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荼利瑜伽术》前言
瑜伽之学,源于印度,为彼土上古学术之巨流,与婆罗门相传之四吠陀典递相表里,自释迦文佛应现彼邦,汇原有百家之说,删芜刈繁,归于无二,瑜伽之术,亦入其宗矣。瑜伽之义,旧释为相应,新释为连合,皆指会二元于一体,融心物而超然之意;与此土之天人合一,性命双融之说,意颇相似。稽之内典,凡趋心禅寂,依思维修,由心意识至解脱境,皆已摄于《瑜伽师地论》中。复次从有为入手,修一身瑜伽而证真如本性,则密宗胎藏界三部中之忿怒金刚、军荼利瑜伽等法尚焉。西藏密宗传承无上瑜伽之部,内有修气脉明点,引发自身之忿怒母火(又曰拙火,或灵力、灵热等),融心身于寂静者,亦即胎藏界中忿怒金刚之修持也。凡此受授,皆经佛法陶融,因习利导,而入于菩提性相之中,是乃佛法之瑜伽,志在解脱也。此外,印度原有瑜伽之教,固自代有传承,源流未替,变化形蜕,如现在印度教等,术亦属焉。年来国际形势转移,世界各国沟通学术,互资观摩,欧美人士,初接瑜伽之教,惊彼修士神异之迹,递相转告,于物质科学之目迷十色,耳聩八音外,群相骇异;于是印度瑜伽修士,在海外应科学家试验者,时有所闻,或沉水不溺数十日,或埋土不死若干周,或火不能焚其身,或物不能挠其定,各种神通奇迹,变化莫测,则未可以现代科学知识论矣。凡此之徒,乃瑜伽派修士,与密宗修身瑜伽学术,大同而小异,其中心宗旨与乎究竟归趋,迥然有别,军荼利瑜伽,即为其术中之主干也。
以瑜伽而言瑜伽,凡诸究身心性命之学,趋心神寂者,莫不属之;故瑜伽修法,大体可分为心身二门,若依心而起修,则禅思观想等属之;外其身而证真我,空其意而登净乐。尤其依密宗字音声明证宇宙真谛,感通于形而上者,为其法中密要;即同佛法之返闻自性,观音入道之门也。伟哉观音!远在婆罗门教之前,因已常存宇宙,为诸教之宗师矣。而军荼利修身瑜伽中,于此仅具端倪,未窥全貌,欲探其源,必须通明密咒奥秘,入观音之室,方得而知。若依心而起修,则气脉明点、忿怒母火之修法等属之;化朽腐为神奇,融心物于一元,指物炼心,莫此为胜;军荼利瑜伽,已见其梗概,而犹未尽其妙也。
本书中传述诸法,若持之有恒,如立竿见影,功效卓著;小而祛病延年,大而神妙莫测,而修得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变化通),诚非戏语;而若干细微过节,及对治之方,苟无师传,受害亦非浅鲜。且其法首重独身,专志苦行。不能遗世独立,修之适得其反。例如诸身印之术,在彼土专修者,往往坐立倒持,可历久长时日,以勉强为精进,以苦行为勇猛,一般学者,实非所宜。又如用布洗胃,以刀割舌,乃至吐火吞刀之流,即易入魔,又易致病而夭折,未可妄自尝试。更如用银管以炼下行气,吸水提收之术,妄者习之,即流于房中采战之歧,可以杀身,可以败德,与瑜伽之本旨,背道而驰矣。此举其荦荦大者,余未详述。若心恋世情而为之囿,术操超解脱之方,此乃绝对矛盾,不待智者言而自明焉。
或曰:佛重修心,道主炼气,以密宗修气脉明点与乎瑜伽之术,同于道家,固为佛斥为外学也,习之可乎?曰:心非孤起,依境而生,境自物生,心随能动;所谓能者,充塞宇宙,生万物而不遗,依心而共丽,同出而异用;心身相依,交互影响,凡心求定而未能者,即此业气为累;犹浪欲平而风未止,云无心而气流不息;苟心气同息,转物可即,此为定学之要,非空腹高心者可得而强难也。定学为诸家共法,直指明心,岂能外此。若道家导引、吐纳、服气、按摩之术,为其专主修之一端,属于炼气士之修法,法天地阴阳化育,参生机不已妙用;大抵皆粗习其支离片段,自秘为绝学,能通其全要者,殊不多见。若武术家习炼之气功,则又为其支分,不足以概全也。依道家而言道家,瑜伽气脉之修法,同其导引服气之术;而二者比较,瑜伽之术,较为粗疏,此则难逃明眼者拣择。唯此土修炼之士,有一传统习惯,造就愈高深者,入山唯恐不深,逃名愈恐不及,终至寥落无闻,受授不识。而瑜伽之学,适以时会所趋,张明广著,弘扬于海外,得其译本者,或宝为枕秘,或恐为流毒,多深藏而不布,其心固可嘉,其事则未是,“谩藏诲盗,冶容诲淫”,珍密法而神秘之,其斯之谓乎!
