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 钟庆(愚蠢小猪)
2004年12月于东京
序言
笔者是工科出身,平时做的是各种工程项目,与机器打交道,并没有受过系统的社会科学训练,依照中国的传统文化,属于“工匠”一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更无须为国事操心。
不过,由于生于“政治挂帅”的毛泽东时代,童年受到的教育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求学于叛逆的80年代,亲眼目睹了中国的政治风云变幻,并不是只关心自己薪水和股票的“理性人”,对政治经济也有几分爱好。
爱好固然形成已久,但苦于学业的紧张,谋生的不易,政治经济的专业书籍一直看的不多,主要的知识来源还是浅显的社科读本和大众传媒。久而久之,就接受了诸如自由市场强国、私有产权富民等观点(洗脑?)。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日本。日本是个全盘西化的国家,也是除欧美外唯一的发达国家。按照在国内接受的经济学认识,自然认为日本的富强也缘于自由的市场、清晰的产权等国内主流经济学家极力推崇的制度。可是,在日本生活数年,发觉原来接受的自由市场,私有产权等概念与日本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但日本却依然是发达国家,其中的矛盾令人大惑不解。
中国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和现实的纠葛非常多。所以,在日本对中国的研究是显学。随便走进大一点的日本书店,都有关于中国的书专柜,书分两边,一边是“中国威胁论”,另一边是“中国崩溃论”。左派、右派、中间派百家争鸣。为了解答一系列的疑惑,在工作之余读了许多学者对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历史的研究,以及对未来的预测。
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富裕的日本也吸引了无数来自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英雄竞淘金,苏联解体以后来自独联体和东欧的人也不少。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淘金者有国际交流协会,好似小联合国。通过与各国人接触,对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现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由于生活富裕,日本还有很多志愿者在第三世界巡回医疗、打水井、建学校等。志愿者们经常回国举办图片展,募集捐款。日本的电视台也经常播放这些志愿者在异国他乡工作生活的专题片,以及介绍各国风土人情的专题片,如NHK的每天早上5分钟的专题短片《Asiaand World》。由于心中存在疑惑,平时就经常有意接近这些信息源,获取比书本要生动许多的直观经济素材。
通过大量阅读,结合自己对世界经济现状的直观了解,再对照中国的历史现状,对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规律和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以前的认识和当今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几乎截然相反。抱这这些认识,于2004年初到了强国论坛注册了“愚蠢小猪”ID,签名档是“大愚若智,众人皆醒,笔者独醉”。意思是与众不同,颠覆普通人的常识,亦有战战兢兢,自谦浅薄之意。
工程关键在于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归纳、比较,总结出规律,打破常规,提出新的方法和解释,指导新的实践。笔者把工程思维戏称为“数字游戏思维”,强调“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在这种“数字游戏思维”下,英雄不问出处,思想不论出身。无论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边缘的还是主流的,看起来愚蠢的还是天花乱坠的,聪明还是愚蠢的,称职或不称职的,都一律以实践检验,在逻辑上见个高低,这是“愚蠢小猪”这个ID的另一个含义。
2004年初,有好事者在强国论坛转贴了2003年俄罗斯的经济数据,无非是用来证明自由市场经济如何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也应该加速自由市场改革云云。由于这与笔者在日本接触的资料以及与普通俄罗斯人交流所得到的结论完全不同,于是就事论事写下了《从西班牙衰落看俄罗斯2003年亮丽的经济表现》,然后为了回答质疑,又专门撰写了《刷盘子读书》
一文。这篇文章不仅是笔者思考的结论,也因自己耳闻目睹了不少出国华人的成功失败,知道其中的辛酸。写的时候,随感而发,写一段发一段,前后历时近一个月。写着写着,自己的思路豁然开朗: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而现在的自由市场改革,则摧毁了民族的根干。
因此文观点过于另类,一发表就如巨石入水,激起千万反驳声浪,对于比较集中的反对观点则有针对性的写文章论述其荒谬之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网文写作一发不可收拾。
本书其余文章便由此而来:
《刷盘子读书》后被转贴于各大网络论坛,笔者参加过一些讨论。令人吃惊的一个事实是许多经济学科班出身的人竟不知“科学”是何物,不知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不愿结合实际,只知道偶像崇拜。五四运动提出“科学”的口号,已近百年,虽然“科学”这个词汇满天飞,不知“科学”是何物竟然还是普遍现象。“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强国只是一个梦。
于是,写下了《经济学是科学还是神学》。
