。王发是刚上任的宣武节度使朱温的部下,一时找不到荐引的途径。敬翔为摆脱窘境,就替人写些笺奏之类的文章,往往有警句在军中传播。朱温很喜欢他的浅近俚俗的文风,就要王发带他来见。朱温问他现今能否仿效《春秋》之法打仗,敬翔回答说:“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②朱温听了大喜,立即让他担任军职。敬翔不喜欢做武官,要求改任。于是就任命他以“馆驿巡官”的名义专掌檄文奏章的起草工作,成为朱温身边的高级幕僚。
敬翔为人深沉有大略,追随朱温30年,运筹帷幄,谋画多奇计,朱温十分欣赏。《通鉴考异》引高若拙《后史补》说:“梁太祖皇帝到梁园,深有大志,然兵力不足,常欲外掠,又虞四境之难,每有郁然之状。时有荐敬秀才于门下,乃白梁祖曰:‘明公方欲图大事,辎重必为四境所侵,但令麾下将士诈为叛者而逃,即明公奏于主上及告四邻,以自袭叛徒为名。’梁祖曰:‘天降奇人,以佐于吾。’初从其议,一出而致众十倍。”①由此可以看出敬翔兵不厌诈的谋略。朱温当年背信弃义进攻朱瑄兄弟时,正是“诬瑄招诱宣武军士”②为借口发难的。
天祐二年(905)十月,朱温在打败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后,“部署将士,将归大梁。忽变计欲乘胜击淮南。敬翔谏曰:‘今出师未逾月,平两大镇,辟地数千里,远近闻之,莫不震慑,此威望可惜,不若且归息兵,俟衅而动。’”③可是朱温不听,结果遭到惨败,后悔没有听取敬翔的忠告。
朱温是个暴戾难近的枭雄,“多权数,将佐莫测其所为,惟敬翔能逆知之,往往助其所不及,全忠大悦,自恨得翔晚,凡军机民政,悉以咨之。”④因朱温的关系,敬翔在唐末官至检校右仆射、太府卿,并赐号“迎銮叶赞功臣”。
后梁重臣
①《旧五代史》卷18《敬翔传》。②《新五代史》卷21《敬翔传》。①《旧五代史》卷1《梁太祖纪》一。②《资治通鉴》卷257,光启三年八月。③《资治通鉴》卷265,天祐二年十月。④《资治通鉴》卷257,光启三年十一月。
由于在朱温灭唐建梁的“禅代之际,翔谋居多”①,因而朱温称帝后,敬翔格外受到重用。朱温把唐代向来由宦官掌权的枢密院改名为崇政院,任命敬翔知院事。这是一个甚至比宰相更为重要的职务,可以“参谋议于禁中,承上旨宣宰相而行之。宰相非进对时有所奏请,及已受旨应复请者,皆具记事,因崇政院以闻,得旨则复宣于宰相”。敬翔因而“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得休息”②。乾化元年(911)进位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金鸾殿大学士,封平阳郡侯。
乾化二年六月,朱温病重,把敬翔召到病榻前受顾托命。“命敬翔出友珪为莱州刺史,即令之官。已宣旨,未行敕”③。此事由于朱友珪发动政变杀父自立而罢。
朱氏老奴
朱友珪上台后,对敬翔有戒心,便以李振取代他为知崇政院事,任命敬
翔为宰相。敬翔则称病不参与政事。
梁末帝朱友贞即位后,赵岩等人用事,敬翔受到排挤,更加郁郁不得志。朱友贞昏庸无能,对内未能处理好魏博问题,引起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兵变;对外在与李存勗争战中,深处宫禁盲目指挥,强使刘浔速战而兵败,几乎尽失河北各地。贞明三年(917)十二月,赵岩不顾环境紧迫,劝朱友贞行郊天之礼。敬翔谏曰:“国家自刘浔失律以来,府藏殚竭,箕敛百姓,供军不暇,郊祀之礼,颁行赏赉,所谓取虚名而受实弊也。况晋人压境,车驾未可轻动。”①可是朱友贞不予采纳。龙德三年(923),李存勗攻占郓州,后梁情势更加危急,敬翔上书批评朱友贞“委蛇守文,以儒雅自喜,而遣贺瓌为将,岂足当彼之余锋乎?”②并且自请上前线效力。赵岩等认为他是在发牢骚,不用其谋。
后来,后梁名将王彦章受挫于杨刘(今山东东阿东北)前线,朱友贞听谗言以“智勇俱无”的段凝取代了王彦章前线统帅地位。李存勗长驱奔袭汴梁,朱友贞急召段凝回师援汴,可是段凝有异志,顾望不来。在此危急关头,朱友贞急请敬翔出主意。敬翔说:“臣受国恩,仅将三纪,从微至著,皆先朝所遇,虽名宰相,实朱氏老奴耳!事陛下如事郎君,以臣愚诚,敢有所隐!”③接着说当初曾经极谏陛下慎于用人而不纳,现在纵张良、陈平复生也难以转祸为福了,表示只好以死相殉。
李存勗攻陷梁都开封,招降梁臣。李振前去投降,敬翔得悉后说:“李振谬为丈夫耳!朱氏与晋仇雠,我等始同谋画,致君无状,今少主伏剑于国门,纵新朝赦罪,何面目入建国门也。”④随即自经而卒。数日后,其族被诛。
①《资治通鉴》卷266,开平元年四月。②《资治通鉴》卷266,开平元年四月。③《资治通鉴》卷268,乾化二年六月。①《旧五代史》卷9《梁末帝纪》中。②《新五代史》卷21《敬翔传》。③《旧五代史》卷18《敬翔传》。④《旧五代史》卷18《敬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