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唐会要 - (宋)王溥 >
- 唐会要卷二十三
缘祀裁制
旧仪。每祭。笾豆之数各异。至显庆二年。始一例。大祀笾豆各十二。中祀每十。小祀各八。
旧仪注。大祀中祀。并前七日十日。小祀并前五日。筮日。皆于太庙南门之外。卜吉而往之。其遇废务日。并不回避。
贞元十五年十二月一日。太常卿齐抗等奏。每年大中小祀。都七十祭。其四立二分二至腊上辛吉亥等日。盖为气节也。其后寅后申后亥后丑等日。盖谓星次也。伏以气行有时刻。星位有次舍。或定用日。或定用辰。不可改移。请依旧制。其或有别祷祭。即是太卜署择日。并请准四月六日敕。废务日不用。遂为故典。旧仪注无日蚀废祭之文。元年建丑月。祠部奏曰。来年建寅月一日。祈谷祀昊天上帝。是月。司天台预奏。其日太阳亏。时礼仪使于休烈奏曰。臣谨按曾子问曰。当祭而日食。其祭也如之何。夫子曰。接祭而已矣。牲至未杀则废。汉初平四年正月。当祭南郊。日蚀。又行冠礼。博士殷盈孙与八座议。以为正月元日。太阳亏。而冠有祼献之礼。有金石之乐。是为闻灾不严肃。见异不怵惕也。望下太常。别择日。其二日祭太一。准礼仪物同祠所。既缘日蚀。各守本司。亦望同下太常更择日。制曰。可。
旧制。每岁大中小祀。凡七十九祭。皆克定日辰。着于祀典。其与本文相当则祭。更不卜日。三十四祭准礼但言时月。不定日辰。太卜署至时择日。
正月一十二祭。 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祀前二日。祭高祖一室。立春日。祀青帝于东郊。亥日享先农于东郊。立春后丑日。祀风师于国城东北。立春日祭东岳天齐王。东镇东安公。东海广德王。东渎长源公。以上准祠令着定日荐献太清宫。享太庙。祀九宫贵神于东郊。以上至时卜日。
二月十祭。 上丁。释奠文宣王。上戊。释奠武成王。春分祀朝日于东郊。祀日祭太社太稷。以上。准礼令着定日。祭五龙坛。祭马祖。开冰井。祭司寒之神。祭东冰井。西冰井。享文敬太子惠昭太子庙。并同日。以上至时卜日。
四月十祭。 立夏日。祀赤帝于南郊。立夏后申日。祀雨师雷师于国城西南。立夏日。祀南岳司天王。南镇永兴公。南海广利王。南渎广利公。以上。着定日期。荐献太清宫。享太庙。雩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祀前二日。告太宗一室。以上。至时卜日。
五月四祭。 夏至日。祭皇地祇于方丘。祭前二日。祭太宗一室。以上。着定日期。祭先收。享文敬太子惠昭太子庙。以上。至时卜日。
六月四祭。 季夏土王日。祀黄帝于南郊。同日祭中溜。中岳中天王。以上。着定日期。是日。复祭广德王。
七月八祭。 立秋日。祭白帝于西郊。立秋后辰日。祀灵星于国城西南。立秋日。祭西岳金天王。西镇成德公。西海广润王。西渎灵源公。以上。着定日期。荐献太清宫。享太庙。以上。至时卜日。
八月八祭。 上丁。释奠文宣王。上戊。释奠武成王。秋分。祀夕月于西郊。社日。祭太社太稷。以上。着定日期。祭马祖。享文敬太子惠昭太子庙。以上。至时卜日。
九月二祭。 季秋。大享明堂。享前二日。告宪宗一室。以上。至时卜日。
十月十祭。 立冬。祀黑帝于北郊。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禄于国城西北。立冬日。祭北岳安天王。北镇广宁公。北海广泽王。北渎清源公。以上。着定日期。荐献太清宫。享太庙。祭神州地祇于北郊。祭前二日。告高祖一室。以上。至时卜日。
十一月六祭。 冬至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祀前二日。告太祖一室。以上。着定日期。贡举人谒先师。祭马步。享文敬太子惠昭太子庙。以上。至时卜日。
十二月六祭。 寅日。蜡祭百神于南郊。卯日。祭太社太稷。辰日。腊享太庙。奏祥瑞。以上。着定日期。季冬。太清宫奏祥瑞。藏冰。祭司寒东冰井。西冰井。并同日用。以上。至时卜日。
开元九年六月五日。太常奏曰。伏准唐礼。祭五岳四渎。皆称嗣天子。祝版皆进署。窃以祀典。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则不合称嗣天子。及亲署其祝文。伏请称皇帝谨遣某官某敬致祭于岳渎之神。从之。
二十三年正月七日敕。承前所给明衣。多于斋夕付物。既不先造。徒有其名。自今以后。明衣绢布。并祀前五日先给。付监祭使具点阅。仍永为例程。至大历六年十一月三日敕。自今以后。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太常博士。宜准式给明衣绢及浴巾。余准常例。其布绢支左藏库青苗物充。
其年正月二十日诏。自今以后。有大祭。宜差丞相。特进。少保。少傅。尚书。宾客。御史大夫摄行事。至天宝七载六月八日敕。自今已后。每差摄祭官。宜令吏部采择朝廷有德望者充。