庄生有言:“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极言穷宇宙之奇,唯此一气之变化,天地为一大化炉,人生为一大化境;此气者,即现代科学所谓电子原子之能也。苟以宇宙为炉,以人物为火蜡,以智能为工具,以气化为资源,持其术以冶之,摩挲炉火蜡之间,则宇宙在手,万化生身,宁非实语!若进而知操持修炼之本,不外一心;天地人物原即幻化,觅心身性命而了不可得,何用系情事相,搬心运气,弄幻影之修为哉!萧兄天石,应同好之请,翻印《印度军荼利瑜伽术》一书,辱承枉问,自憾养气未能,吹嘘无似,聊缀数语,以塞责耳。
南怀瑾寄于金粟轩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1.禅海蠡测 (一九五五)
2.楞严大义今释 (一九六〇)
3.楞伽大义今释 (一九六五)
4.禅与道概论 (一九六八)
5.维摩精舍丛书 (一九七〇)
6.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一九七三)
7.禅话 (一九七三)
8.习禅录影 (一九七六)
9.论语别裁(上) (一九七六)
10.论语别裁(下) (一九七六)
11.新旧的一代 (一九七七)
12.定慧初修 (一九八三)
13.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合编 (一九八四)
14.孟子旁通 (一九八四)
15.历史的经验 (一九八五)
16.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一九八五)
17.习禅散记 (一九八六)
18.中国文化泛言(原名“序集”) (一九八六)
19.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一九八六)
20.禅观正脉研究 (一九八六)
21.老子他说 (一九八七)
22.易经杂说 (一九八七)
23.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一九八七)
24.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一九八七)
25.金粟轩纪年诗初集 (一九八七)
26.如何修证佛法 (一九八九)
27.易经系传别讲(上传) (一九九一)
28.易经系传别讲(下传) (一九九一)
29.圆觉经略说 (一九九二)
30.金刚经说什么 (一九九二)
31.药师经的济世观 (一九九五)
32.原本大学微言(上) (一九九八)
33.原本大学微言(下) (一九九八)
34.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上) (二〇〇三)
35.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 (二〇〇四)
36.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上下册) (二〇〇五)
37.庄子諵譁(上下册) (二〇〇六)
38.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二〇〇六)
39.南怀瑾讲演录二〇〇四—二〇〇六 (二〇〇七)
40.与国际跨领域领导人谈话 (二〇〇七)
41.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二〇〇七)
42.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二〇〇七)
43.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二〇〇八)
44.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二〇〇八)
45.漫谈中国文化 (二〇〇八)
46.我说参同契(上册) (二〇〇九)
47.我说参同契(中册) (二〇〇九)
48.我说参同契(下册) (二〇〇九)
49.老子他说续集 (二〇〇九)
50.列子臆说(上册) (二〇一〇)
51.列子臆说(中册) (二〇一〇)
52.列子臆说(下册) (二〇一〇)
53.孟子与公孙丑 (二〇一一)
54.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上册) (二〇一二)
55.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下册) (二〇一二)
56.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上册) (二〇一二)
57.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下册) (二〇一二)
58.孟子与离娄 (二〇一二)
59.孟子与万章 (二〇一二)
60.宗镜录略讲(卷一至五) (二〇一三至二〇一五)
谢译《印度瑜伽健身术》序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