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经续后汉书 - (元)郝经

九十卷。元郝经撰。经,《春秋外传》提要已著录。经精研三国史,有《三国志考证》一书,失传。经反对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著三国史以蜀汉为正统,故称《续后汉书》。史料参酌陈寿书和裴注等三国史籍,重新编定。以陈寿书无“志”,遂作“八录”以补其缺失,极有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此书“持论不苟”、“读其书可以想见其为人。”可见对郝经及此书的评价之高。此书自明以来传本极少,清人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成书,缺年表一卷、刑法录一卷,其它各卷亦间有缺漏。其版本有:①乾隆五十年(1785)刊本。省图藏。②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省图藏。③光绪六年(1880)刊本。省图藏。《四库全书》本。④《丛书集成初编》本。

御题郝经续後汉书

御题郝经续後汉书

身充信使被拘留两国恰逢奸计投【元太祖既立欲与宋修好王文统素忌郝经有重名请遣经乃以经充国信使至宋告即位且徵前日请和之议文统复隂属李璮潜师侵宋欲假手害经经至宿州遣副使请入国日期不报遗书三省枢密使及两淮制置使亦不报先是贾似道为元兵围於鄂州惧而请和且请称臣纳币元人许之鄂围始解似道匿其事以大捷闻及还朝使其客廖莹中等撰福华编颂鄂功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恐经至泄其谋因拘经於真州之忠勇军营经上表请入见又数上书极陈和战利害皆不报遂留真州十六年因着此书】愿附鲁连未遂志空言思托着书酬

陈夀寜称史笔人续之尊汉见诚醇【陈夀三国志帝魏寇蜀论者非之然司马光作通监尚不能订其误至朱子作纲目始为改定经所着续後汉书独以蜀汉绍炎刘正统其识甚正彼固未见朱子之书也】独嫌董卓仍列传即未叛臣亦乱臣【经此书於叛臣簒臣皆各为分类而董卓则仍置寻常列传中夫东汉之祸实由董卓其簒逆之谋久萌特未及逞耳纵不列为篡臣独不当另列为乱臣乎】

褒贬从来不可诬要公千载赏和诛簒臣仲达只?魏?汉宁非孟德乎【经列司马懿为?臣而转不及曹操夫?乃魏之?臣若曹操实簒汉之贼贬懿而舍操春秋之义有未当矣】

福华编撰鄂功陈羁绊真州十六春未免南方君子笑笑他不叛北方人

帛诗或者假前题【元史经本传载汴中民射鴈金明池得系帛书诗云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中统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鴈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於真州忠勇军营新馆盖经以久留音问不通不知中统之为至元也云云此盖好事者因苏武事假为之然经久羁宋地仗节不屈仅以着书自遣视苏武之在匈奴娶妇生子不可同日语奚藉鴈书方表其忠乎】学术忠诚孰可齐设使子卿逢地下着书差胜娶胡妻

提要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四

郝氏续後汉书    别史类

提要

【臣】等谨按郝氏续後汉书九十卷元郝经撰经字伯常陵川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赠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追封冀国公諡文忠事迹具元史本传经以中统元年使宋为贾似道所拘留居仪真者十六年於使馆着书七种此即七种之一也时萧常续後汉书尚未行於北方故经未见其本特着此书正陈夀帝魏之谬即三国志旧文重为改编而以裴注之异同通监之去取参校刋定原本九十卷中间各分子卷实一百三十卷升昭烈为本纪黜魏吴为列传其诸臣则以汉魏吴别之又别为儒学文艺行人义士高士死国死虐技术狂士叛臣簒臣取汉平吴列女四夷诸传复以夀书无志作八録以补其阙各冠以序而终以议赞别有义例以申明大旨特论颇为不苟而亦不能无所出入如士爕太史慈皆委质吴廷而入之汉臣李密初仕汉终仕晋晋书以陈情一表列之孝友而入之高士则於名实为乖又黄宪卒於汉安之世葛洪显於晋元之朝而皆入此书则时代并爽其他晋汉诸臣以行事间涉三国而收入列传者不一而足又八録之中往往杂采史记前後汉书晋书之文纪载冗?亦皆失於限断揆诸义例均属未安然经敦尚气节学有本原故所论说多有禆於世教且经以行人被执困苦艰辛不肯少屈其志故於气节之士低徊往复致意尤深读其书者可以想见其为人又非萧常谢陛诸家徒推衍紫阳绪论者比也是书与经所撰陵川集皆延佑戊午官为刋行然明以来絶少传本惟永乐大典所载尚多核以原目惟年表一卷刑法録一卷全佚不传其全篇完好者犹十之六七其序文议赞存者亦十之八九今各据原目编辑校正所分于卷悉承其旧间有残缺其文皆已具於陈志均不复采补以省繁复又经所见乃陈志旧本其中字句与今本往往异同谨各加案语标明以资考证书中原注乃书状官河阳苟宗道所作经集载夀正甫诗有新书总付徐无党半臂谁添宋子京句正甫即宗道之子元史所谓经留宋久书佐皆通於学苟宗道後至国子祭酒者是也宗道序中有缱绻患难十有三年之语考经以庚申使宋则是序当作於壬申岁而书中不书至元九年盖时南北隔絶尚不知中统之改为至元也其注於去取义例颇有发明而列传中或有全篇无注者殆修永乐大典之时传写佚脱欤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目录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目録

