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素来是以儒家为主流。儒家高悬大同天下的目的,是以礼乐为主道政治的中心。由于礼乐的至治,就可以实现《礼运》篇的天下为公的目的。但是经过数千年的传习,一直到了唐代,才只有在佛教禅宗的丛林制度里,实现了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它在形式上,固然是一种佛教僧众的集团,然在精神上,它是融合礼乐的真义和佛教戒律的典型。“礼失而求诸野”,如果讲到一个真善美的社会风规,恐怕只有求之于丛林制度了。但是也还不能作为治国平天下的规模,因为国事天下事,与丛林社会相比,其艰难复杂,又何止百千万倍。人是一个有情感和理性的生物,无论性和情,只要偏重在哪一面,就不能两得其平,结果都不会安定人生的。丛林制度它能普及流传,不外四个原因:
第一,因为出家了的僧众,已经发自内心的,抑弃了世事人欲的情感牵扰,虽然住在丛林里,过的是集团生活,又是绝对自由追求自我理想的境界。
第二,宗教的信仰,和发自因果分明的观念,已经不需要外加的法律管制。
第三,各人由内心的自净其意,发为规矩,便是最高自治的原理。
第四,维持生命生活的经济制度,早已作到福利的要求,所以他们只要管自己的身心修养,其余的一切就都可以放下了。
因此他们可以做到,像儒家礼乐最高目的,和墨家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要求。如果是普通人的社会呢?男女饮食和物欲的权利,只有日益向外扩充和发展。人事和世事的推排,相互间便有争执。许多在学理和教育上决定是正确的道理,一到人情和人欲的要求上,便完全不是那样一回事了。即如完美的丛林制度,它在教导以外,再没有刑责可行,假使没有最高道德作为依持,要想求其安然垂范达千余年之久,绝对是不可能的事。南宋时代,杭州径山大慧宗杲禅师,与温州龙翔竹庵大珪禅师,恐怕后来丛林衰落,便合力记述历来丛林住持的嘉言善行,留作后世的准绳,作了一部《禅林宝训》的书。其中高风亮节,以及敦品厉行的典型,足以与宋儒学案,媲美千秋。如果去掉它僧服的外层,作为为人处世的修养范本来看,一定别有无穷受用,可以启发无限天机。
百丈禅师创建丛林以来,他的初衷本意,只是为了便利出家僧众,不为生活所障碍,能够无牵无挂,好好地老实修行,安心求道。他并不想建立一个什么社会,而且更没有宗教组织的野心存在,所谓“君子爱人以德”则有之,如果认为他是予志自雄,绝对无此用心。尤其是他没有用世之心,所以他的一切措施,自然而然地便合于儒佛两家慈悲仁义的宗旨了。如果他有世务上的希求,那便会如佛经所说:“因地不真,果遭纡曲。”岂能成为千古宗师?在他当时,一般人之所以责骂他是破戒比丘,只因大家抵死执著印度原始佛教的戒律,认为出家为僧,便不应该耕种谋生的。站在我们千秋后世的立场来看,如果他当时不毅然改制,还让僧众们保持印度原来的乞食制度,佛教岂能保存其规模,传流到现在吗?禅宗最重人们确有见地,佛教称佛为大雄。时移世变,时代的潮流,由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进到工商业科学化的今天,追怀先哲,真有不知我与谁归之叹了。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1.禅海蠡测 (一九五五)
2.楞严大义今释 (一九六〇)
3.楞伽大义今释 (一九六五)
4.禅与道概论 (一九六八)
5.维摩精舍丛书 (一九七〇)
6.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一九七三)
7.禅话 (一九七三)
8.习禅录影 (一九七六)
9.论语别裁(上) (一九七六)
10.论语别裁(下) (一九七六)
11.新旧的一代 (一九七七)
12.定慧初修 (一九八三)
13.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合编 (一九八四)
14.孟子旁通 (一九八四)
15.历史的经验 (一九八五)
16.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一九八五)
17.习禅散记 (一九八六)
18.中国文化泛言(原名“序集”) (一九八六)
19.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一九八六)
20.禅观正脉研究 (一九八六)
21.老子他说 (一九八七)
22.易经杂说 (一九八七)
23.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一九八七)
24.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一九八七)
25.金粟轩纪年诗初集 (一九八七)
26.如何修证佛法 (一九八九)
27.易经系传别讲(上传) (一九九一)
28.易经系传别讲(下传) (一九九一)
29.圆觉经略说 (一九九二)
30.金刚经说什么 (一九九二)
31.药师经的济世观 (一九九五)
32.原本大学微言(上) (一九九八)
33.原本大学微言(下) (一九九八)
34.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上) (二〇〇三)
35.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 (二〇〇四)
36.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上下册) (二〇〇五)
37.庄子諵譁(上下册) (二〇〇六)
38.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二〇〇六)
39.南怀瑾讲演录二〇〇四—二〇〇六 (二〇〇七)
40.与国际跨领域领导人谈话 (二〇〇七)
41.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二〇〇七)
42.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二〇〇七)
43.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二〇〇八)
44.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二〇〇八)
45.漫谈中国文化 (二〇〇八)
46.我说参同契(上册) (二〇〇九)
47.我说参同契(中册) (二〇〇九)
48.我说参同契(下册) (二〇〇九)
49.老子他说续集 (二〇〇九)
50.列子臆说(上册) (二〇一〇)
51.列子臆说(中册) (二〇一〇)
52.列子臆说(下册) (二〇一〇)
53.孟子与公孙丑 (二〇一一)
54.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上册) (二〇一二)
55.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下册) (二〇一二)
56.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上册) (二〇一二)
57.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下册) (二〇一二)
58.孟子与离娄 (二〇一二)
59.孟子与万章 (二〇一二)
60.宗镜录略讲(卷一至五) (二〇一三至二〇一五)
丛林与帮会社会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