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

  下载全书

寓 怨

孤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

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心欸乃。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 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千载。

【赏析】

这首词题作“寓怨”,所寓之怨实是故国沦亡之怨,托为男女之情,乃《离骚》以来“香草美人”传统的延续,古诗词中多有之。词的上片,写一位女子思念所欢的哀怨。时值暮春三月,春色旖旎,词人笔下“如海”云云将春色渲染得极其浓郁。须注意的是,这里说“九重”天上“自有”无限春光按时送达,言外颇有对春之来去吾人不能施加影响的无奈。女主人公无心游赏,自觉白白辜负了大自然赋予的春光美景,所以劈头便道“孤负天工”,透露出胸中有千重恨万重愁。这愁从何起?原来她夜里做了一个好梦,梦见与所爱之人相会,可是欢好刹那间即化为乌有,醒来只剩下她孤身一人,倚灯枯坐。“佳期一梦”,当是化用秦观《鹊桥仙》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意境,点出“怨”之所生。“银釭”,灯盏,这句又是从晏幾道《鹧鸪天》词“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两句翻出,彼写疑如梦中,此写梦后疑梦之有无,语简意丰,意亦浑成。那光景凄凉孤独,相思人若痴若呆,一个“待”字下得极为传神。下面写难熬的夜晚总算过去了,悲愁依旧未散,为了排解,遂荡扁舟涉浦采兰,但这还是徒劳,棹歌不觉悦耳,梨花柳絮也不娱目,反觉“伤心”,更增“愁债”。“隔浦”句同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机杼略同,“梨花”句语出白居易《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柳絮”句语出晏殊《寓意》“柳絮池塘淡淡风”,用典圆融自然,出于一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之手,殊为难得。

下片“回首当年”,追忆往事,从绮楼画阁、瑶瑟夜筝、歌妓舞女三个方面渲染昔日繁华。其事仿佛明末南京都城胜概,尤其像秦淮河一带的靡丽市景,那里青楼林立,名妓迭出,是豪绅富商、风流才子寻欢作乐的地方。明末遗民余怀《板桥杂记》对此描述颇详,如谓“两岸河房,雕阑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梨园搬演,声彻九霄”,与本词所写“绮楼”云云正相吻合。待到明室一朝覆亡,南都沦陷,从此歌舞场化为荒草地,佳人零落星散。“一自市朝更改”以下即悲叹这一盛衰的剧变,音调短促,如急管繁弦。“金钗十二”,语出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珠履三千”,典出《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十二”、“三千”、“千载”巧妙的数字配合,一盛一衰,一热一凉,反差巨大。由此可见,词中女主角或即当时抚瑟鸣筝声中的“歌舞人”中之一,她一人的悲伤亦即群体的悲伤,“市朝”的更改亦即国家的变故,故词情愈见深厚。

明清之际文人常以金陵旧院为题材,抒写山河之变、黍离之悲。夏完淳的七言古诗《青楼篇》、《故宫行》二首及本词《烛影摇红》也取材于此,而词作通过一个青楼女子的幽怨愁思,以一个历史见证人的内心活动,来倾吐亡国之恨,具体委宛,深切动人,很具有典型意义。

(夏咸淳)


鱼游春水清 词

烛影摇红|夏完淳|明 词|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