年表一卷

帝纪二卷

列传七十九卷

録八卷

年表           卷一

帝纪

帝纪第一        卷二

昭烈皇帝

帝纪第二        卷三

末帝

列传

列传第一上【后妃】     卷四上

昭烈甘皇后     穆皇后【兄懿懿族弟班】末帝敬哀张皇后   张皇后

列传第一下【昭烈二王  末帝太子六王】 卷四下

鲁王永       梁王理

太子璿【弟瑶 琮 瓒谌 恂 ?】

列传第二【宗室诸刘】    卷五

陈王宠      刘焉【子璋 董扶任安 王商】

刘虞       刘繇【子基兄岱】

刘表【子琦 琮 蒯越 韩嵩刘先 傅巽 王隽】

列传第三【汉臣】      卷六

皇甫嵩       朱隽

盖勲

列传第四        卷七

何进【弟苖】      郑泰

何顒        种劭

王允【王宏 士孙瑞赵戬】

列传第五        卷八

董卓【李傕 郭泛 杨奉 韩暹樊稠 张济 李乐 胡才】

韩遂【马腾 成公英阎行】  张杨【董承】

吕布【张邈 邈弟超 陈宫高顺 陈珪】

列传第六        卷九

袁绍上下【子谭 熙 尚 从兄遗 外甥高干逢纪 审配 沮授 田丰 麴义李孚王修】

袁术上下

列传第七        卷十

陶谦【笮融赵昱】      公孙瓒

公孙度【子康 恭康子晃 渊】

列传第八        卷十一

张燕       张绣

张鲁【阎圃 刘雄鸣】    士燮【子徽 廞燮弟壹 ? 武壹弟匡】

列传第九        卷十二

荀爽       黄琬

杨彪

列传第十        卷十三

卢植        赵岐【孙宾硕】

列传第十一       卷十四

徐璆        马日磾

陈登        太史慈

许劭        徐庶【石韬孟建】

列传第十二       卷十五

诸葛亮

列传第十三       卷十六

关羽        张飞

赵云【陈到】      黄忠

马超

列传第十四       卷十七

龎统        法正【祖父真】

列传第十五       卷十八

许靖        麋竺【弟芳】

孙乾        简雍

伊籍        秦宓

费诗        杜微【五梁】

列传第十六       卷十九

董和【胡济】      杨顒【赖厷姚伷】

李福        刘巴

马良【弟谡】      向朗【兄子宠】

张裔        杨洪

何祗

列传第十七       卷二十

刘封        刘琰

彭羕        李邈

廖立        李严

魏延        杨仪

列传第十八       卷二十一

王连        李恢

吕凯        马忠

王平        张嶷

霍峻【子弋】      罗宪

列传第十九       卷二十二

蒋琬【子斌 显刘敏】    费禕

董允【董恢】      吕乂

陈祗        董厥【樊建】

列传第二十       卷二十三

姜维        张翼

廖化

列传第二十一      卷二十四

杨戏        王嗣

常播        卫继

谯周【子熙 孙秀文立】   郤正

列传第二十二【魏】     卷二十五

曹操上下【武帝】

列传第二十三      卷二十六

曹丕【文帝】

列传第二十四      卷二十七

曹叡【明帝】      曹芳【齐王】

列传第二十五      卷二十八

曹髦【高贵乡公】    曹奂【陈留王】

列传第二十六上【家人】   卷二十九上

曹操卞夫人【武宣皇后丁夫人】

曹丕甄后【文昭皇后】  郭后【文德皇后】

曹叡毛后【明悼皇后】  郭后【明元皇后】

列传第二十六中【曹操三子】 卷二十九中

曹彰【任城威王】    曹植【任城王子志】

曹熊【萧怀王】

列传第二十六下【操丕诸子】 卷二十九下

曹昂【丰愍王】     曹铄【相殇王】

曹冲【邓哀王】     曹据【彭城王】

曹宇【燕王】      曹林【沛穆王】

曹衮【中山恭王】    曹玹【济阳怀王】

曹峻【陈留恭王】    曹矩【范阳闵王】

曹干【赵王】      曹子上【临邑殇王】

曹彪【楚王】      曹子勤【刚殇公】

曹子乘【谷阳殇公】   曹子整【郿戴公】

曹子京【灵殇公】    曹均【樊安公】

曹子棘【广宗殇公】   曹徽【东平灵王】

曹茂【乐陵王】     曹协【赞哀王】

曹蕤【北海悼王】    曹鉴【东武阳怀王】

曹霖【东海定王】    曹礼【元城哀王】

曹邕【邯郸怀王】    曹贡【清河悼王】

曹俨【广平哀王】

列传第二十七【诸夏侯诸曹】   卷三十

夏侯惇【弟亷 子充 楙韩浩 史涣】夏侯渊【子衡 覇 威惠 和】

夏侯尚【从弟儒】    曹仁【弟纯应余】

曹洪        曹休【子肇肇孙摅】

曹真

列传第二十八【魏臣】    卷三十一

荀彧【子恽  孙甝 霬】    荀攸

贾诩

列传第二十九      卷三十二

