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认识是做思想工作的重点

做思想工作主要针对人的认识问题,并不能解决很多心理问题。

认识是人们每天进行最多的心理活动。如果说意识有一半是在睡眠中的话,那么,当人清醒了,有意识了,就开始进行认识活动了。

那么,何谓认识?用电脑来比喻的话,认识就相当于我们每天使用电脑的活动,我们要不停地移动鼠标,敲击键盘,输入信息,储存或等待处理结果,然后完成任务要求,看到最终结果显示在屏幕上。这个过程就像我们睁开双眼,移动手脚,在不同地方通过感官(眼、耳、鼻、舌、身)接收各种外界信息,有的信息进入我们的“内存”(记忆),有的信息进入“中央处理器”(思维),然后我们做出反馈(反应)。

认识是人们最日常的心理活动,任务多,看似重复,但内容在不断更换。人的认识一旦出问题,就相当于电脑不能正常工作了,需要请维修人员来。

维修电脑的人分两种:一种是只认识键盘、不懂软件,对着键盘敲敲打打,有时蒙对了,有时不管用;另一种则是行家,不是简单地敲键盘,而是分析问题出在哪儿,然后有针对性地更换硬件或修复软件漏洞。

同理,当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如果你不了解人的心理整体的发生原理,只看到显现的问题表面,只用一种方法,即点击鼠标或敲击键盘,用输入信息的方式不停地给他讲道理、提要求,可能他的程序已经发生冲突或者内存已满,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我国历来重视做人的思想工作,但现在很多人发现仅靠这个似乎不够,于是纷纷成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提供心理咨询热线,遇到费解的心理现象就向心理专家求助,请他们来进行心理干预。有些人就不明白了:做思想工作与心理咨询有何不同?思想与心理是不是同一类现象呢?

其实,思想是人的心理内容之一,是认识中的思维现象。但是,心理现象不仅限于思维,还包含很多内容。例如情绪,不仅与认识有关,还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像青春期、更年期都会因生理变化引起情绪波动。

如果你不了解心理的复杂性,一味用解决认识问题的教育模式去调整,让人坐在屋里听课、看教育片、写想法等,可能会使心理问题愈发严重,甚至出现抑郁、躁郁等病态。

相反,如果你了解心理的基础是生理的话,当你发现一个人有情绪问题时,就先别讲那么多话。“从知到行”是一种模式,还有一种是“从行到知”。或许,你先找个理由带他出去运动,让他出出汗,找到身体舒畅感,然后再跟他谈认识上的问题,就比较容易化解他的不良情绪了。

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许多父母不懂心理学,一天到晚只会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有些母亲就不解地问我:“我对孩子特别好,从不吼他,总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可他总躲着我,就怕我说话。这是怎么回事?”

我说:“你的声音就是他恐惧的原因。因为你的话太多了,你总是重复类似的话,比如‘好好学习’‘多看书’‘别惹事’,他天天听,早就烦了。”

有的父母以为孩子学习好就省心,结果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没多久就自杀了。父母全蒙了,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以为,只要孩子学习正常,心理也应该是正常的。其实,心理现象并非这么简单。学习好只是说明孩子的认知能力强,并不能代表他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健康。

做思想工作主要针对人的认识问题,而心理咨询的范围更广,会涉及人的“硬件”(生理问题)或“软件”问题(早年经历),以及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问题。

如果一个女人抑郁了,你只是劝道:“你看,你儿子都读到博士了,你老公对你也挺好,你们家生活条件又那么好,你干吗不高兴呢?”你这是在做思想工作,而不是心理咨询。你不知道这个人之所以抑郁,可能源自她的大脑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她需要调整的不是认识问题,而是神经系统的功能问题。


人的许多潜意识活动常常不自知让心理困扰者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