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

  下载全书

题《万里江山图》

诗成雪岭,画里见岷峨。浮锦水,历滟滪,灭坡陀。汇江沱。

唤醒高唐残梦,动奇思,闻巴唱,观楚舞,邀宋玉,访巫娥。拟赋《招魂》、《九辩》,空目断,云树烟萝。渺湘灵不见,木落洞庭波。抚卷长哦,重摩挲。 问南楼月,痴老子,兴不浅,夜如何?千载后,多少恨,付渔蓑。醉时歌。日暮天门远,愁欲滴,两青蛾。曾一舸,奇绝处,半经过。万古金焦伟观,鲸鳌背,尽意婆娑。更乘槎,欲就织女看飞梭。直到银河。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词。它所题写的是一幅万里长江的长卷,展现了整个长江流域雄奇美丽的山川景物和悠久绚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词依照画卷的先后次序,亦即从实际的长江源头,以逶迤跳荡的笔墨,顺次写下去。以“诗成雪岭”起头,与宋苏轼《游金山寺》诗“我家江水初发源”同一机杼。“雪岭”,即岷山,唐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诗:“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画里见岷峨”,写长江初始之地的奇观。长江形成于积雪晶莹的岷山,奔腾泻注于奇险壮丽的峨嵋山的重峦叠嶂之中,气魄雄伟,令人心折。“浮锦水,历滟滪,灭坡陀。汇江沱”,连用“浮”、“历”、“灭”、“汇”四个动词,将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写得雄奇有力。锦江的碧水荡漾,浮泛起秀美的春色;险恶的三峡滟(yàn)滪(yù)堆,咆哮的江水奔腾而过;江边的高岗和险坡被涨起的江水所淹没;巴蜀的条条江河都汇聚于长江。至此,作者以如椽大笔,将长江流经天府之国时冲破群山峻岭,吸纳百川构成的令人惊叹的奇观,作了极为形象有力的描绘。

以下,作者集中写长江在富有浪漫神奇色彩的江汉一带的情形。此时,作者另换一副笔墨,歌吟它孕育出的神奇无比的楚地历史文化,千姿百态、灿烂迷人的风俗民情。作者面对这片神奇的大地,不禁心旌摇荡,陷入沉思和迷恋之中。“唤醒高唐残梦”,用宋玉《高唐赋》中楚怀王梦见高唐台馆中绰约美丽的巫山神女的典故。但作者不是被它缠绵多情的意态所吸引,而是要将他们从千年旧梦中唤醒,去欣赏更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唤醒”的不仅是怀王、神女,更是对楚国文化如痴如醉的作者自己。这样,就将历史人物和作者巧妙地关合起来。“动奇思”,词人产生了奇妙的想法,他思接千载,历史和现实,古人和他自己,已经被融合在一起了:“闻巴唱,观楚舞,邀宋玉,访巫娥。”他听着三巴大地的音乐,观赏着楚地曼丽的舞蹈,感到意犹未尽,还要邀请文采斐然、感情细腻的宋玉与他结伴同行,前去拜访能歌善舞的“巫娥”。但是,这毕竟只是作者的“奇思”,他要将历史人物召唤回来,让神话在今天重现,其结果当然只能惹来心头的悲凉。“拟赋《招魂》、《九辩》,空目断,云树烟萝”,打算像宋玉一样,写作《招魂》,使“我”与古人神游,但灵魂招不得;那就再像宋玉一样,写作《九辩》,寄托慨叹悲伤的情绪于萧瑟凄凉的秋景。放眼望去,正见云遮雾绕的树木藤萝,一片苍茫迷蒙的景色。“渺湘灵不见,木落洞庭波”,湘君在等待湘夫人(湘灵)的到来,却只见到萧瑟的秋风吹落萎黄的树叶,广阔的洞庭湖掀起浩渺迷茫的波浪。“抚卷长哦,重摩挲”,抚摸着《万里江山图》的巨幅画卷,吟诵着屈原《湘夫人》里的名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真让人思绪联翩,感慨万千。故作者叠加一句“重摩挲”,通过凸现自己的慢动作,再一次突出地表达其复杂的情绪和澎湃的心潮。这一层,作者将长江在古代楚国中心地区的神奇之处,写得神采飞扬,充满了浪漫色彩,富有梦幻般的境界和不可名状的复杂感情。

词的下片,作者通过选取的四个点,即武昌、天门、金焦、大海,来写中下游的长江。“问南楼月,痴老子,兴不浅,夜如何?千载后,多少恨,付渔蓑。醉时歌。”这是写武昌。这一带,有江山雄奇的赤壁,名闻遐迩的黄鹤楼。但作者并不去刻画它们,却想起一位深爱此处风光的古代名臣庾亮,进而通过词人与庾亮的对白,表达出对此处风光的赏爱之情。史载:东晋时一个月色清朗的秋夜,诸佐吏共登南楼,一会儿,征西将军庾亮也来了,诸人要回避,他却说道:“诸君少住,老子(老人自称)于此处兴复不浅。”(见《晋书·庾亮传》)千百年来,这里曾经演绎过多少历史场面,成功、失败、兴盛、衰亡,都反复交替地出现过。但这一切,都如滚滚的江水,东流而去了,历来的新愁旧恨,都付与一蓑烟雨的渔人歌唱之中了。下面,作者笔势奔注,一下子就到了长江下游的天门山:“日暮天门远,愁欲滴,两青蛾。曾一舸,奇绝处,半经过。”天门山隔江相对,故又称东梁山、西梁山。它们屹立江边,苍翠诱人,犹如两位美丽的“青蛾”。当年李白乘舟渡过此处,曾留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名句。而今天,词人大概是因为上文“千载后,多少恨”的感染吧,在暮色苍茫中眺望天门山,心情变得很凝重。词人这儿对天门山一带长江的摹写,既符合本词上下文的感情脉络,又写出了以雄奇著称的长江秀丽的一面。从天门山经过金陵,随后就到了镇江。金陵是长江上的一大都会,虎踞龙盘的帝王州,真正的“奇绝处”,但作者却略而不述,只用“半经过”一笔带过,这种写意式的跳荡笔法,体现了高妙的艺术匠心。“万古金焦伟观,鲸鳌背,尽意婆娑”,过了金陵,就是有着“天下第一江山”之称的镇江,金、焦二山的壮伟景观扑面而来。探赏这两座名山之后,作者又要游赏于江上,他骑鲸驾鳌,尽情遨游,真是无比的快慰。这儿距离大江的入海口已经不远了,古人不是说,乘筏浮海即可上至星汉吗(见张华《博物志》)?词人于是逸兴遄飞:“更乘槎,欲就织女看飞梭。直到银河。”从海上直抵皎洁的星河,在那里观赏织女娴熟高超的技艺,别有一番情趣。这样,词人将《万里江山图》延续到了天上,让画卷更有摄人心魄的丰采,给人留下无穷的兴味。

这首词题画而不局限于画面,题咏长卷但不用工笔写法,充分运用写意的笔调,将作者对万里长江的雄伟奇观,一往情深地挥洒出来。特别是以长江丰厚的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为基础,采用浪漫的手法,将古与今、真与幻打成一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采用“六州歌头”词调,韵位紧密,音节短促,有如急管繁弦,也为全词描绘目不暇接的壮观图景定下了基调。

(王锡九)


蝶 恋 花张弘范

六州歌头|卢 挚|元 词|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