《工业化的轨迹、雄鹰折翼》进一步阐述如何才能够建立民族的知识和技术。比较了中国日本的发展历史,归结出建立民族重工业体系的方式。不同的发展方式,结果是大相径庭的。日本经过20余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成为发达国家,而中国经过20余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工业基础全面瓦解,其中缘由何在,本文进行了具体解释。
《从文化革命到工业革命》则图解了现代工业社会的结构,详细分析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术,和什么样的组织和文化与之相配。初步探讨了为什么中国日本在几乎相同的起点上,走上不同的发展路径,并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困境和面临的风险。
《从日本的现状看发达工业国家的政治与经济》详细介绍了日本的政治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中国固然有自身的特点,不可能完全复制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但在大工业时代,发达工业国家都有着相似的结构。本文以日本为范例,为对中国工业化进程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参考模板。
《站在历史歧路的文士和武士》在前面各章节对现实和未来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后,本章追溯中日两国近代史,进行对比,试图回答中日两国在相似的外来压力下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历史原因。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可重复、可检验”的实验室,历史虽然不会重复,但往往有惊人的相似,通过研究历史可以探索历史演进的规律,指导未来的实践。曾经影响过中国历史走向的深层文化因素,今天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前途。因此,为了解决“中国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分析历史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问题。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历程,力图从历史的脉络中找到中国迈向一流国家的道路。本书在结集出版时对顺序和错漏之处进行了一些修改,但限于作者的水平和写作时间,错误甚至荒谬之处在所难免,不过既然本来就是网上的文字,自然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愚蠢小猪
2004年12月于东京
良师原来在敌营——左派评新书《刷盘子,还是读书?》
良师原来在敌营
——向坚守信仰的共产主义者介绍新书《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兼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九月初,当代中国出版社将出版一本新书《刷盘子,还是读书?》,作者钟庆。此书约23万字,只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认真读的话,一天即可读完,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看,这本书的出版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1978年以来掌握中国政治经济权力的新资产阶级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试图适应当今的新帝国主义时代,从而获取更多、更稳定的利润。
在苏联和中国的官僚社会主义相继崩溃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集团迅速向新出现的生存空间扩张,试图接管整个世界;同时,中国、苏联、东欧的官僚资本集团和民间资本集团也组织起来,利用本土优势抢夺利益。在剩余的空间和资源被瓜分干净以前,西方帝国主义和本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目标是一致的——消灭社会主义残余、压制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新共产主义者的反思,尽可能掠夺旧体制的遗产。但到了21世纪初,随着旧体制的力量和遗产被消灭殆尽,天生有无限扩张趋势的资本集团之间开始了新一轮争夺空间与资源的冲突,摩擦逐步升级。
中国官僚资本集团脱胎于官僚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精英阶层,从40年代到70年代末,精英们一直受到体制中社会主义因素和少数理想主义化领导人的压制,并在文革初期受到了沉重打击;直到70年代末彻底掌握政权,这个集团从未有机会公开讨论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发展计划,一旦它们发现自己控制了这个国家,根本不知所措,因此,混乱之余才有“摸石头过河”的荒谬国策。在这种思想真空中,西方浮在表面上的一些政治经济思想、其他第三世界小国做买办的历程、旧农业社会的残余统治经验.....一并被官僚集团拿来应急,这种大杂烩就是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统治集团的思想基础。至于民间资产阶级,经过几十年的官僚社会主义时代后,完全要从零开始发展,发展历程酷似400年前的西方同行,其模糊的理论基础自然也接近于西方体系早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思想。