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心理抚养 - 李玫瑾 >
- 第四章 心理抚养重在养心
脾气的心理抚养是及时到位的照应
一个成年人脾气暴躁,大致可以判断他在一岁之内的心理抚养是贫困的。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听到这样的评价:“这人脾气真好!”我们就会明白,这个人平时不容易起急,性情平和。这话还潜含着褒奖:“这人真有修养!”相反,如果有人评价一个人说:“这个人惹不起……”那话外音一定暗示着“这人的脾气不好,很容易急眼”,甚至潜含着这人有暴力倾向,急了不仅骂人,还可能会暴力攻击。假若是找对象,听到这种评价或者稍一接触就发现对方有这种倾向,想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大都会退避三舍,敬而远之。
脾气,通常是指一个人的情绪产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时间和转换灵活度等特性,是人的个性内容之一。生活中,人的情绪各有不同,有的人情绪来得快消失得也快;有的人情绪则始终如一,平静温和地面对各种人和事;有的人情绪动辄就是暴风骤雨式的强度;有的人情绪不在当时表现出来,但会延迟表达。所以形容脾气经常有各种形容词:牛脾气、驴脾气、倔脾气、大小姐的脾气,还有暴脾气。
脾气与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意思很接近,就是气质。心理学讲“气质”是指决定一个人心理活动发生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兴奋与抑制的均衡度,发生时的强弱度、相互转换的灵活度及发生后持续的稳定度。这一定义听着比较学术,简单来说,心理学讲的气质偏重于由遗传决定的高级神经(即大脑皮层)的活动类型。由于大脑皮层里的神经细胞极其丰富,它们彼此组成了一个强大的电网,我们知道导电材料不同,其传导速度、持续时间、电阻或耗电等情况是不同的,人的神经细胞也有这样的差异。
根据兴奋与抑制的均衡度,发生时的强弱度、相互转换的灵活度及发生后持续的稳定度大致可以组合出四类较典型的气质,当然气质类型并不局限于这四种:即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多血质的人神经反应较快,表现灵活,显得机智或机敏;胆汁质的人则神经反应较强烈,表现直率,不会拐弯;黏液质的人神经稳定度高,心理活动往往不显现于外,有较强的自制力;抑郁质的人神经敏感,内心体验更为丰富等。
由于心理学中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发生时神经类型的特性,所以心理学的气质一般不涉及人的修养好坏,不能说哪一种气质好,哪一种气质不好,有哪种气质的人就是好人,没有这种气质的人就是坏人。
如果我们听到有人说“这个人的气质真好”,你要明白,这是指文学意义的气质含义,形容一个人从先天遗传到后天教养再到他自己学习修养等都达到一种最佳状态,而不是说心理学意义的气质,不是说“这个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真好。
但脾气有好坏之分。可以说,脾气是在气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养育和教养形成的。为何说脾气是在气质的基础上发展的呢?我们若有机会到初生婴儿房去观察一下那些被包裹得整齐划一、摆放一致的小婴儿就会发现,婴儿睡醒的时候表现各不相同。
婴儿房是观察人与人天生差别最好的地方。有的婴儿睡醒了,眨巴眨巴眼睛,嘬嘬小嘴,不吼不叫,大概想先观察一下这个世界;有的婴儿醒来就会寻找什么,发出咿呀咿呀的声音,大概今后爱说话;有的一睁眼就开始大哭,不知是做噩梦了,还是肚子不舒服,嗓门惊天动地,脖子上的小青筋都显露出来了,估计今后肯定能闹;旁边被吵醒的那个也在哭,但那声音比较起来太缺乏气势了,看来今后也会不怎么张扬……这就是天生的气质差异。
然而,这些差异在不同的抚养方式下会进一步地发展,最初的发展就是对抚养人能否及时出现在眼前产生的情绪表现。前面提到的认人,那需要至少四个月的时间,而且认人是他的依恋情感的体现。而他的情绪则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天就开始有了,并且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他的脾气模式。
如果他刚睡醒一睁眼,眼前就有一张亲切的脸,耳边就听到熟悉的声音:“呀,宝宝你醒了?”很快他被抱了起来,体位的变化让他舒服许多,然后他感受到身体的摇动,全身随之松快,不一会儿,熟悉的奶头已到嘴边……这样幸运的宝宝,一不需要使劲地哭叫,二不需要在痛苦时等待,他遇到一个有爱、有耐心、有充分养育时间的母亲或抚养人,能够准确地判断孩子醒来的时间,进而及时地帮他缓解身体的困顿,肚子的胀痛或饥饿的急迫。
有这种体验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情绪感受呢?一定是舒服的、满足的。他不会产生急躁、迫切、痛苦和愤怒的情绪,也不会形成与此相关的动力定型的任何表现。这种温情的抚育日复一日,在一两年以后,幼儿身体里的神经细胞记忆都是舒服和松快的,他有什么理由起急、吼叫或烦躁?他的情绪怎么能不平和?
相反,一个初生的婴儿醒来,想翻身翻不了,想放屁放不出,身体困乏,饥饿难忍,于是他还没睁眼就发出迫切的哭喊。可是抚养人半天没过来,他可能正在地里干活,可能正在忙着处理一大堆的家务,也可能是要照看十来个孩子根本顾不过来,最可怕的是他对孩子没有爱的情感,为钱干活,只要孩子的亲人不在眼前,能不反应就不反应。
这种婴儿会用身体记忆什么?那就是痛苦。他的哭喊不仅没有减轻痛苦,还会随着他用力哭喊耗尽体力,加重燥热,浑身更加难受,以致上气不接下气,甚至口水倒流而出现哽噎。如果一个初生儿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天天如此,这种身体和内脏所经历的痛苦,会让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主管内脏)形成痛苦记忆。
这种养育方式只要超过三个月,孩子就会形成自主神经系统的痛苦感受与哭喊的连接反射,这完全是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只要内脏不舒服,伴随的一定是与哭喊相似的吼叫,还有四肢的愤怒表达。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些人,动辄就爱起急,说话很冲,或者爱吼叫,有的人(一般多见于女性)还会忍不住摔东西,或者爱动手打人。有的人自己也不想这样冲动,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现在我们就可以知道,有这种脾气的人往往在生命之初、在最无助的时候没有得到抚养人温柔及时的照应。他的吼叫可能是早年内脏感受痛苦时哭喊的再现;他摔东西的动作与他曾经仰面朝上、不能自我解除痛苦、只能用四肢挥动来表达愤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