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分,谁的命根?

自我有两种:真自我,假自我。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心理与行为从自己的感觉出发;有假自我者,他的一切围绕着别人的评价而构建。

有真自我的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即便没要到什么,他仍然有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

有假自我的人,不管他的欲望看起来有多强,其实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的,是别人都要的,只是,他希望自己要得更多更好,若实现了,他就觉得自己有高自我价值感,若不能实现,他的自我价值感就崩塌了。

一个社会中,若无数人有真自我,他们的行为都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而每个人的感觉势必千差万别,于是,行为也就千差万别。于是,就有了哲学家罗素所说的那种境界——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中国文化大批量地生产假自我,所以,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行为,都不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的。相反,他们要大家都要的,并期待自己要到最好的。

由此,就形成了高考独木桥。

高考,表面上严重影响着考生的未来,但更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一个家庭的“面子”。面子,即“我们”在别人眼中的价值感。后者是更为深刻的存在。

我听了成千上万的故事,很惊讶地发现,在中国,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对孩子的考试成绩特别在意。即便做父母的,自己是高考失败者,但通过其他的路取得了极大成就,仍然特别在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并且,哪怕父母以新意识自居,理智上说,自己不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事到临头,他们还是会发现,自己严重地被孩子的学习成绩牵扯。

去年4月底,参加高中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其间和两个同学深聊。我们高中是省重点高中,而我们三个都是重点大学毕业。他们两个对我说,意识上,真的是希望孩子快乐就好了,但是,就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在乎,一看到孩子的好成绩,就开心,一看到坏成绩,就难受。孩子的学习成绩带来的开心与难受的程度,胜过了其他一切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也不解。但聊着聊着,事情逐渐清晰了。他们的事业都发展得不错,家庭也和睦,“自己的人生也没什么好追求的了,就这样了”。但孩子的成长,却有着无限的空间,所以,将目光盯到了孩子的学习上,而学习成绩是对于“追求”与“成长”的最佳评价标准,于是,孩子的成绩不可避免地成了那迟滞的人生里最在乎的点。

那一刻,我想,天啊,孩子的成绩,竟然成了父母的信仰。

今年四五月的时候,和一个来访者做咨询时,更进一步地明白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她是一位妈妈,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她也是,意识上觉得,孩子是否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孩子的成绩就是严重地牵扯着她的心。

现在的老师都懂得这一点,于是,每天给家长发短信,告诉家长你的孩子表现如何成绩如何,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做法。一次,她收到孩子老师的一个短信,说,你的孩子这次考了九十五分,而全班平均成绩是九十七点几分,你的孩子倒数多少名。

看到短信的那一刹那,她第一时间生出羞耻感,但只是一闪现,然后转化成对孩子的气。她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说,哦,我有点马虎。马虎这个词,让她更生气。于是,她对孩子发了一通脾气。

分数,对你来讲意味着什么,会让你想到什么?我问她。她脱口而出说:成绩好,一切都好。这是什么意思?我再问她。她想了想说:成绩好,老师会喜欢你,同学羡慕你,家长高兴,一切都变得顺利而简单,但成绩不好,你会失去这一切。如果失去这一切又会如何?我继续问。她说:那太可怕了。我一次数学考了三十几分,立即想到死,甚至还有了生不如死的感觉。

这段对话让我明白,她的自我也是经典的假自我,她的自我价值感,构建在外界评价之上。学习时,成绩就是评价她的自我价值的标准;工作后,这个标准就变成了成就、收入与社会地位。

并且,工作后的标准,虽然也就那么几个,但不容易简单量化,而且多少是参差多态的,但学习时,尽管我们也说德智体美劳,但实际上,只有成绩才是可量化的指标,才是最显而易见的评价标准。所以,它成了绝对的、压倒性的标杆。

世上必然有无数条道路,但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弄成了只有高考独木桥一条路可走,这并非是客观事实的呈现,而普遍是由我们假自我的集体之心所创造出来的。

我的新浪邮箱收到了几万封信,其中约三分之一是中学生,咨询中也遇到不少考生,我发现,他们的痛苦中,列第一位的,绝不是高考成绩,而是高考失败后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他们觉得,自己已无脸见人。

最严重的,高考失败直接撕裂了他们的自我,干脆从此闭门不出,躲在家里,而且一定是一个小房间的世界里。

这根本不是客观事实上的失败,而是,他们以成绩或别人评价为核心的假自我破碎了。

若家有失败考生,希望做父母的意识到这一点。相信你们也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但请不要再将你们的挫败感传递给孩子,这个时候要理解与接纳孩子,并告诉孩子,真是抱歉,过去我们让你形成了考试成绩就是一切的心理,现在我们看看,怎样可以破了这种心理。

并且,我们真心希望,和你一起去发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卓越强迫症:不优秀,不配活投入为什么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