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瞧古城寨
嵩山东麓还有一处颇为方正的城址,那就是新密古城寨。不仅城垣方正,其中的内涵也很令人瞩目。
古城寨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除了西城墙被河流冲毁外,其余三面城墙保存完好。考古学家偶尔也见过保存完好的城址,但没见过时代这么早还保存这么好的。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保存下来的城墙最高处距现在的地表还有16米多高,相当于五层楼高!这也就难怪文物保护部门一直依当地的地方志,认为这座城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国——郐国的都城。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郐国故城遗址。但经勘查发掘,城内外并无西周时期的文化堆积,看来,郐国故城要到其他地方寻找了。
古城寨夯土城墙断面,最高处距离地表16米多
古城寨平面图和卫星影像
2001年,国务院公布该城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古城寨城址;时代:新石器时代。这要归功于考古工作者自1997年以来的重新勘查发掘。四千多年前的城垣能够保存这么好,则首先要归功于现代化城市化的脚步还没有到达这里,它侥幸躲过了“人定胜天”时代的平整土地和圈地拆迁的推土机。
除了作为断代标尺的陶片,这城墙的夯筑方法也显现出了它的原始性。被考古学家称为“小版筑法”的夯法,类似搭积木。在没有掌握外缘夹板的“大版筑法”之前,先民们用的是错缝垒砌的办法。说起来比较笨,但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筑城法。用1米多见方、积木似的夯土版块向上垒,宽度就一定要大,逐层收缩,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墙基的宽度可以达到40多米甚至更宽[95]。前面讲过古城寨的城址面积有17多万平方米,其实城内可使用的面积也就是11多万平方米。为什么?墙太宽。
南北两墙的中部偏西有相对的两个缺口,至今仍是居住于城内的村民出入的唯一通道,估计也是龙山时代当时的城门,东墙则一线贯通,不设城门。城外有护城河,引城西河水流入。城北和城东还有人居住活动,城内外是否有功能分区上的意义,居民是否有身份差别,都有待探究。整个遗址的面积近30万平方米。
城中部略偏东北,已发掘出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基址坐西朝东,南、北、东三面都有回廊,总面积应在2000平方米以上。其主殿的规模与二里头遗址1、2号基址的主殿相仿,达300余平方米。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明确的二里头大型宫殿基址的“前身”。
城内出土的陶器大多形制规范,做工精细,还出现了施釉陶器,另外还发现有卜骨、玉环和刻符陶器等。城址内外曾发现有数量较多的厚胎陶缸片,一些残块内壁还有烧炼留下的深灰色层面,有的有明显的用后修补泥层。青铜器复制专家认为这应是“熔铜炉”残块,经过多次熔铜[96]。古城寨城邑熔铜手工业的存在,是今后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新郑一带有黄帝的传说,所以古城寨一发现就被对号入座为黄帝轩辕丘,说其有“风马牛”之嫌也不为过。业内人士知道其仅早于新砦和二里头,故推定为与王城岗、瓦店、新砦一道,属于“进入夏纪年的夏代早期重要城址之一”[97]。
这城用了没多久即告废毁,离此仅7.5公里之遥的新砦大邑兴盛起来。只从现新密市东南部挪窝到相邻的乡镇,即便这些都是夏国的都邑,这夏国也未免太局促了些。但新砦的确有了新气象,这是后面要谈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