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
- 丙编典志 >
- 第五章城市和镇市
第四节辽代的城、镇
以车马为家的契丹人,不同于其先前各游牧民族的是重视城市的建设。辽朝建城始于建国之前,阿保机的伯父释鲁为夷离堇时,曾“兴板筑、置城邑”②,所建当为《辽史》所载的于越王城(即越王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阿保机任迭剌部夷离堇兼联盟军事首长的次年(902),即于潢水之南建龙化州(今开鲁西南),筑开教寺。此后又相继建羊城以通市易。于龙化州增建大广寺、天雄寺等。
上京
神册三年(918),辽于西楼地建皇都(今巴林左旗南),以汉人康默记为版筑使。太宗时改名上京。上京周围27里,有南北二城,北城为皇城,皇城北为大内,建有开皇、安德、五鸾三大殿;有东、西、南三门。大内南门外有大街直通皇城南门,街两旁为官署、庙宇、寺观和契丹贵族住宅。皇城南为汉城,有南北大街和东西横街。横街两端有楼遥遥相望,城内分布有市场、作坊和民居,南门之东为回鹘营,“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居之。西南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驿西南临潢驿,以待夏国使”①。在建筑形式上采用晚唐的建筑制度,城墙加筑军事防御设施“马面”,城门外加筑瓮城。
中京
澶渊之盟后,辽圣宗“择良工于燕、蓟,董役二岁,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拟神都(北宋都城开封)之制”②,在土河之滨建中京城(今宁城西大名城)。据路振所见,“外城高丈余,东西有廊,幅员三十里,南门曰朱夏门,凡三门。门有楼阁,自朱夏门入,街道阔百余步,……街东西各三坊,坊门相对”。内蒙古考古工作者于1959年开始,对中京进行了有计划的重点发掘,对城市布局、建筑遗址等作了全面细致地调查勘测,结果与路振的记载相符。中京城有外城、内城、皇城。外城四面环绕内城,两者成“回”字形。皇城在内城北部中央,其北墙即内城北墙。中京城布局整齐,东西对称,井然有序。自外城南门至内城南门有一条宽64米的中央大道,东西又各有3条与之平行的南北向街道,5条东西向街道。各街道两旁有排水沟,城墙下有排水的涵洞。干道两侧的坊市,为商贾贸易场所、作坊和民居。外城内还有官署、寺观和馆驿。中京大明塔是保存至今的辽代建筑之一,其规模宏伟壮丽,造型优美,反映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风格和水平。与上京不同的是中京的宫殿已改为南向,这是辽政权进一步接受汉文化的反映。
东京、南京、西京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18之21。①《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19。②《辽史·太祖纪·赞》。
东、南、西三京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葺使用的。东京(今辽宁辽阳),神册六年修葺,天显三年(928)升为南京,重熙十三年(1044)改为东京。幅员30里,八门,有楼橹。宫城在东北隅,大内建二殿。外城为汉城,有南北市。
南京(今北京)幅员25里,东西南北各二门;内城在西南隅,四门。城
中有宫殿、衙署、寺庙、馆舍、球场和防御设施楼橹。“居民箕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城中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大署其额”①,很多坊名仍是唐时旧名。
西京(今山西大同)“广袤二十里”②,四门,道宗时建华严寺安放诸帝
石像、铜像。
其他州、镇
五京外,由于汉人、渤海人的迁入,草原地区陆续出现了以投下和斡鲁朵的名目建起的居民点,依其人口多少,分别被授以州、县、城的名称。上京道有龙化州、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仪坤州(今翁牛特旗西北)、庆州(今巴林右旗北)、降圣州(今奈曼旗西南)、怀州(今巴林左旗西)、饶州(今巴林右旗西南)等,中京有高(今赤峰东)、惠(今赤峰东南)、恩(今赤峰南)、泽(今河北平泉西南)、松山(今内蒙古赤峰西南)等州。为防御的需要,辽朝也在边防重地设置了镇、防、维、招等州(皆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或西南)边防城。它们的规模虽然无法与中原同级城镇相比,但对以牧业为主的草原地区,它们的出现无疑促进和带动了牧区和整个辽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加强和促进民族融合,缩小南北方和农牧业之间的差距都是十分重要的。
东、南、西京三道内的市镇,在辽朝统治时期也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如显(今辽宁北镇西)、乾(今北镇南)、沈(今沈阳)、涿(今属河北)、蓟(今天津蓟县)、易(今河北易县)、蔚(今蔚县)、朔(今属山西)、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等州,它们在辽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辽史·地理志》一。②《辽史·地理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