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吕馀庆(附吕端)刘熙古
吕馀庆(附吕端)
吕馀庆(927—976),原名胤,字馀庆,宋初因避宋太祖名讳,以字行,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西)人,官宦世家。祖吕兖,唐末,任横海军(沧州,今沧州东南)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三年(909)五月,横海军节度使刘守文攻其弟刘守光于幽州败死,刘守光反攻沧州,吕兖立刘守文子刘延祚为帅,并率军民守城。次年正月,刘延祚降,吕兖全家遇害,吕兖子吕琦,时年15岁,门客赵玉诈以为弟而得脱。吕琦后投太原晋王李存勗霸府,后唐建立,历殿中侍御史、礼部郎中、给事中、御史中丞、端明殿学士。后晋时,任秘书监、兵部侍郎。吕琦子吕胤(馀庆)、吕端。
吕胤后晋时以父荫入仕,历开封府参军、忠武军(许州,今许昌)节度推官。后汉时,任濮州录事参军。后周显德三年(956)十月,赵匡胤领匡国军节度使,吕胤任掌书记,遂成为赵匡胤霸府幕僚;后周末,任宋、亳观察判官。
宋朝建立,吕胤以字行。吕馀庆在以佐命功升迁的霸府幕僚中名列第三,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乾德五年二月乙丑。①《宋史》卷264《沈伦传》,卷256《赵普传》。
升给事中、端明殿学士,后任首都开封府知府。同年,宋太祖先后平定潞州李筠、扬州李重进叛乱,开封知府吕馀庆协助枢密使吴延祚及皇弟赵光义留守京城。后升户部侍郎。乾德元年(963)三月,宋平荆湘,吕馀庆任新占领区潭州知州,同年移为襄州(今湖北襄樊)知州,后改为兵部侍郎、江陵知府。
乾德二年四月,创设副相参知政事,吕馀庆与薛居正成为首任参知政事。但当时虽名为副相,却“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①,实际上只是宰相赵普的助手。次年正月,宋灭后蜀。二月,吕馀庆以副相参知政事权知成都府。当时后蜀刚亡,以宋军统帅王全斌为首的大部分将领日夜宴饮,“豪夺子女玉帛,及擅发府库,隐没货财”②,军士们也进行抢掠,“大将王全斌等不能戢下”,“吕馀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③,秩序逐渐恢复。开宝元年(968)正月,蜀地已平静,参知政事吕馀庆回朝,兼任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等使,实际是负责督运后蜀国库财物至京。
开宝六年,宋太祖为抑制宰相赵普的擅权,决定提高副相参知政事的职权,“诏参知政事吕馀庆、薛居正升都堂(政事堂、中书)与宰相同议政事”,与宰相赵普“分(日)知印、押班奏事”①,吕馀庆等才从宰相赵普的助手地位,提高至与其副相相称的地位。九月,吕馀庆以病求解职,罢为尚书左丞。开宝九年(976)死,终年50岁。
吕端(935—1000),字易直,吕馀庆弟,以荫入仕,后周时任至著作佐
郎、直史馆。
宋太祖时任至成都知府,开宝九年宋太宗即位后,皇弟赵廷美,封齐王,任开封府尹,吕端后被调任开封府判官,进入赵廷美幕府。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原拟以皇弟赵廷美主持留守事务,吕端为赵廷美出谋认为应该从征,赵廷美从征后进封秦王。次年,吕端因秦王府亲吏请托违诏市竹木而被贬官。雍熙三年(986)太宗次子赵元僖任开封尹,吕端再次任开封府判官,成为许王赵元僖的幕僚。淳化三年(992)许王赵元僖暴病而死,因其嬖妾张氏专恣,吕端等王府幕僚以失职被降官,吕端不久复官,升枢密直学士。淳化四年(993)六月,任参知政事。太宗想用吕端为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②至道元年(995)四月,吕蒙正罢相,吕端任宰相(独相)。副相参知政事自开宝六年提高职权后,可能在太宗初年地位又降低,吕端因与寇準同时升任参知政事,而自己先升为宰相,向太宗提出“臣兄馀庆任参知政事日,悉与宰相同,愿复故事”③。从此,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而且将原先上朝的砖位与宰相合而为一,遂成制度。
至道元年八月,宋太宗立第三子寿王赵元侃(恒)为太子,这是宋朝首
