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两年前,翻开还散发着墨香的《何以中国》第一版,才发现居然忘了写几句“后记”之类的文字作为收束。至少书中引用了那么多的照片线图,尽管注明了出处,还是要对制作和提供者表示由衷的谢忱;还有三联书店优秀的编辑团队的付出,都是我不能忘怀的。所以一直引以为憾。值再版之际,先向相关诸位表达感恩之情,同时也想对这本小书的“出笼”乃至我的公众考古足迹有所交代。
这是我第二本面向公众的小书,第一本是《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有朋友说《何以中国》就是《最早的中国》的续集吧。从某种意义上,“何以中国”就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如果说《最早的中国》写的是二里头王都这一个“点”,那么《何以中国》则是展开了一个扇面,试图讲述二里头这个最早的中国的由来。故可以认为,它是《最早的中国》的姊妹篇。那么它又是如何成书的呢?
话题要回溯到2010年,这是我的自媒体——新浪博客“考古人许宏”开张的第二年。这年11月30日,我在博客上推出了一个新话题:《中原一千年之前言:史上空前大提速》。“中原一千年”,这是《最早的中国》出版后,一直萦绕于心的、解读早期中国的一个绝好的视角。我的一个企图是写史,用不那么正统、不那么凝重的笔触、用考古人特有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来写部小史。大家都知道当今的学者像高速旋转的陀螺,大都处于庸忙中,很难集中时间坐下来完成一本书。但像博客这样兴之所至地化整为零,还是比较现实的。
于是,在有了这样的冲动和一个大致的腹稿后,我从陶寺开始写起,这已是转过年的2011年1月了。每篇千字左右,题目随想随编。“陶寺‘革命’了?”“都城与阴宅的排场”“龙盘、鼍鼓和特磬”“‘革命’导致失忆?”“‘拿来主义’的硕果”……越写越顺畅,写前一篇时不知下一篇的题目和内容,但居然没有什么重复和大的改动。手头没有急活的话,可以平均两三天一篇地往上贴,欲罢不能。正巧那年春天,我被安排去党校学习,封闭式的学习生活,极有利于我的规律性写作。隔一天发一篇博文,是我这段时间最大的“副业”收获。到了6月份,党校临近结业,我最终完成了56篇博文,从陶寺一口气写到了二里头。至此,“中原一千年”的穿越之旅已过半。
遗憾的是,随着党校生活的结束,我的中原千年之旅也戛然而止。各种杂务,导致再也提不起笔来。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从《最早的中国》到《何以中国》,出版社变了,但责任编辑居然没变。这是两本书背后的一段因缘。责编追着作者,作者跟着责编,因解读早期中国而结缘。责编明明女士工作虽有变动,但与作者建立起了稳定互信的合作关系,这当然与三联书店作为“大众学术”平台的出版理念密切相关。总之,合作是愉快的,第二本也就这么“出笼”了。
关于书名,颇费考量。因“中原一千年”之旅没走完,全书围绕着公元前2000年这个颇具兴味的时间点展开,以“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的登场为收束。要将这个“半成品”包装成一本独立的著作,就得有一个合适的书名。《“中国”出中原》《从中原到中国》等都想过。最后,我与责编一致倾向于《何以中国》。我很感谢三联书店的领导开明地认可了这样一个稍显新潮的书名。在一些资深学者的眼中,这不符合中文的表述习惯甚至语法,但因其言简意赅,故不忍释手。语言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至于本书的英文书名,鉴于可能的译法不一,我建议并给出了直译方案,但责编“China: 2000 B.C.”的提案一出,其他方案黯然失色。碰撞出精品,此之谓也。
除了这本《何以中国》,这56篇博文还有个衍生产品,那就是其浓缩学术版——论文《公元前2000年:中原大变局的考古学观察》。或者应该说,这篇论文背后的严肃思考,才是从系列博文到《何以中国》的重要学术支撑。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自媒体、大众学术读物和纯学术成果交融互动的例子。它们表现方式不同,平台不同,读者群不同或仅小有重合。其间话语系统的转换,是公众考古领域值得探究的新课题。这本小书,就是我在探索过程中的又一个尝试。有网友这样评价这本小书的特点:态度是严谨的,观点是保守的,行文是生动的。我感觉还是比较到位的。
如果自评一下本书与《最早的中国》风格上的不同,我想有两点吧。其一,尽管作者、编者都做了将笔调偏于放松的博文“改编”成书的努力,但这书的博客底色应该还在,所以它应该更好读些;其二,注释方便了想要深究这“故事”背景的读者,相信也并不妨碍一般读者的阅读,甚至会感觉更好读?与《最早的中国》贯通之处当然也不少,譬如仍然是小书甚至更小,仍然发挥考古人的特长而多量用图。在这个一切加速度的、读图的时代,这些都会使这本小书变得好读。
表述了半天,发现上一段的关键词只有一个,那就是“好读”。这个词出自读者之口,才是作者最大的心愿。没有想到的是,这本小书在开始销售的几周内常见于三联韬奋书店的榜单前列,年底又跻身2014年度三联书店十大好书,随后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第七届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之优秀选题奖。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7次印刷、印数达35000册……“好读”一词真的从读者口中听到了,这当然是作者最感欣慰的。
现在,值本书初版两周年之际,出版社又建议再版,改进了装帧设计,增加了彩印版面。借此机会,作者和责编也订正了初版中的错谬之处,增补了部分文字和照片,标注了最新的文献出处。这都使得这本小书更为“好读”。
读者的认可和鼓励是我继续为大家写类似小书的最大动力,愿意与读者诸君共勉。
许 宏
2016年3月
[注 释]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