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 >
- 丙编典志
第十四章秘密结社
秘密结社也称秘密社会,是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穷苦人民的秘密团体,是经济上贫穷、思想文化上愚昧落后的产物。最初只是为了消灾祈福或互济互助,以后随着组织的发展,逐渐成为少数人藉以满足个人欲望(追求金钱或权力)的手段,或成为首领们实现某种政治目的的工具。
加入秘密结社者,多出于对自己处境的不满,而凭藉个人力量,通过正常手段又难以使自己的处境与命运得到改善,因而寄希望于秘密结社的组织,用这种“越轨”的手段来达到改变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目的。秘密结社的首领,往往用一些反对社会秩序的口号,来动员群众,发展组织。
清代秘密结社分两大类:一类是宗教型的,通过茹素诵经,消灾祈福相号召,以师徒传授的方式发展组织,用宗教迷信作为维系内部团结的纽带,简称教门①。另一类是帮会型的,以互济互助、自卫抗暴相号召,以歃血结盟、焚表结拜弟兄的方式发展组织,用忠于誓言,讲究信用和义气作为维系内部团结的纽带,简称会党。
教门根植于自然经济下小农经济的土壤之中。小农(自耕农、自由佃农与依附农民)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封闭式生活,以一家一户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生产只是为了满足一家人的消费及交租、纳税,很少同市场发生联系,彼此间仅存在地域关系,很少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关系,不可能建立起维护自己利益的组织。他们势单力薄,只能勉强维持简单再生产,很难承受天灾人祸的袭击,对于未来总是充满不安与畏惧。由于贫困与落后造成的愚昧,他们只能把向往美好生活与改善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愿望,寄托于神灵的庇祐、救世主的降临。正是这种经济与思想状况,使广大农民特别易于接受教门的宣传,使他们涌入教门之中。清代前期,北方各地自然经济的统治比较牢固,教门的组织也比较盛行。
会党也是小生产者的组织,是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成员主要是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程中的小生产者与小私有者。清代前期,我国南方闽粤等省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因而这里的会党势力较大。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变化,对秘密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使教门赖以存在的土壤逐渐流失,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则涌现出大批小商贩、小手工业者、无业游民等,他们纷纷来到城镇市圩,或到异地他乡去谋生,为了在新的谋生地得以立足,互济互助,便大量投入会党。
近代秘密结社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
①以往学术界多将宗教型秘密结社称作“秘密宗教”或“民间宗教”以区别于正统的佛、道等教。但从本质上看,这类组织并非宗教或教派,而是民间秘密结社,故称“教门”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