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冒襄的身世就是贾宝玉的身世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年八十三岁。冒襄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董其昌为其诗集作序,并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
冒襄是贵介公子,锦衣玉食,奴仆成群。他靑壮年时在生活上一直无忧无虑,不知贫贱为何物。他出手阔绰,挥金如土,急公好义,同情弱者,他非官非宦,一介布衣,竟不惜千金,代行官府职责,屡屡救济灾民。他第三次赴南京乡试,大会东林遗孤,曾出资百余两白银,租赁桃叶渡河房前后厅堂楼阁九所,招待同仁、食客百余人,盘桓数日方散。明末,冒襄,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品严执政,裁量公卿,人称“四公子”。
但冒襄仕途不顺,凭他的才学早该中举,可在应试作文中,他抛弃八股规矩,议论朝政,针砭时局,违背了当局要求,所以六次乡试未中,只上了两次副榜。
挥之不去的痛苦而难堪的遭遇,使他写贾宝玉才华横溢,厌恶八股文,厌恶仕途经济,不追求上进,鄙视和抵触所谓的功名利禄,却喜欢作诗作词,与这些痛苦而难堪的遭遇是完全一致的。
他写贾宝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他让宝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尊重女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真之爱。这和他在秦淮“歌舞庁”以诗情画意广交美女的风流韵事是一致的,这和他对董小宛的爱情用“天荒地老歌长恨,好忏应为再世因”“九年一日千秋怨,肠断衰残抱痛来”的深沉寄托是一致的。
冒襄虽生富贵之家,但他终身未仕清廷,又不善经营祖宗遗产,经济上有出无进,又屡遭天灾人祸,家境逐渐衰败,终于变卖祖产,冒襄晚年生活贫困潦倒,无以为生,靠卖字度日。这和《红楼梦》中的公子哥贾宝玉命运几乎一模一样。贾府的兴衰就按冒府的兴衰描绘的。冒襄就是贾宝玉的原形。
胡适也说《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只能大体推测曹雪芹生于1715年,卒于1764年,寿49年。其他生平无考,拿不出宝玉原形是曹雪芹的任何资料,因此我们找不到曹雪芹与贾宝玉进行对比的片纸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