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曾慥《乐府雅词》所录这首词的题序是:“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前一夕大风,是日始寒。”悼惜流年,感叹衰病,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叶梦得此篇与众不同的地方,首先在于作者的衰病之叹是放在“与客习射”的雄健背景上,通过和“当筵虎士”的对比来抒发的,因而衰飒中透着高远与豪迈,迥异同类主题词作中往往存在的柔靡习尚,读来给人以振奋和鼓舞。其次,细味全文,我们还会发现这首词的字里行间处处隐藏着作者赤诚的爱国精神。上半阕写夜饮,在一片萧瑟凄凉的气氛中,出现了一个“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的词人形象。关河,指异族占据的北方领土。作者登城回望,最关心的只是千里关河,而且正因为关河寥落,才引出“一醉与君同”的夜饮。由此可见,词中写夜饮,实际上表达的却是作者那无法压抑的爱国情绪。下半阕写习射,在接连提出“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的问题并对将领岳德的射技进行描写之后,作者沉重地发出“老矣真堪愧”的慨叹。为什么“老”就堪愧?“回首望云中”一句告诉了我们答案。云中,指云中郡,以魏尚、李广在此抗击匈奴而著名。词人望云中而愧恧,便道出了他衰病之叹的真谛:这不是花前月下的自怨自艾,不是故作多情的无病呻吟,而是对祖国统一的追求,是由于不能报效疆场而发出的感喟。——这种衰老却不忘国家民族的精神无疑是可贵的,尤其是在当时。
这首词内容含量较大。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时令、气候、物象,热闹的人事、凄然的感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乃是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这在前半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前四句是在“霜降碧天静”的基础上,用“秋事”、“西风”、“寒声”、“梧桐”表现“前一夕大风”。可是透过这些描写,我们不但能够发现对“是日始寒”的暗示,而且词中一年将近的意思也同“吾生已老”的情绪完全合拍,所以这凄冷的天气也应是作者悲凉心理的反映。“起瞰”以下三句通过动作、行为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但这种感情也与环境、气氛、场面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高城”写地点,不过作者当时正在衰老、病痛、秋寒的包围之中,因而他坚持登高回望祖国山河的形象就分外感人;“寥落关河千里”再现残破的北方领土,而这又恰与词人得不到慰藉的寂寞心理相统一;“一醉与君同”描写夜饮场面,然而谁又能说这里的作者不是在借酒浇愁呢?“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两句最热闹,是主题所需要的。“叠鼓”, 《文选》李善注说:“小击鼓谓之叠。”这是校射场面的前奏曲,鼓声马蹄声,便烘托出一种宛如“勇士赴敌场”的气势和作者跃跃欲试的心情。
这是一阕抒情小词,其中却体现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本领。这除了上文已经说过的“起瞰高城回望”以外,还如“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塑造了一个武士形象,其超群的武艺、敏捷的身手、威风的气概,都是透过词语活跃到纸上来的。特别是“回首望云中”所刻画的引颈长望的词人形象,承上数句体现了愧羡之意。用这样的形象结尾,就可以把语言传达不了的无穷无尽的感触留在作者深邃的眼神里,使作品真正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李济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