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不告诉婷儿,父母已经离婚

过完春节,姥爷和姥姥启程去鄂西,我和婷儿也从三峡逆流而上,经重庆返回成都。

一路上我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告不告诉婷儿父母已经离婚的事?

以婷儿的观察力,我不能指望她注意不到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小朋友的不同。

想来想去,我觉得只能本著这个原则行事,那就是,怎样做才有利于婷儿的心理健康?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越小知道父母离婚,造成的心理冲击越小。我4岁的时候就知道父母因为爸爸被划成“反革命右派”而离婚了,在小小的我看来,离婚是一件奇怪而自然的事情,就像白天出太阳、晚上出月亮一样奇怪而自然。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和比我小3岁的弟弟也和我一样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父母离婚这件事。“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些初中同学骂我是“反革命的女儿”、“妈妈是离了婚的”,当时我也只觉得她们说的是事实,并不感觉特别受伤。

如果我是在15岁被别人骂的时候,才知道父母离婚的真相,冲击就要大得多!还是让婷儿像我一样,在弄不清“离婚到底是什么”的年龄,就知道父母离婚这个事实吧,就像知道太阳和月亮东升西落一样。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告诉?

据我观察,对不懂事的孩子来说,大人对坏消息的态度远比坏消息本身的冲击力大得多。想当年,我妈妈绝望得几次试图自杀,但在我们面前却始终表现得很平静,在我的记忆中,她没让一丝一毫的恐慌和哀怨与“离婚”这个词联系在一起。我们既没有见过父母争吵打骂的恐怖场面--父亲早已入狱,也没有从妈妈和“保姆”姚婆婆那儿听到任何解释,就这样平静而抽像地接受了“离婚”这个坏消息,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当时我们兄妹都寄养在姚婆婆家)。此刻回想起来,我非常感谢妈妈没有让离婚的阴影笼罩我们稚嫩的心灵。既然如此,那就让我像妈妈那样平静而抽像地把离婚的消息告诉婷儿吧。

拿定主意之后,我就在船过三峡之时,态度平静、直截了当地把离婚的消息告诉了婷儿。正如我所估计的那样,孩子对超出自己理解力的事情是不会产生多大兴趣的,婷儿听说“离婚后,妈妈会和婷儿住在一起”,就不再追问下去了。对她而言,只要能生活在朝思暮想的妈妈身边,天天享受吸取新知识的乐趣,就已经很满足了。

对我来说,让婷儿不受震动地知道父母离婚的现实,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前面等待著我的,是更为严峻的挑战:从现在起,我只能单枪匹马地实施我的育儿计划了,我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把婷儿培养成杰出的人呢?

我所知道的那些早期教育的先行者们,都没有遇到过我这种情况,他们都是家境富裕、夫妻和谐的家庭,而且,他们都把良好的家庭气氛看做孩子成才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是我想,父母双全并不是“良好的家庭气氛”的必要条件,有时候还是不利因素,尤其是当大人吵架和对子女教育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说,单亲家庭也有单亲家庭的好处--不会与其他的教子方法产生矛盾。只要我能预防家庭残缺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坚定不移地在婷儿身上实践早期教育的理论,应该可以把婷儿培养成素质优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创建幸福生活的人。

具体而言,家庭残缺的最大不利是容易导致孩子心理残缺。如果大人因为过分溺爱(或心怀怨恨)而不能用正常的心态去对待自己孩子(要么因为离婚而百般迁就孩子;要么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累赘而随意打骂或不管 ),就有可能使孩子形成无法弥补的心理缺陷。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单亲父母的心理一定要健康,要尽最大努力让孩子觉得单亲之家和双亲之家没多大区别,自己和别的小孩一样正常。

如果婷儿是个男孩儿,家里没有爸爸提供男子汉的榜样要难办得多,好在婷儿是个女孩儿,我自信有能力为她提供一个现代女性的好榜样。我打算白天上班时送她去上幼儿园;幼儿园放学后到她睡觉之前的这段时间,全部用于她的智力开发和性格培养;等她睡觉之后,我再开始自学电大中文课程--这不仅是编辑职业的需要,也是教育婷儿的需要,我必须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继续引导女儿,和女儿一起成长。


第四章 3-6岁,全面开发心智录故事做“奖品”,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