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 - 吴军
简介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长达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从19世纪末算起. AT&T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在这些公司兴衰的背后,有着它必然的规律。
作者简介
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电子工程系(硕士)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博士)。在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期间,吴军博士致力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特别是统计语言模型的研究。他曾获得1995年全国人机语音智能接口会议的最佳论文奖和2000年Eurospeech的最佳论文奖。
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Google公司。在Google,他和Amit Singhal(Google工程研究院院士,世界著名搜索专家)、Matt Cutts(Google作弊官方发言人)等三位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GoogIe工程奖。2003年,他和GoogIe全球架构的总工程师朱会灿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韩文搜索部门。吴军搏士是当前Gool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在Google期间,他还领导了许多研发项目,包括许多与中文相关的产品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项目,并得到了当时公司首席执行宫埃里克·施密特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高度评价,此外,他还在谷歌黑板报上发表了《数学之美》系列博客。
2010年Google中国战略调整后,吴军、Google图片搜索创始人朱会灿、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颜伟鹏加入腾讯,吴军成为腾讯副总裁和搜索业务负责人。
2012年5月,腾讯搜索业务进行了极大调整。6月,吴军离职腾讯,重回Google。
序言
李开复
最早看到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是在Google黑板报上。2007年,任Google资深研究员的吴军,应邀为Google黑板报撰写文章,介绍他对互联网和IT业界兴衰变化的观察和思考。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被单列为“浪潮之巅”栏目分次刊出。设立该栏目的直接收获就是,Google黑板报随后人气大增,增加了大批的追随者。作为《浪潮之巅》的最早一批读者,我当时就感觉,这个系列完全应该编纂成书,如今,这个感觉变成了现实。
对于吴军,我比较熟悉,因为在语音识别领域,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研究兴趣,并曾作为同事有过很多交流。吴军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致力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我在2005年加入Google时,吴军已经在那里工作多年。他在Google期间参与主持了许多研发项目,并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论文、获得和申请了近十项美国和国际专利。
我认识很多顶尖的工程师,但具备强大叙事能力的优秀工程师,我认识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吴军是其中之一。从ATT、微软、Google、思科等引领整个时代浪潮的公司历史叙述,到硅谷之所以成为科技中心所依靠的天时、地利、人和因素,再到科技公司发展壮大过程中风险投资、银行、产业规律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新时代背景下金融危机和云计算(CloudComputing)为科技产业带来的冲击和革命……虽然每个人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通过这本书中看似波澜不惊的行文,你会读出一个从事互联网行业十多年的“老行家”个人独到的见解,以及一个身处“浪潮”中的“弄潮儿”的切身体会。
作为“兼才”,《浪潮之巅》恰恰因此具备了两方面的优势。首先,作为一位曾每天与程序、算法、科研打交道的Google最优秀的研究员,势必能更客观地描述那些科技公司的兴衰得失,不会人云亦云,更不至于离题万里;第二,作为一位拥有写作天赋的工程师,吴军能够确保文章的有趣与可读,不会容忍自己的作品成为一本呆板的教科书式读物。
《浪潮之巅》又不仅是一部提供“快乐阅读”的大公司商业史,它融汇了作者多年来的所见所闻,更包含了大量的独立思考与独特见解。这份心血,不仅是他个人的天赋使然,也是他始终在研究领域孜孜不倦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吴军的文章,没有将目光局限在大洋彼岸,内容上也不仅是停留在对若干巨头企业的探查。作者试图从整个产业链上向读者揭示科技公司的运作规律,并通过大量的调研与观察,客观分析中国本土企业在这次科技浪潮中的地位与影响。实际上,作者吴军本人也已离开了Google,目前正在一家中国著名互联网公司担任其核心业务的领军人物。
《浪潮之巅》不是一本历史书,因为书中着力描述的,很多尚在普及或将要发生,比如微博与云计算,又比如对下一代互联网科技产业浪潮的判断和预测。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科技、对创新、对互联网都充满“虔诚”信仰,并为之激情四射。
我想,对所有身处并热爱高科技行业的人来说,对所有渴望创新、欣赏创新的中国创业者来说,《浪潮之巅》都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作品,足以做到“开卷有益”!
2011年4月于北京创新工场
前言 有幸见证历史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十几年到几十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多年前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苹果(Apple)公司、英特尔(Intel)公司、微软(Microsoft)公司、思科(Cisco)公司、雅虎(Yahoo)公司和Google公司,也许还有接下来的Facebook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它们都曾经是全球性的帝国,统治着自己所在的产业。
这些公司里面大大小小的人在外人看来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虽然对于一个公司来讲,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讲,一生赶上这样一次浪潮就足够了。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讲,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
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Gradwell)在《异类》(Outliers)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75人中,有1/5出生在1830~1840年的美国,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这一不符合统计规律的现象的背后有着其必然性,他们都在自己年富力强(30~40岁)时,赶上了美国内战后的工业革命浪潮。这是人类历史上产生实业巨子的高峰年代。而第二个高峰年代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20年间,出现了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太阳公司的创始人 安迪·贝托谢姆(Andy Bechtolsheim)和比尔·乔伊(Bill Joy)、戴尔公 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Google 的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等,因为他们在自己年富力强时幸运地赶上了信息革命的大潮。而这恰恰发生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幸亲历了信息革命的历史。
要预测未来是很难的,但是看看过去和现在,我们也许能悟出一些道理。我希望将我这些年来看到的和听到的人和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帮助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对当今世界科技产业的发展有系统的了解。我会谈一谈我对每次浪潮的看法,对上述每个公司的看法,以及对其中关键人物的认识。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也要提到间接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KPCB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Goldman Sachs),等等。
本书最初应崔瑾女士的约稿,以博客的形式在Google黑板报上连载。Just-Pub出版团队负责人周筠女士读后一直在热情地向读者推荐,并且后来和我约稿出版实体书。这前前后后有三四年的跨度,信息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ies,简称IT)产业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这次在出版实体书时,我不仅补齐了全部的章节,也对原有章节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书中适当地保留了一些章节的原貌,以帮助读者了解我的思考过程。
本书的结构有些独特,经常是介绍完一些公司后,中间穿插着一些其他的话题。一些媒体的朋友问我为什么这样组织全书?原因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一些公司的决策的原因和它们的商业模式,必须提前介绍和它们相关的IT产业的一些规律。比如,在介绍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时,就一定会谈及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和微机时代的WinTel体系1,以及由此产生的微机时代IT产业的生态链。我们在后面分析其他公司时,又会多次提到这个生态链,因此必须在英特尔/微软之后,其他章节之前对IT的一些规律先做介绍。而对于影响科技公司业务和发展的幕后推动力,包括投资银行和风投公司,也必须在谈及一些公司的决策前先对其做一番介绍。因此,这本书在章节上做了一些特殊的安排。但是,全书基本还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也就是从ATT和IBM这两个百年老店讲起,到微机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以及现在的云计算和互联网2.0时代。
在我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鼓励,包括李开复博士、崔瑾女士、周筠女士、Google和腾讯的数百名年轻人,以及成千上万名的博客读者。Google北京的工程师吴根清、宿华和单久龙先生帮助我校对了部分章节,在此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妻子张彦女士和我的母亲朱秀珍女士,她们不仅是我博客的第一读者,而且在我写作中给予我不断的鼓励和帮助。
吴军
2011年5月于深圳腾讯公司
第13章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这是第一篇第1章 帝国的余辉:A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