锺繇【子毓】      华歆【子表 博 周孙廙 矫 澹】王朗

列传第三十       卷三十三

程晃【孙晓】      郭嘉

董昭        刘煜

蒋济

列传第三十一      卷三十四

张辽        乐进

于禁        张合

徐晃        朱灵

李典

列传第三十二      卷三十五

李通【孙秉 秉子重】     臧霸【孙观】

文聘        吕?

许禇        典韦

龎惪        郝昭

张特        龎淯【张猛 杨丰鲍出】阎温【张恭 恭子就就子斆】

列传第三十三      卷三十六

袁涣【子侃 寓 奥 凖从弟覇 徽 敏 曾孙宏】

张范【弟承】      邴原【张阁】

凉茂        国渊

余奕        何夔

邢顒

列传第三十四      卷三十七

陈羣【子泰】

列传第三十五      卷三十八

刘劭        傅嘏

列传第三十六      卷三十九

桓阶        陈矫【子本薛悌】

徐宣        卫臻【孙权】

卢毓【子钦】

列传第三十七      卷四十

和洽        常林

杜袭        赵俨

裴潜

列传第三十八      卷四十一

韩暨【韩宣】      崔林

高柔        孙礼

王观

列传第三十九      卷四十二

辛毗        杨阜

高堂隆【栈潜 张茂董寻】

列传第四十       卷四十三

刘馥【子靖孙弘】      司马朗

司马芝【子岐】     梁习【王思刘类】

张既【徐英】      游楚【父殷】

杨沛        温恢

贾逵

列传第四十一      卷四十四

任峻【枣祗】      苏则【吉茂】

杜畿【子恕孟康】      郑浑【从子袤】

仓慈【皇甫隆 顔斐 令狐邵孔乂 沐并 时苗】

列传第四十二      卷四十五

满宠【子伟 奋奋子长武】    田豫

牵招【子弘】      郭淮

列传第四十三      卷四十六

徐邈        胡质【子威】

王昶        王基

列传第四十四      卷四十七

刘放【孙资 资孙楚秦朗 孔桂】

列传第四十五      卷四十八

曹爽【弟羲 训 何晏 邓扬 丁谧毕轨 李胜 桓范 鲁芝 杨综】

列传第四十六【吴】     卷四十九

孙坚        孙策

列传第四十七      卷五十

孙权【大帝】

列传第四十八      卷五十一

孙亮【侯官侯】     孙休【景帝】

孙皓【归命侯】

列传第四十九上【家人】   卷五十二上

孙坚吴夫人【弟景】   孙权谢夫人【弟承】

徐夫人【父琨兄矫】     步夫人

王夫人       王夫人

潘后【袁夫人】     孙亮全后【父尚】

孙休朱后      孙和何姬

孙皓滕后

列传第四十九下【孙权五子】 卷五十二下

孙登【宣太子 谢景羊衜 司玄】  孙虑【建昌侯】

孙和【南阳王】     孙霸【鲁王】

孙奋【章安侯】

列传第五十【诸孙】     卷五十三

孙静【子瑜 皎 奂奂子壹 张梁】  孙贲【子邻 邻子震曾孙惠 策族兄香】

孙辅        孙翊【子松】

孙匡【子泰孙秀】      孙韶【兄楷】

孙桓

列传第五十一【吴臣】    卷五十四

张昭【子承 弟子奋】      张紘【子玄】

列传第五十二      卷五十五

周瑜【子胤】      鲁肃【子淑】

列传第五十三      卷五十六

吕蒙        陆逊

列传第五十四      卷五十七

孙邵        顾雍【子劭 劭子谭承 雍孙荣

族人悌殷礼】       步骘【子阐 周昭李肃】诸葛瑾【少子融】

列传第五十五      卷五十八

程普        黄盖

韩当        蒋钦

周泰        陈武【子修表】

董袭        甘宁

凌统【父操】      徐盛

潘璋        丁奉

列传第五十六      卷五十九

朱治【子才】      朱然【子施绩】

吕范        朱桓

列传第五十七      卷六十

薛综【子珝莹】      胡综【徐详】

骆统【父俊谢渊】      陆瑁

是仪        李衡

列传第五十八      卷六十一

贺齐【子建弟景】      全琮【子怿绪】

吕岱【徐原】      锺离牧【少子徇】

潘濬【子翥 秘芮玄】    周鲂【子处】

列传第五十九      卷六十二

陆凯【子禕 弟胤何定】   陆抗【子晏景】

列传第六十       卷六十三

诸葛恪【聂友】     滕胤

孙峻【孙琳华融】      濮阳兴

孟仁        丁固

范慎

列传第六十一      卷六十四

陶璜【父基 子威孙绥】   吾彦

滕修【子并】

列传第六十二上上【儒学】  卷六十五上上经术总叙【易 书 诗 春秋 礼乐 论语 孝经 孟子】

列传第六十二上下【儒学】  卷六十五上下汉

何休        服?

