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近20年,我都在读杜凤治的日记,不过,前面10多年还没有退休,其他事较多,阅读只能断断续续;2012年开始标点、注释,2013年退休后集中精力做这件事,今年终于初步点注完这部体量巨大、以较草行书写成的日记手稿。
但凡翻阅过杜凤治日记的人都知道不好读,要每个字都认出相当难。我早年没练过书法,不会辨认草书字体,只好靠书法字典应付。杜凤治写字不一定按照草书的规范,偶尔也有笔误、错字,行间插写的蝇头小字更令人眼花缭乱。我经常只能根据前后文猜测,但遇到“呫毕”“从臾”“掞藻”等写得既潦草又不规范的冷僻词语时,既猜不出,查多种工具书又无济于事,于是就拍成照片通过微信请教懂书法的朋友。知名度不大的人名、小地方地名如果写得潦草又有冷僻字,很难根据前后文猜测,懂书法的朋友也认不出,那就只好试用各种笨办法去碰运气。幸好,通过多年努力,这三四百万字总算基本上认出来,也全部读懂了。在阅读、点注过程中,我随手把日记中一些有趣的片段摘录,这就是本书的基本史料。2011年,我在广东省社科规划办申报了一个“杜凤治日记研究”的项目,利用所抄的内容写出一个初稿,2018年结项,但我觉得并未达到可以出版的水平。到今年,我才将2018年的结项成果增补、修改成这部书稿。也可以说,这部书稿是日记点注工作的副产品。
我曾想过把“杜凤治日记研究”的项目写成一本讲述杜凤治故事、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的书,甚至想过以《浮湛宦海:晚清官员杜凤治的经历和见闻》为书名。动笔后,发现这个目标不易达到,因为我不善于讲故事,写不出有趣的长篇。而且,如果写成一本文学色彩太浓的书必然会枝蔓太多、顾此失彼,难以反映日记丰富的内容;仅凭日记也重建不了杜凤治一生的历史。鉴于日记有关清代州县衙门运作、州县司法、钱粮征收、官员生活等方面的记录都很详细,我也曾想过就其中一个方面做专题研究,但又担心未必能写出学术新意。考虑再三,终于写成现在的样子,大抵上是一部读史札记,无非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学人注意和利用杜凤治日记。
因为杜凤治日记是本书的主干资料,我一直都在思考:杜凤治的日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信?当然,对任何史料其实都有必要提出“是否可信”“在多大程度上可信”的问题。因为这部日记并非为印行与示人而写,杜凤治没有必要造假骗自己。多数日记是当天记下,记忆失误会少些。根据阅读全部日记的体会,我认为,杜凤治有关上司指示、同僚间的言谈、事件过程以及自己催征、审案时的严酷手段,对上司的馈送、晚年对财产的处置等记述,当大致可信。然而,日记是主观色彩特别鲜明的文体,杜凤治不可能在记录前做细致的调查、核证,他听来的未必是事实,他还会根据自己的好恶与兴趣来取舍、剪裁,因此,传闻失误、判断不当、知其一不知其二等情况在所必有,不可以把杜凤治的记述、观察与评论简单地视为信史,但日记所反映的杜凤治的认识与态度毫无疑问是真实的。日记所写的主要是杜凤治眼里和心中的官场,而这本书则是通过研究杜凤治的日记,力图反映清代官场的若干侧面与某些细节。
我退休前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于孙中山、辛亥革命、近代商人、晚清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等课题,很少写有关清代官制的论文,不过,这个题材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的高祖是宦游来粤的州县官,因此,他的后代就成了广东人。先祖父是晚清秀才,在我幼年时教我认字、读《千家诗》,他不会讲适合儿童听的童话,所讲的除“三国”、“西游”、“封神”以外,就是清代宫廷、官场的事。先父和先伯、先叔等长辈闲谈的内容,往往是清朝、民国的掌故,我在旁听得津津有味,有时也插嘴提问。因为听得多,所以,我很早就知道清朝主要官员的品级,知道在广东当文官的一定是外省人,知道清朝官场上下的称谓,知道不少官员的别称,知道任何州县官都不能只靠俸禄、养廉度日,知道有些佐杂要比州县官富有(我的外曾祖就是一例),知道乡试时枪手在考场如何替别人代作,等等。这些知识,使我儿时在别人眼中大概是一个少年版的“孔乙己”。后来,我考上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以史学为业,幼年和少年时期听来的闲话就成为有用的专业知识。对研究清朝官制的著作、相关史料,我也一直有兴趣去读。因此,我点注杜凤治日记时,只要字认出来,对日记的内容以及所反映的清代官场微妙细节都容易理解。而且,在杜凤治日记中竟然发现了几段有关我高祖、曾祖、伯祖、祖姑的记述,这就使我怀有更大的兴趣去阅读。