然而,无论是官僚集团的杂烩还是民间资本的亚当斯密式梦想都和当今世界的现实相去甚远,在经历数百年的发展以后,资本主义始终不变的只有追逐利润、无限扩张这一个本性,具体运行规律和组织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思想如今只是帝国主义集团的一层遮羞布,或是在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地带发挥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由于发展受阻碍,部分中国资产阶级不得不把发展方向从对内掠夺向对外竞争转移,不再甘心做发达国家的附庸,试图利用旧体制留下的遗产为自己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博得更有利的地位。这时,他们才发现现实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美妙,西方帝国主义集团利用先发垄断优势,大肆欺压边缘国家的资本集团,当落后国家努力赶上,规则对自己不利时,发达国家又会随时根据自己的利益修改游戏规则。从纺织品壁垒到经济危机后的趁火打劫,再到被强迫修改汇率,残酷的现实和屡次碰壁让中国资产阶级学到了两条教训:一、理想中的世界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唯一规则就是没有任何规则,弱肉强食是永恒的规律。二、大工业时代要求资本集团内部实行严密的组织,在核心产业中尤其需要压制个人或单个企业的自由竞争,以严格的纪律和统一的号令应对世界市场的风浪。
很显然,由于此前二十年的“主流经济学”与实实在在的教训存在严重冲突,社会产生了对新经济理论的需求。如果说张五常的名誉破产和顾雏军的入狱、张维迎被媒体围攻标志着虚浮的自由资本主义学者被资产阶级无情抛弃,《刷盘子,还是读书?》一书的出版则代表着新的垄断资产阶级思想开始走向前台。作为一个关心中国现实的共产主义者,关心并了解并这一重要事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本书共分12章,少数内容是为了顺利出版而添加的应景颂世之作,与主题明显不符,读者当可轻易发现,大可忽略不读,还有一些内容属于应书商的炒作需要而添加的噱头;除此之外,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者从一个工程师的个人视角对中国经济的描述与分析。在一至三章中,作者抛弃了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评价标准和语言体系,直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中国经济的矛盾现象,中日经济的对比,并由此得出初步的结论——是否能坚持以高积累低消费的方式建设基干产业,是决定后发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自由贸易和对比较优势原理的推崇只会给后发国家带来灾难。与其他几部分相比,这一部分相对粗浅,事例和逻辑结合的并不严密。因为这几章基本是BBS辩论的原文,是作者写作全书的来由。但阅读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思想历程,从而更容易理解后面的主要内容。从绝对信奉自由市场的年轻学生到冷眼旁观的思考者,社会用强烈的对比和沧桑世事教给了作者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第二部分从第五章到第七章,在第五章中,作者从感性归于理性,对第一部分的粗浅描述做了详细、量化的解释。作者为“重工业体系”、“发达国家”、“基干产业”等主要概念作出了了确切定义,详细介绍了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威力、结构、运行规律,以及现代工业体系的出现后新的经济规律。第六章以近代主要强国从工业革命到二战的历史为研究样本,找出导致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分别取得今天历史地位的原因,总结了各国在工业革命到来时,各种国策的经验教训。第七章是前两章的总结与提高,从最基础的物理因素开始分析,为工业革命对经济规律的冲击做了一个完整的解释,找出了了西方经济学的致命问题所在,随后作者转向战后社会,用前面总结的现代工业经济规律解释了今天的经济现实,并指出今天落后国家很难通过合作和贸易来改变自身的被剥削地位,只有相对脱离世界贸易体系,才有可能通过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方式取得和西方平等贸易的地位。不过,即便是初步实现了这一目标的中、苏两国,也因为各种新的阻力而最终失败,今后试图打破现有不平等经济体系,免遭西方垄断集团剥削的国家必须认真吸取这里所给出的中苏两国的经验教训。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完整自恰的理论体系与对现实的详细阐述在这一部分精确的结合,无论读者对本书的观点持何种态度,都应对这一部分,尤其是第七章中所总结的规律、经验、教训给予最大的重视。
本书第八章到第十章是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中日比较、东南亚国家的“崛起”、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一部分重点在于通过对三个不同样本(中、日、东南亚)现状的详细比较,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上开了一个剖面,向读者展现了核心发达国家与受剥削、提供简单劳动力与资源的边缘地区之间的鲜明对比。其中第十章对日本政治经济体制的介绍颇有意思,将包裹在日本垄断集团外面那层民主、私有产权与自由市场的外衣剥的干干净净,让读者清楚的看到发达国家的深层运行规律,破除了目前主流人群对日本的错误认识。而通过第八章和第九章的介绍,我们倒可以在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里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市场和私有产权等更符合“主流经济学”的制度与结构。这种鲜明对比为第二部分中对现行“主流”经济学的批判提供了最好的论据。