頴容        谢该

许慎        蔡玄

郑玄        许慈

孟光        来敏

尹默        李譔

列传第六十二下上【儒学】  卷六十五下上魏

王肃【子恂】      董遇

贾洪        隗禧

乐详        严干【李义】

庾峻【子珉敳】

列传第六十二下下【儒学】  卷六十五下下吴

严畯【裴玄】      程秉【徵崇】

阚泽【唐固】      虞翻【子汜 忠耸 昺】

陆绩

列传第六十三上上【文艺】  卷六十六上上文章总叙

易部【序 论 说 评 辨解 问 难 语 言】

书部【书 国书 诏 册 制 制策 赦 令教 下记 檄 疏 表 封事 奏 议牋 启 状 奏记弹章 露布 连珠】

诗部【骚 赋 古诗 乐府 歌 行 吟 謡篇 引 辞 曲 琴操 长句杂言】春秋部【国史 碑 墓碑 诔 铭 符命颂 箴 赞 记 杂文】

列传第六十三上下【文艺】  卷六十六上下汉

崔寔【从兄烈烈子钧】     蔡邕

祢衡        应劭

列传第六十三中上【文艺】  卷六十六中上汉

荀悦        仲长统

陈夀

列传第六十三中下【文艺】  卷六十六中下魏

潘朂【孙尼 族子岳】     路粹

列传第六十三下上【文艺】 卷六十六下上

王粲        陈琳

阮瑀        应瑒

刘桢        吴质【邯郸淳 繁钦荀纬 王象

桓威 薛夏应璩】     刘廙【缪袭 苏林孙该 杜挚】

卫觊        李康

列传第六十三下下【文艺】  卷六十六下下吴

左思        陆机【弟云 孙拯禇陶】

列传第六十四【行人】    卷六十七

邓芝        宗预

陈震

顾徽        赵咨

沈珩        陈化

浩周        郑泉

冯熙        张温

秦旦        郑胄

纪陟【弘璆】      张俨

列传第六十五【义士】    卷六十八

臧洪        田畴

列传第六十六上【高士】   卷六十九上

郭泰【左原 茅容 孟敏 庾乘 贾淑史叔宾 黄允 谢甄 王柔】

符融        仇览

陈寔【子纪 谌锺皓】    黄宪

徐穉        姜肱

申屠蟠       张玄【兄陵】

袁闳

列传第六十六中【高士】   卷六十九中

龎公        徐干

管宁【王烈 张臶胡昭】   李密【子赐兴】

列传第六十六下【高士】   卷六十九下

范粲【子乔】      皇甫谧

王裒

石伟        范平

列传第六十七上【死国】   卷七十上

孔融【脂习】      傅彤【子佥】

程畿        北地王谌

诸葛瞻【子尚黄崇】

列传第六十七中【死国】   卷七十中

夏侯玄【李丰 丰弟翼 张缉许允 刘陶】

王经        王凌【令狐愚 单固杨康】

毋丘俭【子甸 尹大目】    诸葛诞【文钦 钦子鸯虎 唐咨】

列传第六十七下【死国】   卷七十下

留赞【子平】      吕据

朱异        张悌【孙震沈莹】

列传第六十八上【死虐】   卷七十一上

边让        周不疑

杨修        丁仪【弟廙】

崔琰【许攸娄圭】      毛玠

杨俊        鲍勋【父信】

郑小同

列传第六十八下【死虐】   卷七十一下

高岱        于吉

盛宪        沈友

张休        吾粲

朱据        王蕃

楼玄        贺邵【子循】

韦曜        华核

邵畴        张尚

列传第六十九上【技术】   卷七十二上

华陀【吴普樊阿】      蓟子训

左慈        甘始【东郭延年封君逹】

王真        郝孟节

李意其       周羣【张裕】

杜琼【何宗】

列传第六十九中【技术】   卷七十二中

朱建平       周宣【马钧】

管辂

列传第六十九下【技术】   卷七十二下

吴范        刘惇

赵达【皇象】      陈训

葛洪

列传第七十上上【狂士】   卷七十三上上魏

王弼        荀粲

