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戏 - (明清)李渔
李渔(1611—1680年)清初小说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字笠鸿,一字谪凡,后字笠翁;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新亭樵客、随庵主人等。兰溪(今属浙江)人。李渔生于如皋,自幼聪慧,“少壮擅古文诗词,有才子称。其作诗文甚敏捷,求之可立待。”(《兰溪县志》)24岁时迁回浙江,因作文章“率意构思,不必尽准于古”,故而屡试不售。清兵入浙后,颇丰饶的家庭从此中落。其时,李渔剃发家居;不久移家杭州,一住十年,以卖文为生。顺治十四年(1657),李渔移家南京,筑芥子园,开书坊,以刊书闻于时。他的戏剧、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这一段时期。他结交王士禛、周亮工、尤侗、吴伟业等名士,广置侍姬,组成家庭戏班,自作脚本,供其演出,一时名著南北。移居南京的20年间,李渔还广游天下,奔走于达官贵人之间打秋风,逢迎阿谀,摇尾乞怜,毫无文人之节操。李渔又“常挟小妓三四人,子弟过游,使隔帘度曲,或使之奉觞行酒,并纵谈房中,诱赚重价”(袁子令《娜如山房说尤》),可见其品行之低下。康熙十四年(1677)李渔迁回杭州,在西湖边筑“层园”,度过晚年。70岁时病死。李渔一生著述甚富,有《笠翁一家言全集》(包括诗文集和《闲情偶寄》),戏曲《笠翁十种曲》,话本小说《无声戏》、《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等多种,并均流传至今。
李渔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戏剧理论上,这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词曲》、《演习》两部中有集中的论述。与以往的戏剧家们只重辞藻、曲调的鉴赏不同,他是把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进行整体研究,并突出其舞台艺术的特点。他注重戏曲结构,主张“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使全剧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在语言上,与当时曲家偏重词藻雅丽之风相对立,他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要求“贵浅显”,“戒浮泛”、“忌填塞”、“重宾白”,强调通俗化,个性化。他的理论,是对传统戏曲的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他的戏剧创作也体现了他的理论,今存的《笠翁十种曲》都是结构紧凑,针脚细密,绝无破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的作品。但是,因为李渔作戏是为了投达官名士之所好,所以往往一味追求情节离奇,而且大多趣味庸俗,格调不离。李渔的小说创作也体现了这些特点。他的作品语言流畅,通俗,情节新异,却绝不生硬,议论也恰当妥贴。但因过分追求故事的标新立异,曲折离奇,一般思想性都不强,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甚至出现逗人发噱的恶趣和秽亵不堪的描写。这些都是李渔艺术创作的致命缺点。
清代拟话本小说集。12回。李渔撰。卷首有伪斋主人序,有插图。此书原分前、后二集。刊刻于顺治年间的《无声戏二集》(即后集)已佚,今存前集(即一集),每回演一故事。今仅存藏于日本尊经阁文库的抄本。《无声戏一集》中的第一回《丑郎君怕娇偏得艳》演述阙生娶三美女事。第二回《美男子避惑反生疑》演述明正德时清官知府为蒋瑜、何氏翻了冤案之事。第三回《改八字苦尽甘来》演述明代成化时皂隶蒋成事。第四回《失千金祸因福至》演述弘治时杨百万飘洋致富及放高利贷事。第五回《女陈平计生七出》,叙崇祯间陕西武功县民妇耿二娘事。第六回《男孟母教合三迁》叙嘉靖时许葳好男色事。第七回《人宿妓穷鬼诉嫖冤》叙正德时山东一义丐轻财仗义事。第八回《鬼输钱活人还赌债》叙嘉靖时苏州王小山因赌而倾家荡产事。第九回《变女为儿菩萨巧》叙万历初泰州盐场灶户施达卿事。第十回《移妻换妾鬼神奇》叙万历时南京富户韩一卿妾妒妻事。第十一回《儿孙弃骸骨奴仆奔丧》叙单龙溪二子因争金互伤而死,义仆百顺厚葬龙溪事。第十二回《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叙弘治时秀才马镳因友人戏言疑其妻婢,县令包继元为之剖析事。这12个故事都被收进李渔以后编的《连城璧》中,回目作了更改。参看《连城璧》。
序
文章经千百世而不磨者,未尝以时为高下。然亦有十余年之间,难易相去霄壤者,如今日之小说是矣。
万历以来,大人先生享承平之福,言及一夫作难,则震畏恐怖,不敢置对。向不更事者,夺其魄易,而醉其心亦易。若今日童稚妇女,举亘古一见再见之事而习见之,犹人目击阿房之盛,而著小说者,将夸海市以耸其听,岂可得乎?若以劝戒言之,则人有非高庙玉环不盗、非长陵风土不取者,虽孔子居其前,《春秋》列其侧,尚无可如何,乃欲救之以小说,夫谁信之?而《无声戏》不然,其大旨谓世之所处,多逆而少顺。
就才貌言之,亦易见而足恃矣。若以为必售之资,即位兼将相,宠冠嫔御,而志犹未足;若以为必不售之资,则汾阳回銮灵武与武穆抱痛临安,文姬身返汉廷与明妃恨留青冢,死败者理之常,而生成者事之变也。能明此义,虽冶容果堪绝代,赤手自挽银河,一旦画图省识,琵琶遣行,蜚语惊闻,弧矢夕陨,正当抢地呼天之际,尚以此作火宅中清凉饮子;况生宇宙熙恬之日附翼攀鳞者,酎金不寒带砺之盟,锦袍得拜歌舞之赐,睹此持盈守正,免于祸患者哉。如是则《说难》可废,以为戏可,即以为《春秋》诸传亦可。
伪斋主人漫题
这是第一篇第一回 丑郎君怕娇偏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