在第二部分,作者给出了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在近代分道扬镳的原因——社会条件是否有利于大工业体系的建立。在最后一部分中,作者不满足于这一结论,继续追溯历史,试图解答这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近代社会条件决定了大工业的建立?”、以及“为什么是日本而不是中国成为唯一的非西方发达国家?”。作者给出了圆满的解答,非常有新意,为此前史学界所未见。在回答了这个历史问题以后,作者在第十二章提出了更现实的问题:“如何摆脱这种历史宿命?”这一章的第一节通过对工业革命后历史规律的分析首先论证了认识和改变历史方向的可能性,然后依据前几部分的推理与事实,为中国选择了一条与今天的惯性方向大为不同的道路——尊重事实,不盲目崇拜经济利润,放弃部分眼前利益,培养科学精神、长远眼光和民族精神,集中资源建设自主的基干产业,以国家而不是以企业为单位面对世界竞争。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开出的药方是否正确,读者可自行判断,这里不再赘述。
全书内容大致如此,从马克思主义者的视角来看,此书最关键的地方有三处。
首先是产权问题,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本相对分散且联系不紧密,在效率的压力下,资本直接选择了资本家作为自己的代表。这个时代的资本家既在法律上拥有自己的企业,又直接控制企业的运行,在广阔的外部扩张空间中奉行最有效率的自由竞争制度,各自向外扩张。强调清晰的私有产权会刺激效率,减少浪费,以经济人假设作为理论的基础的“主流”经济学正是在这个时代形成的。
在进入20世纪以后,大工业时代的经济规律要求各个企业之间密切协作、一致对外,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率和利润。企业不断合并、扩大,庞大的企业集团拥有可与国家相提并论的规模和实力,垄断时代就此到来。在掌握经济霸权的大型垄断集团中,不管股权如何分配,是集中于少数老板还是分散到职工乃至全民,真正的经济控制权已归于经理、工程师、律师、投资顾问等技术官僚。技术官僚不仅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壁垒控制着企业的实际运行,还可以随意的用互相控股、滥发高薪、提高福利等方式消费企业的利润,乃至直接用配股、期权等方式将企业在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归于自身,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资产阶级——或者说真实的统治集团。在日本这种因后发而特征明显的国家里,早就在核心产业中消灭了私人产权的作用,企业和关联的银行互相高比例持股,最后还有大比例的国家股份,没有人能说清楚三菱、三井等大集团是属于谁的,最后一个私人大型企业西武铁道已于去年被勒令退市。技术官僚集团实际上拥有一切。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唯一统治者是资本,人类只是利润的附庸,资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人或组织当代表,只取决于利润。既然在这个世界上,大型经济组织的内部成本还不能压倒因垄断、合并、纪律所节省的资源。那么,由垄断集团或国家机关中的技术官僚作为资本的人化代表就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由垄断集团制定的经济计划也将在核心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在不同的领域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复杂化程度不同,资本所选择的组织方式也不同。石油产业、信息产业多是世界规模垄断集团,毛绒玩具厂或袜子车间却适合几十人的小公司,只是发达国家依靠先发优势,将能创造最大利润的产业集中于本国,留下低水平产业给第三世界的资产阶级。帝国主义集团才通过不平等交换进行双重剥削——既剥削劳动力,又要在穷国资产阶级的身上另外剥下一层皮。这就是落后国家反而要比发达国家要更“市场化”,更强调清晰产权与加强个人竞争的缘故。作者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一点,从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呼吁改造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组织方式,为新时代的计划经济思想张目,思考堪称深入。
其次是作者认识到了各种产业之间的利润是不一样的。按常理来说,各种产业部门之间本无高低之分,人类要用电脑,也必须吃饭穿衣,在一个各种产业都按照人类需求充分发展的世界上,同样的资金,投入不同的部门,从长期来看回报率不应该有太大的差异。然而,世界市场并不是无限大的,对于那些进入门槛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后来者很难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赢得一席之地,这就造成了某些产业的相对稀缺,各种产业部门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很显然,无论用哪个学派的经济学知识来推断,自由竞争与不平衡的产业结构相结合,自然会带来利润率的不一致。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资本集团占据了那些相对稀缺的高利润行业,并用包括军事讨伐在内的各种手段排挤其他国家的同行,以保持相对更高的利润率。如果落后国家坚持信奉自由市场的效率原理,坚持以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那么永远也不会有摆脱现有地位的机会。作者在亲身体验了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后,终于认识到了现实世界的产业不平衡问题,矛头直指正风行于中国,让国人以出卖土地、资源和简单劳动力为荣的比较优势理论,相信正在试图摆脱附庸地位的中国资产阶级会欣赏这种清醒的认识。