焦先        扈累

石德林       嵇康

向秀        郭象

孙登        刘伶

列传第七十上下【狂士】   卷七十三上下魏

阮籍【从子修】     阮咸【子瞻孚】

列传第七十下上【狂士】   卷七十三下上魏

王戎【从弟衍衍弟澄】

列传第七十下下【狂士】   卷七十三下下魏

乐广        谢鲲

胡母辅之【子谦之】   毕卓

光逸        卫玠

王济

列传第七十一【叛臣】    卷七十四

孟达【父他申耽】      黄权

列传第七十二上【篡臣】   卷七十五上

司马懿【子昭师】     司马孚【子望】

列传第七十二下【簒臣】   卷七十五下

王沈        贾充【韩夀夀子谧】

郑冲        王祥【弟览】

何曾【子邵】      石苞【子崇】

陈骞        荀顗

裴秀        荀朂【冯紞】

列传第七十三【取汉】    卷七十六

邓艾【州泰段灼】      锺会【向雄】

卫瓘

列传第七十四【平吴】    卷七十七

羊祜        杜预【子锡】

王浑        周浚

王濬        唐彬

列传第七十五【列女】    卷七十八

弘农王妃      皇甫规妻

隂瑜妻       盛道妻

董祀妻

龎娥亲       姜叙母

赵昂妻       杜有道妻

曹文叔妻      羊耽妻

许允妻

孙翊妻       张白妻

列传第七十六上【北狄】   卷七十九上

四夷总序

北狄【匈奴 刘氏 石氏沮渠氏 赫连氏】

列传第七十六下【北狄】   卷七十九下

乌桓

鲜卑【慕容氏 段氏 吐谷浑氏 秃发氏乞伏氏 拓跋氏 宇文氏】

列传第七十七上【西戎】   卷八十上

羌【赤亭羌 湟中月氏胡氐 白马氐 仇池氐畧阳氐 李氏 符氏 吕氏】

列传第七十七下【西戎】   卷八十下

西域【六十国】

列传第七十八【东夷】    卷八十一

东夷【夫余 高句丽 勃海 东沃沮 挹娄濊 马韩 辰韩 弁韩 弁辰 倭人】

列传第七十九【南蛮】    卷八十二

南蛮【交趾 林邑 扶南巴郡南郡蛮 板楯蛮夷】

西南夷【夜郎 牂牁 滇 哀牢夷卭都夷 冉駹夷】

録第一上【道术】      卷八十三上

正传【宓犠 尧 舜 禹 汤 文王 武王周公 孔子 顔子 曾子 子思 孟子】

録第一下【道术】      卷八十三下

诸子【荀子 董子扬子】

百家

异端【杨墨 老庄 管商申韩 仙 佛】

録第二上上【历象】     卷八十四上上

太极隂阳      天地

六天        仪象

晷影        黄赤道

録第二上下【历象】     卷八十四上下

天文经星      三垣【紫微 太微天市】

辰次        分野

録第二中上【历象】     卷八十四中上

二十八舍      天汉

録第二中下【历象】     卷八十四中下

纬曜占侯      日

月         岁

荧惑        填

太白        辰

杂星        煇气

五行        灾异

録第二下上【历象】     卷八十四下上历法上

録第二下下【历象】     卷八十四下下历法下

録第三【疆理】       卷八十五

汉益州【二十郡】

魏司隶【八郡】     豫州【九郡】

冀州【十一郡】     兖州【八郡】

徐州【五郡】      青州【六郡】

幽州【十二郡】     凉州【八郡】

秦州【三郡】      荆州【六郡】

扬州【二郡】

吴扬州【十四郡】    荆州【十五郡】

交州【八郡】      广州【七郡】

録第四上【职官】      卷八十六上

爵级        奉禄

车服        印绶

选举        宰相【丞相 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太师 太傅 太保司徒 司空】将军【大将军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左右诸将军使持节 都督杂号】

