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 >
- 丁编传记 >
- 第二十四章孙中山
第二节创立兴中会
光绪三十年十月(1904年11月),孙中山重抵檀香山。20多名华侨青年接受他的倡仪,举行会议,成立了兴中会,选举刘祥(商店司理)、何宽(银行经理)为正副主席。孙中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强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他还起草入会的秘密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①的革命主张。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建立新制度为目标的民主革命纲领。兴中会成立后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会,会员增至百余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曾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以为反清武装起义作准备。
孙中山曾决定在广州举行起义,为推翻清朝建立第一个据点。于是,他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初回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机关,随后又到广州建立了兴中会组织。孙中山亲自修订兴中会章程,进一步揭露了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朝反动统治所造成的亡国危机,号召人民团结奋起以拯救祖国。数月之内,秘密入会者达数百人,大多为会党分子,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包括辅仁文社部分成员)则是兴中会的骨干。孙中山以全力投入了武装起义的筹划和准备工作。他与陆皓东、郑士良等在广州建立秘密机关数十处,并遣人联络城郊、顺德、香山、潮州、北江、西江等地会党、绿林,在广州城内策反一部分防营和水师官兵,结纳中日战争中被裁撤的游勇,又通过杨衢云、黄咏商等在香港筹集经费,购置军火,招募起义人员,通过何启(香港议政局议员,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的老师)、谢缵泰等争取香港舆论界的支持;并商定以重阳节(阳历10月26日)为起义日期。但在发难前夕,清广东当局侦知孙中山等的起义图谋,并接获香港政府提供的情报,乃出动军队封闭革命机关,搜捕起义人员。这样,经半年多惨淡经营的第一次反清起义未及发动即遭失败,陆皓东等被捕殉难,孙中山则从广州出走,经澳门、香港逃往日本。自此以后,孙中山成为清廷以重金悬赏通缉的“要犯”,长期流亡海外,在海外继续组织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
光绪二十二年九月(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为清驻英公使馆所绑架,面临被偷运回国处死的危险。旋得他的老师、香港西医书院前教务长康德黎(Cantlie,SirJames)等奔走营救,英政府根据国际公法向清使馆提出交涉,始获释放。伦敦蒙难13日,使孙中山名驰中外。此后他以半年多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等处认真研读欧美各种思想流派的著作,并就地考察英国的社会状况,思索着西方各国政治制度的得失。他后来自述:此期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②。他在理论上的探讨导致了日后三民主义学说的形成。
从光绪二十三年七月(1897年8月)起,孙中山居日本历4年余。他广
①《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8—18页。②《檀香山兴中会盟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0页。按:史学界另有一种意见,认为,此誓词乃于香港兴中会成立后提出的。
泛结交日本朝野人士,与部分旅日华侨和留学生建立联系,支持菲律宾、越南的民族解放运动。国内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一度争取与逃往日本的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联合,但因双方在对待清朝的态度上存在着原则性分歧而未能实现。他又派遣兴中会同志在香港创办革命喉舌《中国日报》,并加紧联络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会党组织。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兴中会、广东三合会和两湖哥老会的代表在香港举行会议,联合建立了“兴汉会”,推举孙中山为总会长。是时,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侵占中国领土和划分势力范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华北蓬勃兴起。帝国主义列强拼凑八国联军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孙中山决定利用这一时机在广东起事,以挽救民族的危亡。他计划同与清廷有矛盾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合作,先实现两广独立,再由南到北建立全国性共和政权。为了推进这个计划,一面与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曾广铨联系,一面通过何启要求香港总督卜力(H.A.Blake)给予支持。与此同时,孙中山积极筹备武装起义,派遣郑士良在惠州集结会党力量,史坚如、邓荫南在广州设立策应起义、实行暗杀的机关,其他同志分头联络各府、州、县,杨衢云、陈少白、李纪堂等则在香港筹饷购械。不少日本人也参与起义的筹划和募款工作,其中包括真诚帮助中国革命的宫崎寅藏等以及抱有不同动机的人士。日本政府曾一度想利用孙中山,后因内阁更换,乃禁止武器出口和日本军人参加起义活动。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由于英国政府不同意香港总督支持两广独立的计划,李鸿章又应诏北上,孙中山遂转而全力准备在内地起义,往返于西贡、台湾等地就近进行部署。同年闰八月十三日(10月6日),郑士良率600人在惠州三洲田起义,攻占一些村镇,起义军发展至2万人。但起义队伍粮械不继,被数量上占优势的清军包围,在坚持了10多天后,乃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予以解散。史坚如则在广州谋炸署两广总督德寿未成,被捕牺牲。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武装起义又告失败。
就在惠州起义前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会在海外的势力迅速膨胀,处处侵占革命派的阵地。甚至连孙中山亲手创立的檀香山兴中会,也因受梁启超的影响而变质和瓦解。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孙中山前往檀香山,在改组兴中会的基础上建立了名为“中华革命军”的组织,并在入会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与原来的兴中会主张相比,这个新纲领的民主共和要求更为明确,而且增添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内容。他为了争取华侨更广泛的支持,还在檀香山加入洪门,被授予“洪棍”之职。与此同时,他在《檀山新报》上撰文与保皇派论战,批判君主立宪的主张。次年春,他转赴旧金山,协助致公堂(洪门堂号)在美国各城市对其会众实行注册,并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孙中山的这些活动,虽对削弱保皇派的影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未能取得华侨对民主革命事业的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