最后,作者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认识到了资产阶级缓和国内矛盾的手法。相对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和竞争压力要小的多,这并不表明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不愿意压榨本国的下层阶级,而是由于革命的现实威胁和历史记忆,他们更愿意把矛盾转移到国外。在国内维系一定的福利水平固然要减少利润,但为了避免革命,为了保证稳定的长期利润,他们愿意稍微降低一点利润率。
在发达国家,除了那些高利润产业所必须的劳动力,大部分劳动力还是在工业、服务业、农业中从事简单劳动,他们的劳动效率和技术水平与第三世界的同行并无本质差异,如果开放国界,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那么自由竟争的世界劳动力市场会迅速的把这些发达国家简单劳动力的工资和福利拉平到世界平均值,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也就必须直接面对第三世界常见的革命、暴乱、恶劣的治安,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尽管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断用媒体、世界银行、导弹等各种方式强迫别国开放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却绝对不允许劳动力这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也不允许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产品“自由”的进入本国市场,这样就保证了本国的无产阶级能够获得超出第三世界无产阶级的工资福利。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集团可以对第三世界的资产阶级进行二级剥削,然后再从剥削利润中分出一部分安抚本国的无产阶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资本集团还继续需要国家这层外壳,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和本国资本集团的利益是相关的,这也正是民族主义的基础。作者作为一个准民族主义者,极力号召中国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不要把目光局限于国内,不要把国内民众压榨的太过分,认为从国外的无产阶级身上获得剥削收入才是最稳妥的经营之道。这种思考,无论如何要比许多鼠目寸光的土财主要强的多。
本书其实是一本网文合集,又经蹩脚编辑滥加增删,在逻辑推理和考据上还有不少细节问题,但瑕不掩瑜,作者发现了中国资产阶级旧指导理论的要害,又以帝国主义的发展经验为蓝本,为中国资产阶级指出了一条可能的发达之路,所以这本书的出版够资格成为中国经济史和社会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短期内,这本书可能不会受欢迎,也可能被禁,但从长期来看,这正是中国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东西。对本书的内容不感冒的读者可以把书留起来,十年以后再读,一定会有新的认识。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所有的资产阶级思想都有其局限性——把某个资本集团的利润或效率和整个社会的利益混为一谈。具体到这本书,前面指出的三处关键点其实都只看到了事实的一个侧面。
在产权问题上,作者认识到法律意义上的私有产权不再代表未来资本主义的方向,但技术官僚的统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是因为发达国家能够从整个世界掠取资源,才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但从整个地球的角度来看,人类并没有外星殖民地可剥削,资本主义终有碰到扩张边界的那一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整个世界完全交给技术官僚,中苏两国官僚社会主义解体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推测接下来的事情。
关于不同产品之间的不平等交换,作者已经能用各个产业部门的不平衡分布来完美的解释。但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全球经济危机所致,而且无法避免,这是楼主不可能看到的角度。无论资本选择哪一种组织结构来完成自身的无限扩张,都是以剥夺无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为代价的,结果就是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远远超出了社会消费能力。在今天的世界上,由产业部门不平衡带来的的生产力浪费正好缓和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中国资产阶级想要通过创造稀缺生产部门来分享超额利润,正好加深了这个矛盾,阻力大的难以想象,与西方争夺因经济危机而狭小的市场空间的结果可能就是下一次世界大战。
至于作者提出的第三个要点——民族主义,国内共荣,充分的说明了本书的阶级定位,也为前两点的问题做了解释。作者并不真正关心人类社会的未来,也不去考虑资本主义体系的前途,作者真正关心的只是中国企业的繁荣,希望中国企业能够象今天美、欧、日的垄断集团一样痛快的斩杀它国企业,同时要求中国资产阶级在发达以后用一部分利润来缓和国内矛盾,以保证利润的稳定可靠。作者的用心可谓良苦,但现实是否能让作者如愿呢?