次立太子。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乾德二年四月乙丑。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乾德五年正月辛丑。③《宋史》卷263《吕馀庆传》。①《宋史》卷3《太祖纪》三。②《宋史》卷281《吕端传》。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至道元年四月戊子。
至道三年三月,宋太宗病危时,曾经帮助宋太宗夺位的大宦官王继恩,又想故伎重演,说动李皇后,并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等,谋立太宗长子楚王赵元佐为帝。太宗死后,李皇后派王继恩召宰相吕端。吕端“知有变”,遂锁王继恩于阁内,并派人看守。吕端入宫后,李皇后提出“立嗣以长”问题与吕端商议,吕端认为太宗立太子正是为了日后帝位的继承,遂奉太子赵恒为帝,是为真宗。“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吕端因恐宦官们以楚王赵元佐冒充赵恒,吕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并上殿查看无误后下殿,率领群臣拜呼万岁①。宋朝皇位首次正常继承,也是第一次由宰相参与意见的皇位继承,在宰相吕端主持下顺利进行。太宗时跋扈一世的大宦官王继恩终于被贬官,安置于均州(今湖北十堰东北),后死于贬所。咸平元年(998)十月,吕端因病以太子太保罢相,仍享受宰相俸禄的特殊礼遇。咸平三年(1000)死,终年66岁,谥正惠。
刘熙古
刘熙古(903—976),字义淳,宋州宁陵(今属河南)人。少通经史,也精于骑射。后唐长兴中,因祖父名实进,因而避讳未考进士科而考《三传》,中举;时翰林学士和凝掌科举,召刘熙古参与进士科考试,中第,与后周宰相范质同时或先后成为和凝的门生,但刘熙古长期沉沦于县令及节镇幕僚。后唐末,入金州(今陕西安康)防御使孙铎幕下为从事。后晋初,随孙铎至汝州(今属河南),孙铎死后,改任下邑县(今夏邑)令,后任三司户部出使巡官等。后汉时,任卢氏(今属河南)县令。后周显德二年(955)秋冬,后周平秦、凤,刘熙古出任秦州观察判官;显德六年七月,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刘熙古任节度判官。
刘熙古虽是投入赵匡胤霸府的主要幕僚,但还来不及与赵匡胤建立密切的关系,次年正月赵匡胤即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建隆元年(960)正月,在宋太祖为其主要幕僚们加官进职时,刘熙古虽名列第一,所进官衔为左谏议大夫,也略高于位列第二的赵普右谏议大夫,这可能是因为刘熙古在霸府幕僚中资历最高。但刘熙古并没有受到重用,而是长期出任州、府长官。自建隆元年以左谏议大夫知青州;同年十一月宋太祖亲征扬州李重进,刘熙古被“追赴行在”从征①。建隆二年,又以左谏议大夫制置晋州(今山西临汾)矾务,当时矾实行禁榷制,由国家专卖,刘熙古“许商人输金银、布帛、丝绵、茶及缗钱,官偿以矾,凡岁增课八十万贯”②,是宋太祖霸府主要幕僚中唯一从事基层财务的官员。
乾德元年(963)前后,刘熙古升为刑部侍郎、知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后改任权知秦州。秦州地近党项、吐蕃族居住区,多边患,刘熙古恩威并施,又“取其酋豪子弟为质”③,边境地区日渐平静。开宝元年(968)正月,以端明殿学士职名权知成都府,以接替回京复职的参知政事吕馀庆。
开宝五年二月,刘熙古回京任参知政事,在原霸府主要幕僚中是最晚一
①《宋史》卷281《吕端传》。①《宋史》卷263《刘熙古传》。②《宋史》卷185《食货志》下七《矾》。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乾德二年六月乙卯。
个出任两府大臣。次年五月,刘熙古因足疾以户部尚书致仕。开宝九年(976)死,终年74岁。刘熙古不仅是宋太祖原霸府幕僚中唯一的文武全才型人物,也是唯一的学者,史学、音韵学、阴阳学皆通,著有《历代纪要》50卷、《切韵拾玉》5卷等数种,后者还曾刻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