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禹

(一)

我们打开本国的地图一看,黄河在潼关左近转了一个直角之后,一会斜向东北,到渤海岸的当中入海。是从古就这样的吗?不!现在黄河下游的水道乃是民国纪元前五十七年(即公历纪元一八五五年)迁徙了以后的水道。在这次迁徙之前,它是夺淮河入海的。时间更往上推,它的移动可更多了。

下游善于改道,这是黄河的一大特色。

为什么黄河会有这样特色呢?

原来黄河自龙门以下,从高原折入低谷,水势是很紧的;自洛阳以下,它就在一个大平原上安流,水势越来越缓,它在上游所挟带的泥土就大量的沉淀下去,渐渐把河道填充。填充到了相当的程度,河身便会溢出两岸,甚则改道他适。当远古的时候,堤防和疏浚的技术还没有发明,黄河出岸或改道的事,一定比近代频得多。

和黄河搏斗,乃是我们祖先的一大事业。我们的历史传说,就以黄河的一场大水灾开始。我们的第一个民族英雄便是曾经征服黄河的大禹。

那场大水灾,按传统的估计,大约是在西元前第××世纪内开始的。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包括现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省,就在这四省之内,给无数未开化的蛮夷部落围绕着。所以在那时候,黄河下游一出了大岔子,就是“洪水横流,汜滥于中国”了。

(二)

传说第一个遭遇这场水灾的君主是尧。尧对洪水始终没有办法,到老,就把位传给舜。原来在此时的中国,君主世袭的制度还没有成立,君主的势力也不很大。君主之下有“四岳”,就是四个大头领。他们对于继位的君主是有推荐之权的。他们推荐了种庄稼出身的舜。尧试派他去办事,果然称职,便传位给他。这就是后来所谓“禅让”的事。

舜即位不久,就派禹去治水。禹父鲧在尧时是曾以治水失败被诛死的。但禹不独没有因此仇恨朝廷,并且一心去给先父补过。据说鲧治水的方法,是专去筑堤挡水,结果劳而无功。禹改变方法,在黄河的下游,凿通了许多支流,把它的水势分散,它才退出以前所侵占的陆地。这样水患就平了。

为了治水,禹亲自拿着耒臿,冒犯风雨,工作了八年。在这期内,他有三次走过自己的家门,也没有进去。据说有一次他还听见自己的孩子呱呱地哭呢。

舜老了,就把君位传给禹。禹立了这么大的功,辛苦了这么久,在别人看来,此时很可以享享福了。可是他不。虽然做了君主,还是食很粗劣的东西,却备办着很丰盛的牺牲去祭祀;还是住很卑陋的宫室,却极力替人民开凿沟洫,以利灌溉。

(三)

禹到了晚年,照例选了一位候补的继任者,名叫益;临死,就传位给他。可是这时禹的儿启已养成很大的势力,他也要做君主。不知道是因为禹的功德太大,人民对他的儿子特别表同情呢;抑或是因为益的才德确不如启呢,人民都拥戴启,而不拥戴益。益和启争位,失败被杀了。

后来启索性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不再“禅让”,于是确立了君主世袭的制度。从此开始了我国第一个一姓相传的朝代。这朝代虽然以禹为始祖,实在是启所创造的。这朝代,后人称为夏朝,大约因为启的“发祥”地是夏(夏地在今山西汾水下游,其正确位置不可知)。从夏朝以后,中国人,别于四境的蛮夷,曾被称也自称为“诸夏”。“诸”是言其支派之多。

夏朝继续了约四百七十年,给一个以今河北渤海岸为根据地的民族推翻了。代兴的新朝,以商(今河南商邱)为国都,这朝代因此就名为商。


儿童中国史二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