从今天的世界局势和国内资产阶级的状态来看,恐怕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为中国资产阶级指出的道路是很难走通的。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拟订的计划无非是两个步骤:1 建立独立的大工业体系及与之相配合的文化。2 开门大掠,从国外掠夺资源以缓和国内矛盾。最终目标则是让中国资本集团取代老牌帝国主义的霸主地位,至少是分享世界霸权和利润。这条道路与历史上美、德、日等国的崛起道路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历史上强国的崛起是历史沉淀与时势结合的客观结果,作者在今天却试图说服中国资产阶级组织起来,有意识的创造一次崛起。
既然楼主给中国设定的目标是创造帝国主义霸权,那么,在思想和道德层面,中国与现存的帝国主义强权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作者能看到的问题,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也会有人看到;其他受压迫的国家很清楚,即便帮助中国打破现有秩序,唯一的改变只是统治集团的名称,所以中国资产阶级必须独自去挑战整个现有秩序,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是指望不上的。再看外部因素,今天的发达国家内部已经不再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唯一相对独立的日本因没有独立军备而听命于美国;以前的后发国家都能够利用强国之间的矛盾得到工业资源和生存空间,今天的中国资本集团稍有动作却要受到西方的一致追打,举步维艰。
外部条件毕竟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阻碍作者梦想成真的最大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问题。如前所述,中国资产阶级可以细分为官僚资本集团和民间新兴资本集团。前者得到了遗产中较大的一份,尤其是继承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配套的人力资源控制权,遗憾的是这个集团因为发家容易,缺乏锐气和长远眼光,而且形成已久,在多年的腐败堕落中丧失了全部的名誉,还要背负20年来所有失败政策的责任,很有可能在下一场革命中被迅速地打成碎片。即便少数被称为“太子党”的少壮派试图励精图治,也无法改变整个集团的下滑惯性,即便官僚集团有幸生存下去,估计至少还要一代人扭转这种趋势,但到那个时候,估计毛泽东时代的遗产已经所剩无几,世界局势也更没有任何突破机会了。
民间新兴资本集团白手起家,即使分得了社会主义的部分遗产,也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盗窃到手,因此这个一直在积极扩张的集团不缺斗志和信心。遗憾的是这个集团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以充当强势集团(无论是官僚集团还是外国资本)的附庸为荣,虽有积极扩张的欲望,但暂时缺乏从整体上把握现代社会的能力,对建立独立大工业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眼下也不具备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复兴核心的能力。另外,在外资20多年的渗透下,两个集团都有很严重的买办化倾向,官僚集团大修开发区,贱卖土地;民间资本组织廉价劳动力进行外贸生产,替外资在中国开拓市场打前锋。表面上看中外利润互相依存,但在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下,中国资本的利润要仰赖于外国人的选择,这导致两个资本集团都无法坚决的与帝国主义相对抗。
随着西方压力的渐渐增加,我们可以预计将有更多的资产阶级从自由资本主义道路转向作帝国主义的尝试,作者的理论也会越来越受欢迎,但无论如何,自身能力和现实条件已经基本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前途。一方面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附庸,另一方面中国是所有第三世界国家中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遗产的国家,合格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无人可比,中国未来的最大可能是成为介于发达国家与纯粹的边缘地区、资源产地(如南美、非洲、中东)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通过兢兢业业的辛勤劳动来维系大部分劳动者的生计、少数买办的奢侈生活。同时有一部分优质资本融入西方体系,登入世界经济金字塔的顶层,但这无关大局。
退一步讲,即便中国资产阶级按作者的设计走上了帝国之路,顺利的取得世界霸权,同时对内缓和矛盾。中国人也不可能过上今天西方那种幸福生活,因为光是中国的13亿人口就远远超过了现在发达国家的总和,整个世界背不起这样庞大的霸主。如果中国真的以西方模式取得了世界霸权,那么,我们可以庆祝全球革命的同时爆发。因此,虽然作者的思想超出了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依然不能给中国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真正的转机。