録第四中【将军】      卷八十六中

九卿【职官 太常光 禄勲 卫尉 太仆廷尉大 鸿胪 宗正大 司农】

【将作大匠】

録第四下【职官】      卷八十六下

京师兵官【执金吾 城门校尉北军中候】

中宫东宫官     封建【王 侯公主】

京辅官【司隶校尉 京兆尹河南尹】

州郡官【刺史 郡守县令】  外夷官

録第五上上【礼乐】     卷八十七上上天类【郊 合郊 五郊 六天 九天 六宗配郊 毁郊 告郊 朝日 夕月 星祠风雨雷师 高禖 大雩朔 蜡 腊 傩 伏】

録第五上下【礼乐】     卷八十七上下地类【社稷 军社 亳社 灵星 先蚕藉田 岳渎山川 封禅】

録第五中上【礼乐】     卷八十七中上人类上【明堂 辟雍 灵台 养老 燕射乡饮 二王後 孔子祠 羣祀 宗庙禘祫 时享荐献 配享】

録第五中下【礼乐】     卷八十七中下人类下【冠 婚 朝会 丧制 短丧 丧禁厚葬 薄葬 火葬 改葬 招魂葬葬殇 山陵上陵 諡法】

録第五下上【礼乐】     卷八十七下上

律吕        声音

録第五下下【礼乐】     卷八十七下下代乐

録第六         卷八十八

刑法

録第七         卷八十九

食货

録第八上【兵】       卷九十上

兵道        兵制

録第八中【兵】       卷九十中

兵陈        兵教

兵法        兵柄

兵将

録第八下【兵】       卷九十下

兵地        兵机

兵气        兵占

兵攻        兵守

谲兵        夷兵

自序

续後汉书自序

汉建安末曹氏废汉自立称魏孙氏据江左僭号称吴昭烈以宗子继汉即位于蜀讨贼恢复卒莫能相一而折入于晋晋平阳侯相陈夀故汉吏也汉亡仕晋作三国志以曹氏继汉而不与昭烈称之曰蜀鄙为偏霸僭伪於是统体不正大义不明紊其纲维故称号论议皆失其正哀帝时荥阳太守习凿齿着汉晋春秋谓三国蜀以宗室为正魏虽受汉禅晋尚为簒逆蜀平而汉始亡上疏请越魏继汉以正体统不用【原注晋书习凿齿临终上疏曰臣每谓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後为三恪而身微官卑无由上达怀抱愚情三十余年今沉沦重疾性命难保遂尝怀此当与之朽烂区区之情切所悼惜谨力疾着论一篇写上如左愿陛下考寻古义求经常之表超然远览不以臣微贱废其所言论曰或问魏武帝功盖中夏文帝受禅於汉而吾子谓汉终有晋岂实理乎且魏之见废晋遒亦病晋之臣子寜可以同此言哉答曰此乃所以尊晋也但絶节赴曲非常耳所悲见殊心异虽奇莫察请为子言焉昔汉氏失御九州残隔三国乘间鼎峙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虽各有偏平而其实乱也宣皇帝势逼当年力制魏氏蠖屈从时遂覊戎役晦明掩耀龙潜下位俛眉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难躬蹈履霜之险可谓危矣魏武既亡大难获免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植灵根以跨中岳树羣才以翼子弟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景文继之灵武冠世克伐贰违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极功格皇天勲侔古烈丰规显祚故以灼如也至於武皇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开九域之蒙晦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而推魏继汉以晋承魏比义唐虞自托纯臣岂不惜哉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有静乱之功则孙刘鼎立道不足则不可谓制当年当年不制於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於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矣昔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区夏鞭挞华戎专总六合犹不见序於帝王沦没於战国何况暂制数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便可推为一代者乎若以晋尝事魏惧伤皇德拘惜禅名谓不可割则惑之甚者也隗嚣据陇公孙帝蜀蜀陇之人虽服其役取之大义於彼何有且吴楚僭号周室未亡子文延陵不见贬絶宣皇帝官魏逼於性命举非择木何亏德美禅代之义不同尧舜校实定名必彰於後人各有心事胡可掩定空虚之魏以屈於己孰若仗义而以贬魏哉夫命世之人正情遇物假之际会必兼义勇宣皇祖考立功于汉世笃尔劳思报亦深魏武超越志在倾主德不素积羲险氷薄宣帝与之情将何重虽形屈当年意申百世降心全己愤慨於下非道服北面有纯臣之节毕命曹氏忘济世之功者也夫成业者系於所为不系所藉立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是故汉高禀命於怀王刘氏乘毙於亡秦超二伪以远嗣不论近而计功考五德於帝典不疑道於力政季无承楚之号汉有继周之业取之既美而已德亦重故也凡天下事有可借喻於古以晓於今定之往昔而足为来证者当春秋之时吴楚二国皆僭号之王也若使楚庄推鄢郢以尊有德阖闾举三江以奉命世命世之君有德之主或藉之以应天或抚之而光宅彼必自系於周室不推吴楚以为代明矣况积勲累功静乱宁衆数之所録衆之所与不资於燕哙之授不赖於因藉之力长辔庙堂吴蜀两毙运奇二纪而平定天下服魏武之所不能臣荡累叶之所不能除者哉自汉末鼎沸五十六年吴魏犯顺而强蜀人仗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夫有定天下之大功为天下之所推孰如见推於闇人受尊於微弱配天而为帝方驾於三代岂比俛首於曹氏侧足於不正即情而恒实取之而无慙何与诡事而托伪开乱於将来者乎是故故旧之恩可封魏後三恪之数不宜见列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於大通哉昔周人咏祖宗之德追述剪商之功仲尼明大孝之道高称配天之义然后稷勤於所职聿来未以翦商异於司马氏仕乎曹族三祖之寓於魏世矣且夫魏自君之道不正则三祖臣魏之义未尽故假涂以运高畧道不正故君臣之节有殊然则弘道不以辅魏而无逆取之嫌高拱不劳汗马而有静乱之功者盖勲足以王四海义可以登天位虽我德慙於有周而彼道异於殷商故也今子不疑共工之不得列於帝王不嫌汉之系周而不系秦何至於一魏犹凝滞而不化哉夫欲尊其君而不知推之於尧舜之道欲重其国而反厝之於不胜之地岂君子之高义若犹未悟请於是止矣】宋元嘉中文帝诏中书侍郎裴松之采三国异同凡数十家以注夀书补其阙漏辨其舛错绩力虽勤而亦不能更正统体历南北隋唐五季七百有余岁列诸三史之後不复议为也宋丞相司马光作通监始更蜀曰汉仍以魏纪事而昭烈为僭伪【原注通监魏黄初二年夏四月丙午汉中王即皇帝位于武担之南改