退休之前,我做学问不是抓得很紧,成果谈不上丰硕,退休后反倒勤奋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想到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如果突然生场大病,点注几百万字手稿这件事很难找人接手,就会成为“烂尾工程”,所以不敢放松。粤谚有“临老学吹打”之说,指的是晚年才努力学、努力做某件事,用来形容这几年的我就相当贴切。
今年夏天,小外孙女点点给我出了个谜语:“头发又黑又白,耳朵又大又长,一个人坐在书房,不陪小朋友玩。”猜一个人,谜底当然是我。谜语编得相当传神。于此我想到,点注杜凤治日记和写作本书期间,外孙女果果、点点先后出生,现在果果八岁多,点点也五六岁了。这些年,我每天都一个人坐在书房,对着电脑或者翻书,确实冷落了两位小朋友,但她们几年间给我带来很多欢乐,很希望她们长大后会浏览一下外公写的这本书。
我点注和研究杜凤治日记,得到不少学者的鼓励和帮助。向燕南教授在辨认草书字方面多次予我指教;魏光奇教授回答了我有关州县制度的问题并惠赠著作;刘志伟教授惠赠著作和资料,因同事之便,我多次就清代赋税问题请教,得到他不厌其烦的回答,并承蒙他提示注意片山刚等学者的成果;胡平女士回答了我有关县试的问题;沈晓敏教授多次解答我有关绍兴方言的提问。马忠文研究员寄赠了全部《筱云日记》的影印件,日记作者白朴是杜凤治的同僚,两人的日记也有可相印证之处。马先生对书名的确定也提出了建议。何文平教授、陈海忠教授、安东强教授、王一娜副研究员,或惠赠了著作,或提供了资料、资料线索。如果没有以上各位的帮助,我在写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就难以解决。在此,谨对以上各位表示感谢。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让这本书得以出版。感谢宋荣欣女士、石岩女士和汪延平女士,她们从书名的确定、目录的设置到书的具体内容,都提出了很专业而有建设性的意见,在编辑过程中还帮助我发现了原稿的若干处硬伤。
辛苦近十年,总算把杜凤治日记点注完,“烂尾工程”的担心可以放下,同时也写出这本书。大部分工作是我年过七十以后才做的,由于水平有限,积累无多,加以精力、目力都已经衰退,点注本错误在所难免。这本书,原先的目标是既可为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可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些故事,我虽不敢草率从事,但很可能这两个目标都没有达到。早几年想过到杜凤治的家乡浙江绍兴收集资料,因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成行,写杜凤治家世就只好基本依据日记的内容。当然,书稿的遗憾与不足肯定不止这点。不过,事到如今,要做更多改动也难,只好出版后让读者判断与批评了。
邱捷
2020年11月15日于中山大学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邱捷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5
(鸣沙)
ISBN 978-7-5201-8201-0
Ⅰ.①晚… Ⅱ.①邱… Ⅲ.①政治制度-研究-中国-清代 Ⅳ.①D691.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064011号
鸣沙
晚清官场镜像
——杜凤治日记研究
著者/邱捷
出版人/王利民
组稿编辑/宋荣欣
责任编辑/梁艳玲 石岩
文稿编辑/汪延平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010)59367256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华龙大厦 邮编:100029
发行/市场营销中心(010)59367081 59367083
印装/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开本:787mm×1092mm 1/16
印张:29.25 字数:379千字
版次/2021年5月第1版 2021年5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201-8201-0
定价/99.00元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读者服务中心(010-59367028)联系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三)论文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