本书是一本符合垄断资产阶级需要的作品,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左大培就亲自为此书作序,但与以前连篇累牍的“主流经济学”作品相比,它显然更接近现实社会,对大工业时代的经济规律和当代帝国主义的运行规律有着深刻的揭露。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清楚的认识社会,尤其是认识到自己敌人的思想动向非常有必要,因此我向共产主义者推荐此书。另外,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许多理论形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于今天的现实多有不合,比如以单纯的法律归属权作为划分阶级的做法在今天就与社会现实有很大的冲突;资产阶级的许多著作在维护阶级利益之余,也揭示了一些客观规律,共产主义者应该去了解它们,充实自己的理论。最后,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将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留下许多宝贵的管理经验教训,如计划经济理论,经济与技术的结合方式等,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于一个执著于自己的事业的人而言,最狡猾的敌人往往也是最好的老师,本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作为共产主义的信徒,也参与了这本书的写作、修订工作,这听起来很荒谬。但事实上,具有阶级属性的是完整的经济思想本身,而不是作者或我这样的个人。整个世界每天都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学说,但只有那些符合社会需求且自恰的理论才会受到重视,才有出版传播的机会。对部分客观规律认识的一致导致了我和作者的合作,我个人的理论水平和思考深度也在这个过程中得益非浅,在此我向作者表示感谢,同时也明确表示对他完整观点的敌视。
说明:我现在没有这本书的最终电子版本,另外,由于版权问题,我也无法立刻将手头拥有的资料公布于网上。在书出版一个月以后,我将把我参与的部分全部上传,请各位耐心等待。
马前卒
2005-08-30
无法积累人力资本的国家将永远是一个穷国
我向读者们全力推荐钟庆所著的《刷盘子读书》一书。在我看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或者不知道这本书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就根本没有资格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和对外经济政策说三道四。
我之所以推崇这本书,是因为它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应用了人所共知的理性处世之道:在省下的资源能够增值时,为了将来过得更好,需要现在作出牺牲。省下的资源之所以能够增值,主要是因为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能将储蓄化作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
钟庆用一个几乎每个年轻人都会碰上的日常问题来形象地说明这一点:那些有学习潜力的青年人如果家境不好,就可能面临两难的选择——不读书去饭馆刷盘子马上就可以挣钱,改善现在的生活,但是由此荒废了学业,将来还是穷人;不刷盘子而读书有助于未来赚更多的钱,但是为此必须牺牲现在刷盘子可以赚到的钱,现在的生活就会困难一些。
我们中国人的古典智慧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必须叫他读书,而不能让他刷盘子去。不刷盘子而读书,现在生活虽然困难一点,但是将来有了文化,才能变为富人。光刷盘子不读书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
这本书宣传的上述思想并不新奇。在主流经济学的话语中,这种选择就是“消费的跨期替代”:现在少消费多储蓄,并将储蓄化为资本,靠资本投资增加生产就可以增加未来的消费。消费者的问题就是决定现在消费多少、储蓄多少。国际上公认,东亚各国的经济之所以能高速增长,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储蓄率高、老百姓的储蓄倾向高。
不过,现在的储蓄要能变成未来更多的消费,就必须把储蓄投向正确的地方,投向最能增加未来收入的地方。储蓄的这种投向中,包括了增加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但是更重要的是增加人力资本——人的技能。中国的父母们拼死拼活供儿女上大学,不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积累人力资本吗?人力资本对个人重要,对整个国家就更重要。没有人力资本的国家注定是一个穷国。加拿大那样的地多人少的国家之所以鼓励“技术移民”,就是因为深知人力资本之重要。钟庆的这整本书强调的都是,为了给国家尽快地积累人力资本,我们必须全力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培育自己的民族产业,发展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为此付出点代价也是值得的。
可惜的是,在决定自己孩子的未来时,中国有文化的人都明白应当为孩子的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刷盘子那点蝇头小利,可一到为国家规划长远的发展战略,他们就犯了大糊涂。所谓“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产业”、不要搞自主的研发、实行自由贸易等等的论调,就是要我们整个中国都去刷盘子而不要读书。这些论调的核心论据都是,这样可以让中国人现在消费得更多,这与留学生刷盘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样作的后果是中国人无法积累人力资本,将来也永远是一个穷国,这也与不读书的留学生得到是同样的下场——其原因都是为了眼前挣一点钱而失去了积累人力资本的良机。
这样一番大道理,钟庆用一整本书,用无数日常生活的、世界历史的、中国的、外国特别是日本的故事给你娓娓道来,再夹之以妙趣横生的议论,这是何等的引人入胜,读后又会给人以何等的启迪!作为一个留学日本多年的年轻学者,钟庆已经参透了日本崛起的秘密,他以岳飞式的精忠报国之心,将自己的所知所学献给祖国。愿每一个真正期望中国崛起的人,在谈论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对外经济政策之前,都好好读一读钟庆的书吧!那样我们会少走无数的弯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 左大培
2005年8月
这是第一篇第一章经济学是神学还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