元章武臣光曰天生烝民其势不能自治必相与戴君以治之苟能禁暴除害以保全其生赏善罚恶使不至於乱斯可谓之君矣是以三代之前海内诸侯何啻万国有人民社稷者通谓之君合万国而君之立法度班号令而天下莫敢违者乃谓之王王德既衰强大之国能帅诸侯以尊天子者则谓之霸故自古天下无道诸侯力争或旷世无王者固亦多矣秦焚书坑儒汉兴学者始推五德生胜以秦为闰位在水火之问霸而不王於是正闰之论兴矣及汉室倾覆三国鼎峙晋氏失驭五胡云扰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朱氏代唐四方幅裂朱邪入汴比之穷新运历年纪皆弃而不数此皆私己之偏辞非大公之通论也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无其实者也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奬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若以自上相授受者为正邪则陈氏何所授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为正邪则刘石慕容苻姚赫连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旧都也若以有道德者为正邪则蕞尔之国必有令主三代之季岂无僻王是以正闰之论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义确然使人不可移夺者也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着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拨乱世反诸正也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周秦汉晋隋唐皆尝混一九州传祚於後子孙虽微弱播迁犹承祖宗之业有绍复之望四方与之争衡者皆其故臣也故全用天子之制以临之其余地丑德齐莫能相一名号不异本非君臣者皆以列国之制处之彼此钧敌无所抑扬庶几不诬事实近於至公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後据汉传於魏而晋受之晋传於宋以至於陈而隋取之唐传於梁以至於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後梁後唐後晋後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昭烈之於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後而族属疎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後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後是非难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晋元帝为比使得绍汉氏之遗统也】至晦庵先生朱熹为通监作纲目黜魏而以昭烈章武之元继汉统体始正矣【原注通监网目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是岁僭国一春正月丞相冀州牧魏王曹操还至洛阳卒太子丕自立为丞相冀州牧魏王冬十月魏王曹丕称皇帝废帝为山阳公十二月魏主丕如洛阳昭烈皇帝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夏四月汉中王即皇帝位孙权徙治武昌秋八月孙权遣使降魏魏封权为吴王二年魏黄初三年吴大帝孙权黄武元年旧国一新国一凡二僭国後主建兴四年魏黄初七年吴黄武五年夏五月魏主丕卒秋八月吴王权围江夏不克七年魏太和三年吴黄龙元年夏四月吴王孙权称皇帝遣卫尉陈震使吴及吴主权盟旧史及通监皆以建安二十五年为魏黄初元年今犹系之汉汉未亡也曹丕废汉帝而昭烈即位乃以章武元年为汉魏自僭伪也孙权受魏封爵始称吴王着其封於魏也然终叛魏称帝故以黄武之元并魏黄初为列国僭伪於是统体正矣其斋居感兴诗曰东京失其御刑臣弄天纲西园植奸秽五族沈忠良青青千里草乘时起陆梁当涂转凶悖炎精遂无光桓桓左将军杖钺西南疆伏龙一奋跃凤雏亦飞翔祀汉配彼苍出师惊四方天意竟莫回王图不偏昌晋史自帝魏後贤合更张世无鲁连子千载徒悲伤】然而本史正文犹用夀书经尝闻搢绅先生余论谓夀书必当改作窃有志焉及先君临终复有遗命断欲为之事梗不能中统元年诏经持节使宋告登宝位通好弭兵宋人馆留仪真不令进退束臂抱节无所营为乃破藁发凡起汉终晋立限断条目以更夀书作表纪传録诸序议赞十二年夏五月令伴使西珪借书於两淮制使印应雷得二汉三国晋书遂作正史以裴注之异同通监之去取纲目之义例参校刋定归於详实以昭烈纂承汉统魏吴为僭伪十三年冬十月书成年表一卷帝纪二卷列传七十九卷録八卷共九十卷别为一百三十卷仍故号曰三国志【原注义例曰史之有书尚矣而称谓不一如三皇之书则谓之坟五帝之书则谓之典虞夏商周则谓之书历代宝传则谓之训周之世列国各有书而各有名晋谓之乘楚谓之檮杌鲁谓之春秋其为记録言动则一其名则无定也战国秦汉之世记注愈繁如左氏传国语世本战国策铎氏微秦纪八览六论等不可胜纪皆不能为完书至司马迁总为撰集自黄帝讫汉武之获麟名曰史记班固作前史始於高帝终於王莽别为一代如虞夏商周而谓之汉书陈夀之为国志时东汉史尚无完书乃断自献帝而下为魏蜀吴书总谓之三国志天下分裂统体不一如周衰列国故如国语别为书而谓之志志亦记也今虽增修革讹饰陋正其统体其名不可易故仍曰三国志云先生比修新书先为义例以明更定去取之意今各具本条下 谨案陵川集载此序云号曰续後汉书与此不同观此注则知作序时本名三国志後乃改名续後汉书苟宗道所为行状有云仍改曰续後汉书者是也其後延佑间中书省咨文仍称三国志至江西行省开刋始定称续後汉书冯良佐序所云今所定称者是也明代刋集者误改其文在此序中当仍其原本为是】奋昭烈之幽光掲孔明之盛心祛操丕之鬼蜮破懿昭之城府明道术辟异端辨奸邪表风节甄义烈核正伪曲折隐奥傅之义理徵之典则而原於道德推本六经之初苴补三史之後千载之蔽一旦廓然矣古之为书大抵圣贤道否发愤而作屈平离骚马迁史记皆是也然皆曀昧一时道流百世故韩愈谓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原注韩文柳子厚墓志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於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立以致必传於後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於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今拘幽之极而集是盖亦失中之得古人之志也呜呼安得复於先君而告卒事乎十有五日庚子翰林侍读学士行台宣抚使使持节入宋国国信大使陵川郝经序

