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兴亡史纲 - 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
版权信息
书名:苏联兴亡史纲
作者: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 主编
设计:姚成号
ISBN:7-5004-4885-6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字数:802千字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书作者
孙成木 第一章,第二章第二、三、四节
李 锐 第二章第一节
闻 一 第三章第一、二节,第五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二节
张建华 第三章第三节
马龙闪 第三章第四节,第四章,第五章第二节,第六章,
第七章第二、三、四节
杨 闯 第五章第一节,第七章第一、五节
葛新生 第八章
王正泉 第九章
郑 羽 第十章第三节
王金存 第十一章
陈之骅 第十二章
李 兴 第十三章
赵常庆 第十四章
吴恩远 第十五章,第十八章第四节
黄立茀 第十六章
仇 昱 叶自成 第十七章
胡延新 第十八章 第一、三、五、六节
谭继军 第十八章 第二节
前言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诞生、发展、演变和衰亡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近十年来,研究苏联历史,总结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一直是我国史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的重大课题。本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站在邓小平理论的高度,通过具体的历史材料,对苏联74年的历史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力求揭示苏联兴亡之关键所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本书不是一部苏联通史或苏联全史,因为它没有把苏联历史的全部内容无所遗漏地呈现出来,而是从“兴亡”的视角出发,对与“兴亡”关系重大和关系明显的历史事实着重加以分析与阐述,从而得以比较清晰地梳理出苏联由兴盛至衰亡的历史轨迹。本书运用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再现苏联兴亡的历史进程,力图多侧面、全方位展示这一进程。全书三部分按编年体,而每一部分则基本上采取纪事本末体的写法,以重要历史事件为纲分别立目。写作方法是史论结合,以史为主。书中尽可能地汲取了国内外学术界近期的研究成果,并引用了一批最新的历史资料,包括近年来新发表的档案材料在内,这对提高本书的质量大有裨益。
本书分三部分,共计十八章。第一部分:列宁、斯大林时期,包括第一至第七章;第二部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包括第八至第十四章;第三部分:戈尔巴乔夫时期,包括第十五至第十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主要分析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特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以及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经济情况和政治斗争形势。这些对了解十月革命的发生,乃至以后苏联整个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章主要阐述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这是一次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它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次革命的胜利是列宁结合俄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第三章集中阐发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在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便是这一伟大探索和实践的丰硕成果。
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别阐述了斯大林执政后苏联党和国家发生的变化、“反右倾”斗争和“大转变”,以及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清洗等。主要考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在这一体制下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同时也揭示了这一体制自身固有的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基本上符合当时苏联的社会发展水平,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是,它的弊端和局限性即使在其建立初期就已有所显露。
第八章主要阐述清除贝利亚的经过和马林可夫的内外政策。
第九章至第十章主要考察赫鲁晓夫在其执政时期所推行的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教条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和制定政策上的主观随意性而遭到失败,并且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后果。
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分别研究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这是苏联综合国力最强的时期。这时期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未能贯彻始终。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教条主义理论在这一时期不断强化,以致使国家从稳定逐渐转化为停滞,最终走到危机的边缘。
第十四章集中研究了1985年前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既阐述了几十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又揭示了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理论方面的错误;既剖析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其危害,又分析了少数民族民族主义滋长的原因及其消极后果。
第十五章主要阐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从“完善社会主义”的改革纲领逐步转向对社会主义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向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其制定的“加速战略”总路线实现的。
第十六章集中研究如何从“加速战略”总路线转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并引起苏联政治、经济、社会剧烈动荡的过程。
第十七章叙述“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对苏联内外政策变化的影响,对东欧各国剧变的作用。同时叙述了东欧剧变如何加速苏联解体这一过程。
第十八章集中展示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引发的政治、经济、特别是民族关系和党内斗争等各方面的全面危机。这一危机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最后还对戈尔巴乔夫及其最紧密的追随者的个人品质和他们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进行了一些思考。
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是集体劳动的结晶。集体的力量无疑使本书增色;但作者众多和各章成稿时间先后不一,又难免使全书风格的协调统一受到一些影响。此外,限于主编者和作者的水平,书中肯定会有不少错误和疏漏之处,敬请同行们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本课题最初由当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王忍之同志提出。本书初稿写成后,承蒙王忍之同志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国际问题学科组前组长卢之超同志在百忙中进行审读。他们对初稿的修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本书行将付梓之际,敬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本书由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主编,其中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七章)由马龙闪负责修改定稿;第二部分(第八章至第十四章)由陈之骅负责修改定稿;第三部分(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由吴恩远负责修改定稿。
陈之骅 吴恩远 马龙闪
2004年6月于北京
第一编
这是第一篇第一编 列宁斯大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