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

【题解】

《论语》各篇的题目都取自首章第一二句的两字或三字,故篇题本身没有意义。《论语》是语录体裁,从学术角度看,全书编排显然缺乏整体性的建构,各章内容互有交叠,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是,这也并不表示绝对的杂乱无章,部分篇章的内容比较集中,又多少见出编辑者的用心。

本篇共十六章。作为全书的首篇,从总体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也比较重大,其中包括孝、仁、礼、政、学习等一系列论题,可以说,以下各篇进一步展开的论述内容在首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露。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部分是仁与礼,孔子对这两个问题有丰富的论述,提出了明确的主张。这里由有若所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以及“礼之用,和为贵”等观点,表达了仁与礼的特征和效能,这就是以血缘亲情为社会关系的基础,由此维系社会秩序,形成一种既有严格等序又和谐融洽的理想化社会状态。这是对孔子思考走向的初步显示。

【原文】

子曰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²?有朋自远方来³,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¹子:《论语》中“子曰”的“子”皆指孔子。

²说:同“悦”,高兴,喜悦。

³朋:在同一师门受学者,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译文】

孔子说:“学习中时时加以温习,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虽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吗?”

【原文】

有子曰¹:“其为人也孝弟²,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¹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²弟:同“悌”,敬顺兄长。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在上位的人,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君子行事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产生了。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容色伪善,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原文】

曾子曰¹:“吾日三省吾身²: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³?”

【注释】

¹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

²三:泛指多次。省:反省检查。

³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数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了?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¹,敬事而信²,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³。”

【注释】

¹道:治理。乘:古代以四匹马拉的兵车。

²敬事:指严肃的治事态度。

³时:这里指农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具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治事并有诚信,要节约财用并爱护人民,要根据农时来使用民力。”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¹,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¹弟子:指年少者。

【译文】

孔子说:“一个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顺兄长,谨慎而有信用,泛爱众人而亲近仁者。能做到这些尚有余力,那就去学习文章典籍。”

【原文】

子夏曰¹:“贤贤易色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³;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¹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²贤贤:尊崇贤者。易:改变。色:女色,这里指好色之心。或说“贤贤易色”专指对妻子应重品德而轻姿色。

³致:奉献。

【译文】

子夏说:“尊崇贤者而改变喜好女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事奉君上能不惜性命,与朋友交往中说话有诚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经过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¹,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²。过,则勿惮改。”

【注释】

¹重:庄重。

²不如己:指道德品性不同于己者。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他即使学习了也不会牢固。为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不同于自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就不要害怕改正。”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¹,民德归厚矣。”

【注释】

¹终:老死寿终,这里指父母去世。追远:追念死亡久远者,这里指祭祀远祖。

【译文】

曾子说:“能谨慎办理父母的丧事,追念死亡已久的远祖,这样就能使百姓的德性趋归敦厚。”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¹:“夫子至于是邦也²,必闻其政³。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⁴?”

【注释】

¹子禽:陈亢,字子禽。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²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子。

³闻:听见,知悉。

⁴其诸:语气词,表示推测。

【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必定获知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别人主动提供予他的?”子贡说:“夫子是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德行而得知国家政事的。夫子求得政事的方式,应是不同于别人求取的方式吧?”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¹;父没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¹其:指儿子。

²没:通“殁”,死。

【译文】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儿子的行为;他能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行事之道,可说是尽孝了。”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¹。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²,亦不可行也。”

【注释】

¹和:和谐,协调。

²节:节制。

【译文】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政之道,美好的地方就在这里,无论小事大事都这样来实行。但是,如遇行不通的时候,只是为了和谐而求和谐,而不用礼加以节制,那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¹。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²,亦可宗也³。”

【注释】

¹复:实践,履行。

²因:依靠,凭藉。旧注或以“因”通“姻”,全句意为缔结婚姻择其可亲之人。

³宗:尊敬。

【译文】

有子说:“所定的信约必须合于道义,这才是能够履行的。态度恭敬应合于礼,这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亲之人,这也就可尊敬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适,行事勤敏而言语谨慎,能到有道的人那里辨正是非,这可说是好学的了。”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¹,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²。’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¹未若贫而乐:一本“乐”下有“道”字。

²“如切如磋”两句:语见《诗经·卫风·淇奥》。切、磋、琢、磨,指对骨器、玉器等器物的不同加工方式,比喻在道德学问上的磨砺研修。切,切断。磋,锉平。琢,雕刻。磨,磨光。

【译文】

子贡说:“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可以了。但还不如贫困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这一层意思,你能进一步领会到那一层意思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担忧的是我不了解别人。”


论语 - (春秋)孔子为政篇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