续后汉书新注序

续後汉书新注序

三国事涉汉晋参出互见百有余年诸所记注不啻数十百家其行於世者汉史则华峤汉书谢承後汉书司马彪续汉书袁宏汉纪袁暐献帝春秋张璠汉纪乐资山阳公载记王隐蜀记孙盛蜀世谱郭冲五事魏史则王沉魏书傅玄魏书及传子评断孙盛魏氏春秋鱼豢魏畧孔衍汉晋春秋隂澹魏纪吴史则韦曜吴书虞溥江表传胡冲吴历虞预会稽典録环氏吴纪於晋则干宝晋纪虞预晋书王隐晋书谢沉晋书孙盛晋阳秋傅畅晋诸公赞徐广晋纪皆各着一国之事以自名家独陈夀合魏蜀吴总为三国志号称良史然其事多疏略故宋文帝命裴松之为注大集诸家之书补其遗阙各具本文下且为考正辨其得失其诸书疏援引事类出异书者注之事显者则不注今宣相陵川先生更正陈志凡裴注之事当入正文者则为删取其乖戾不合不可传信者则置之命宗道掇拾具注新书本文下陈志之评裴注之论亦为具载其义理悖误者则以所闻於先生余论为之辨正凡书疏论议所引古今事类裴注之未备者皆为补苴事已见者不重出无所考者则阙之先生比为新书先作义例条目以明予夺之旨今各具本文下其书法则复发凡举例以见其义宗道初事先生之父静直先生既又受学於先生先生之开府南阳辟宗道为属掾奉使入宋又辟充典书状缱绻患难十有三年故不敢不承命亦庶几附骥尾而厠名於大典之末云宣抚司都事充国信书状官门生河阳苟宗道序

后序

续後汉书後序

人有恒言曰经史史所以载兴亡而经亦史也书纪帝王之政治春秋笔十二公之行事谓之非史可乎盖定於圣人之手则後世以经尊之而止及乎兴亡则谓之史也古史分十七东汉而下西晋而上有三国志亦十七之一也出於陈夀之笔不可谓失三国之实独帝魏而不知蜀之正统为史笔之玷又前史纪传外有书志所以载三才之奥礼乐食货兵刑官职之异而夀皆未及尤史笔之欠此紫阳朱文公诗云後贤合更张感叹所繇发也後紫阳百余年徒增阅史者之慨中统庚申郝文忠公以行台宣抚持节使宋而留滞仪真进退维谷乃继先志修旧史破藁发凡首帝昭烈魏吴止笔其实表外有纪传以辨崇卑而复为八録以补陈阙各冠以序述其从起结以议赞会其指归考前言徵後史而损益之仪真受一时之抑而史书流百世之芳公之荣远矣公之先世诗书之泽锺陵川清粹之气嬉笑怒骂铺张吟讽皆成文章由赋诗而至移文复三十有九卷公之文博矣若夫续後汉书暨陵川集则今所定称也延佑戊午集贤陈大学士以公书敷奏圣天子念故臣之可悯喜藏书之有传睿旨恩润俾江西行省绣梓一哉王心继今以往天下後世有以诵习而资德业矣臣良佐时职寄江西提衡儒学省堂孜孜钦承就委董役率儒人胡元昌等详正其字庶无讹矣工毕念不容已用纪岁月云是年秋七月既望臣冯良佐顿首百拜谨识

卷一【阙】

卷二

卷三

卷四上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上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上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上上

卷六十六上上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上

卷七十上

卷七十一上

卷七十二上

卷七十三上上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上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上

卷八十上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上

卷八十四上上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上

卷八十七上上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上


这是第一篇卷一【阙】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