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李璠(徐知诰)
依附徐温
李璠(888—943),字正伦,徐州(今属江苏)人。家世微贱,父李荣在唐末战乱中不知所终。8岁的他成为孤儿,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泗县东南)一带流浪。杨行密攻打濠州时掠得他,爱他聪慧有奇貌,打算收为养子,但遭诸子反对,只好让部将徐温收下,于是就成了徐温的养子,改姓名为徐知诰。
徐知诰成年后,身高七尺,相貌堂堂,待人温厚而有谋略。他对徐温很孝顺,徐温曾骂自己的儿子们不如他,因而遭到他们忌恨,尤其是长子徐知训,几次想要害死他,都因他人缘好而幸免。后来他担任楼船军使,率水军驻屯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当柴再用奉徐温之命攻打宣州(今属安徽)李遇时,他所部立了大功,因此升任为昇州(今南京)刺史。当时江淮初定,地方长官多为武夫出身,只知搜刮民财来供养军队。只有徐知诰与众不同,他勤俭好学,重视儒生,以宽仁为政,因而得到民众赞誉。当徐温以齐国公兼两浙招讨使的身份镇守润州(今镇江)时,昇、润、宣、常(今属江苏)、池(今安徽贵池)、黄(今湖北黄冈)等6州都为齐国辖地,他听说徐知诰治理昇州有政绩,便前往察看,见府库充实,城垣修整,就将治所迁到昇州,而让他去做润州刺史。起先他不愿意,几次要求去宣州,徐温不答应。谋士宋齐丘劝他说,在扬州(今江苏扬州东北)掌权的徐知训童昏,“老臣宿将不甘诟辱,度其势,乱在旦暮,蒜山之津不一夕而可以定事,舍此利而求入宣城山中,卒卒度岁月,其亡聊奈何!”①徐知诰随即觉悟,迅速到润州赴任。果然不久徐知训为朱瑾所杀,他得到消息抢先进入广陵(即扬州),平息事态后取代徐知训而控制了杨吴政权。
①《资治通鉴》卷259,景福元年八月。②《旧五代史》卷134《杨行密传》。③《资治通鉴》卷259,景福元年八月。①史虚白:《钓矶立谈》。
灭吴建南唐
徐知诰执政后,为了收揽民心,便宽缓刑法,推广恩信,还特地造延宾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谋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内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还经常派人到民间了解疾苦,遇有婚丧匮乏的,便设法予以周济。盛夏酷暑出行,不张伞盖也不操扇,左右近侍要为他张伞盖,他必定婉拒说:“士众尚多暴露,我何用此?”①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尽管徐温身居金陵遥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归向徐知诰。武义元年(后梁贞明五年,919),杨隆演称吴王,以身居金陵的徐温为丞相,徐知诰被任为左仆射、参知政事,在广陵实际掌权。徐温的行军司马徐玠多次劝徐温以亲子取代徐知诰,于是徐温令次子徐知询到广陵,准备谋取政权。恰在这时徐温病死,徐知询到金陵奔丧。徐玠就改变立场转而为徐知诰出谋划策。
乾贞元年(后唐天成二年,927)十一月,杨溥僭号称帝,任徐知诰为太尉、中书令,掌握实权。大和三年(后唐长兴二年,932),徐知诰出镇金陵,沿用当年徐温的做法,把儿子李景通(璟)留在广陵任司徒、同平章事,又让王令谋、宋齐丘分别担任左、右仆射同平章事,在杨溥身边安插了一个效忠于他的班子,便于他遥控。次年,他被封为东海郡王。天祚元年(后唐清泰二年,935),晋封为齐王,以昇、宣等10州为齐国,进位太尉、录尚书事,留镇金陵。不久,又加九锡,建天子旌旗,且改金陵为西都,以扬州为东都。他依南朝齐、梁故事开国,用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天祚三年(后晋天福二年,937),杨溥逊位,徐知诰正式即帝位,国号大齐,改元为昇元元年,以金陵为都城。这时他一直使用的姓名是徐知诰,直到昇元三年正月才恢复原姓李,改名昪,并且自称是唐宪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孙①,因而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世称前主,庙号烈祖。
保境息民
李璠自幼孤贫,深知民间疾苦。在为相时就“禁压良为贱,令买奴婢者通官作券”②。即帝位后,由于他“性节俭,常蹑蒲屦,盥頮用铁盎,暑则寝于青葛帷。左右使令,惟老丑宫人,服饰粗略。”他“勤于听政,以夜继昼,还自江都,不复宴乐。”“死国事者皆给禄三年,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自是江淮调兵兴役及他赋敛,皆以税钱为率”③。对于用兵,不论是北伐中原还是南向拓疆,他都取慎之又慎的态度,长期奉行“保境息民”的政策。昇元五年(后晋天福六年,941),“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心亦安矣,又何求焉?’”④昇元六年(942),“吴越国火,焚其宫室府库,甲
①《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李昪传》。①此据《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作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之裔。②《资治通鉴》卷283,天福八年二月。③《资治通鉴》卷282,天福六年十一月。④《资治通鉴》卷282,天福六年四月。
兵皆尽,群臣请乘其弊攻之,昪不许,遣使吊问,厚赒其乏。钱氏自吴时素为敌国,昪见天下乱久,常厌用兵,及将篡国,先与钱氏约和,归其所执将士,钱氏亦归吴败将,遂通好不绝。昪客冯延巳好论兵,大言,尝谓昪曰:‘田舍翁安能成大事!’而昪志在守吴旧地而已,无复经营之略也。然吴人亦赖以休息。”①
值得指出的是,李璠采取这种态度是经过深刻思考的自觉行动,是基于他对全局分析的结果。一次,南唐君臣议政,宋齐丘、冯延巳倡议兼并吴越、闽、楚。李璠说:“钱氏父子动以奉事中国为词,卒然犯之,其名不祥。闽土险瘠,若连之以兵,必半岁乃能下,恐所得不能当所失也;况其俗怙强喜乱,既平之后,弥烦经防。惟诸马在湖湘间,恣为不法,兵若南指,易如拾芥,孟子谓燕人取齐,恐动四邻之兵,徒得尺寸地而享天下之恶名,我不愿也。”由此可见李璠采取“保境息民”的态度是坚决的,因此在其统治区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南唐境内,“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②。成为“十国”当中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李璠则是当时“十国”中的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昇元七年(后晋天福八年,943)二月,李璠疽发于背病死,终年56岁。
子璟嗣位,是为中主,改是年为保大元年。
①《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李昪传》。②《钓矶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