天宝五载五月。专知祠祭使王玙奏。诸色祭官等。并宽纵日久。不惧刑宪。当祭之日。或逢泥雨。或值节序。尽皆请假。曾无形迹。自今以后。臣皆私自察访。实无事故。妄请假及不肃敬者。录名奏闻。望加贬责。应缘行事或稍后到。小疏遗。望请量事大小。便牒所司。夺其俸禄。敕旨从之。九载十一月三日。制曰。春秋祭享。用存昭敬。祝史陈信。必在正辞。苟名位之或乖。于上下而非便。承前有事宗庙。皆称告享。兹乃临下之辞。颇乖尊上之义。静言斯称。殊未为允。自今以后。每亲告享太清太微宫。改为朝献。有司行事为荐享。亲巡陵改为朝陵。有司行事为拜陵。应缘诸事告宗庙者。并改为奏。其郊天后土及诸祀祝文。云敢昭告。并改为敢昭荐。以为告者临下之制故也。式从变礼。庶表诚心。宣示中外。令知朕意。其载四月二十九日制。顷者。每祀黄帝。乃就南郊。义实有乖。礼亦非便。稽诸体式。理固不然。宜于皇城内西南。就坤地改置黄帝坛。朕当亲祀。以昭诚敬。仍令中书门下与礼官等更深详定闻奏。至十一月三日诏。礼神以玉。奠取其诚。精洁表心。温润合德。自冯绍贞奏后。有司用。礼所谓君子贵玉而贱。不可用也。况国家之富。有万方之助祭。岂于天地宗庙。奠玉有亏。自今以后。礼神六器。宗庙奠玉。并用真玉。诸祀用。如以玉难得大者。宁小具制度。以取其真。
宝应二年五月四日。吏部尚书刘晏奏。诸色祠祭。委礼仪使撰礼料为例程。祭前点检祭器。及馔物明衣。有不在者。所由量事料决。其行事官若出斋宫。及不到。明衣及料。不得妄。制曰。可。
上元元年四月敕文。有司所立秘祝之法。或移于岁。或移于人。君人之心。宁所忍也。自今以后。削去其法。其中祀下祀。并杂祭礼等。一切停。其诸应合祭礼。列于常典。所用祭料。一依古制。务从减省。以副朕心。至贞元元年二月十七日。太常卿崔纵奏。立春后丑日。祀风师。立夏后申日。祀雨师。立秋后辰日。祀灵星。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准上元元年制。中祀小祀。一切权停。至永泰二年有敕。复风师雨师。其灵星司中司命等坛。宜令所司。准开元礼配享。
大历七年八月。礼仪使杨绾奏。祀官祀前一日。从斋所集于太常寺。一时赴祭所。如祭在皇城内者。则不集。制从之。仍永为例程。至十四年六月十八日。大内皇城留守张景所奏。得御史台牒。景风安上等门。每至祀祭日。缘祭官到尚书省授誓戒了赴朝。准旧例合早开。又准监门式。皇城门无文早开。敕旨。自今以后。祠祭授誓戒官。其日既赴尚书省。不须入朝。贞元六年正月诏书。官有私丧公除者。听赴宗庙之祭。初。御史监察者关白。礼。凡有缌麻以上丧。不得享荐。于是吏部奏申明白。令使行之可守。九月襂服。既葬公除。及闻哀丧满者。请许吉服赴宗庙之祭。其同宫未葬。虽公除者。请依前禁。使轻重有伦。以一王法。从之。
贞元八年七月。将作监元亘。当摄太尉荐祭享昭德皇后庙。以其私忌日。不受誓戒。为御史劾奏。令尚书省与礼官法官集议。于是尚书左丞相卢迈等奏曰。谨按礼记云。大夫士将奉祭于公。既视濯而父母死。犹是奉祭也。又按唐礼。散斋有大功丧。致斋有周亲丧。斋中疾病则还家。不奉祭祀。皆无忌日不受誓戒之文。虽假宁令。忌日有给假一日。春秋之义。不以家事辞王事。今亘以假宁例程。而废摄祭新命。酌其轻重。誓戒则祀之义。校其礼式。忌日乃循常之制。详求典据。事缘荐献。不宜以忌日为辞。由是亘坐罚。
元和三年四月。太常礼院上言。太庙时享。及告庙朔望荐食同日。谨按礼经。祭不欲数。伏以太庙禘祫祭。礼重于时享。准礼。时享与禘祫同日。即其月但行禘祫。不行时享。盖不欲烦。是礼先重者。今时享重于朔望荐食。详求礼情。参酌轻重。于时享之月。其朔望荐食。亦合便停。若两礼兼行。即祭恐烦黩。伏请每至时享及腊享。但行享礼。其月朔望荐食请停。余月一准旧制。如告庙日与朔望荐食日同。伏请先行告庙礼。然后荐食。所冀疏数有节。合于礼中。从之。
长庆二年十一月。监祭使监察御史苏景胤奏。祠祭称定出斋宫等旧例。准庙参不到。四品以上罚二千文。五品以上罚一千文。伏缘所罚稍轻。更请加罚。诏曰。郊庙之仪。本于恭恪。罚轻生慢。须议稍加。自今以后。有临祭出斋者。宜罚一月俸。仍委监祭使每具所罚官名衔闻奏。
太和九年十一月。兵部尚书判太常卿充礼仪详定使王起。请创造礼神九宝玉奏议曰。邦国之礼。祀为大事。拜璧之仪。经有前规。谨案周礼。祀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珪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元璜礼北方。又曰。四珪有邸以祀天。两珪有邸以祀地。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凡此九品器。皆礼神之玉也。又云。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郑玄云。禋。烟也。为玉币祭讫燔之。而升烟以报阳也。今与开元礼仪同。此则焚玉之验也。又周礼。掌国之玉镇大宝器。若大祭。既事而藏之。此则收玉之证也。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云。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礼神。一则燔之。礼神者。讫事却收。祀神者。与牲俱燎。则灵恩之义。合于礼经。今国家郊天报地。祀神之玉常用。守经据古。礼神之玉则无。臣等请下有司。精求良玉。创造苍璧黄琮等九器。祭讫则藏之。其余燎玉。则依例程。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