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 溪 沙(其一)
一片归心望也休,西陵千里水东流。杜鹃芳草楚天秋。
老去未消风月恨,闲来重结雨云愁。欲缄双泪寄亭州。
【赏析】
这当是词人辞归之初,偶感旧情所作。事见徐釚《词苑丛谈》:“叶天寥虞部《半不轩留事》云:‘仙仙十三四时,即羁迹秦淮,将有锦江玉垒之行。远望故乡,凄心掩泣,真所云“侯门一入深如海”也。余甚伤焉。今年十七,又作巫山神女,向楚王台下去矣。酒间闻之,怅然感怀,口占《浣溪沙》二词云云。’”可知这是词人因听说远离故乡的十七岁秦淮歌妓仙仙,不幸早逝,悲从心起而脱口吟成的小词,表达了对为生活所迫而远走天涯的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
开篇“一片归心望也休”,实采用了从对面着笔,替他人写忧的手法。当年,仙仙十三四时,有“锦江玉垒”(语出唐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锦江,源出四川灌县,经成都入岷江;玉垒,山名,在四川茂汶)之行,便远望故乡,凄心掩泣;如今,仍为生活所迫,又作巴楚之游,能不思念亲人?然而,姑娘啊,走时轻易归时难;既向楚王台下去,你“一片归心望也休”。这既是对想象中临江“望”乡的姑娘所言,也是为临江“望”乡的姑娘叹息。一语涵双意,一声两悲叹。为什么“望也休”呢?“西陵千里水东流”,千里川江鬼见愁。长江三峡,瞿塘、巫峡、西陵峡,一峡恰似一峡险。无奈,只能借这千里东流水,载走千里望乡愁。且看这位临江望乡的姑娘,再环望四周,唯见芳草萋萋,楚天清秋,更有杜鹃声声,劝人归去。但只是惹得离情更苦,归心更愁。词人通过这种设想之词,把他的真切同情,作了推己及人的深一层表达。
下篇从对面着笔,转而为直抒胸臆,化设想之词为坦诚之语。“老去”,当指叶氏辞官归里。叶氏自撰《叶天寥年谱》曰:“十一月(崇祯三年),奉旨允归终养。……十二月二十八日,始抵家庐。柴门鸟鹊喧,归客千里至矣。展拜慈颜,悲慰交集,不图今日生还故里,共相歔叹久之。妇子无恙,庭庑如故。”如此看来,叶氏是位恋家情深之人;但另一方面,词人似又不忘当日的“儿女柔情”,故“酒间闻之,怅然感怀”,口占小词,一吐己情。“老去未消风月恨,闲来重结雨云愁”,正是其坦然倾吐的怅然之怀。然而,难消当年风月恨,重结今日雨云愁,无可奈何之下,便“欲缄双泪寄亭州”,亭州,古行政区名。在今湖北麻城一带。对少女离乡的真切同情,化为飞越千里的思念之意,情感推向了高潮。此刻,词人情不能已,又占一阕,不妨录下:“金粉伤情别石头,六朝烟柳系离忧。破瓜人泣仲宣楼。 桃叶渡边春易去,梅花笛里梦难留。子规斜月一悠悠。”汉末动乱,王粲赴荆州依刘表,曾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有云“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抒写感时怀乡之情。“仲宣登楼”后便成为流落他乡怀念故土的传统意象,也常用于表示留滞荆楚,故土难归之意。词人以“破瓜人泣仲宣楼”一语,再次抒写了这位“伤情别石头”的二八少女,“一片归心望也休”的忧伤之情。
似应指出,词人“怅然感怀”,口占二词之时,朱明王朝已是日薄西山,行将倾覆。那么,在“金粉伤情别石头,六朝烟柳系离忧”的叹息中,是否包含了这位“奉旨允归终养”的明朝旧臣,对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明王朝的忧伤呢?借美人香草寄寓己怀,自屈子以来已成骚人惯技。叶氏的归宿,也耐寻味。叶氏一门并有文藻,其妻沈宜修及五子三女皆能词。沈宜修著《鹂吹集》,同诸女所作合刻为《午梦堂全集》。叶氏乞归隐居后,一门之中,相与唱和,以此自娱,遂不复出。然而,明亡入清后,叶氏便入山为僧,改号天寥道人。辑一时死节诸臣为书,未就而卒。了解叶氏的此种行迹,对体会这两首写于明亡前夕,叹息“一片归心望也休”的小词的词中情、言外意,或许会有所启迪。
(陈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