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诗校注 - (隋唐)王梵志
王梵志(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约生于隋时,初唐时在世。《桂苑丛谈·史遗》谓其生于王德祖家林檎树上,因林木而生,取名梵天,后改为梵志。《云溪友议》卷下则云其“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可能皆出于附会。敦煌写本《王道祭杨筠文》,称其曾为通玄学士。据其诗中所言,其家曾有田地奴婢,较殷富,但历经变迁,已趋衰落。曾娶妻,有数子。早年曾熟读儒家经典,后皈信佛教。享年可能超过七十岁。现代学者或认为“梵志”只是泛指在俗之佛教信徒,并不一定实有其人,世传其诗也可能出自众人之手。其诗以说理劝世为主,多宣扬佛教教义,常寓哲理于对世态人情之揶揄讥讽中。语言浅近俚俗,时有诙谐之趣。其诗在唐代民间流传颇广,对文人诗作亦有影响。《宋史·艺文志》曾著录其诗集一卷,后不存。传世典籍中,《诗式》、《云溪友议》、《鉴诫录》等书录有其诗二十馀首,《唐音统签》辑入,清人编《全唐诗》时视为偈颂而删去。敦煌遗书中有其诗抄本三十馀卷,包括三卷本、一卷本、一百一十首本等多个系统,各本间无重收现象,抄写年代始于大历间,迄于宋初。刘复《敦煌掇琐》有校录本、郑振铎《世界文库》所收校补本及日本《大正藏》所录本等,均仅存一卷。今人张锡厚编《王梵志诗校辑》六卷,为参据诸本校订而成,共得诗三四○馀首。但其中卷五所收诸诗,是否王梵志作,尚有待进一步考定。卷六录自《江村销夏录》之一组诗,为唐僧明瓒作,系误收。此书出版后,苏联所藏列一四五六卷王梵志诗始刊布,经与斯四二七七卷拼合,尚可补诗六五首。《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二收诗一○一首、《续补遗》卷二收二○首、《续拾》卷五卷六收录二六五首。其现存诸诗,总计四百馀首。
唐诗别集校注本。今人项楚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王梵志为唐代著名通俗诗人,其作品散佚严重,近年于敦煌文书中有较多发现,前此已有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出版。法国汉学家戴密微亦有《王梵志诗集附太公家教》一书。项氏此书则根据敦煌写本王梵志诗诸原卷、影本及唐宋诗话、笔记、禅宗语录所载王梵志诗辑录,其中包括从未公布的列宁格勒藏1456号敦煌卷子及斯4277号卷子,是到目前为止搜集最完备的王梵志诗集辑本。全书七卷,前六卷编次略同于张锡厚、戴密微二氏之书,但分首间有不同。卷七为新增内容,较旧本多六十馀首。七卷合计三百九十首。项氏对敦煌文学研究有素,功力颇深,对每首诗所作之校注诠释,堪称精详赅博,实得称为王梵志诗集之功臣。书前有长篇前言,论王梵志其人其诗,附录有校注者关于王梵志诗考订的论文五篇,其中提出的观点,如谓此三百多首诗“决不是一人所作,也不是一时所作,而是在数百年间,由许多白话诗人陆续写就的”,“它们的作者应该主要是一些僧侣和民间的知识分子”,视王梵志为一特殊文学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王梵志诗集序
但以佛教道法,无我苦空。知先薄之福缘,悉后微之因果。撰修劝善,诫勖非违。目录虽则数条,制诗三百余首。具言时事,不浪虚谈。王梵志之遗文,习丁郭之要义。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亦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惩令善。贪婪之史,稍息侵渔;尸禄之官,自当廉谨。各虽愚昧,情极怆然。一遍略寻,三思无忘。纵使大德讲说,不及读此善文。
逆子定省翻成孝,懒妇晨夕事姑嫜。查郎身■〈身弱〉子生惭愧,诸州游客忆家乡。慵夫夜起□□□,懒妇彻明对缉筐。悉皆咸臻知罪福,懃耕恳苦足■〈米侯〉粮。一志五情不改易,东州西郡并称扬。但令读此篇章熟,顽愚暗惷悉贤良。
这是第一篇王梵志诗校注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