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平 乐

  下载全书

梨花庭院,搀入杨花乱。春昼渐长春渐短,瘦却东风一片。

数残廿四番风,阶前怨碧愁红。最是多情蝴蝶,双飞犹绕花丛。

【赏析】

戈载善词,且精于音韵。他的词,褒之者赏其“音韵格律,毫忽必谨,能发明红友(万树)之所不逮”(清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贬之者则病其“以引商刻羽之工夫,乃为巨公谱荣华之录,摹德政之碑”(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其实,他的一些小令,并非一味“引商刻羽”,而是工于造境炼字,颇有情致。这首《清平乐》感伤春光的流逝,便是其中一篇佳制。

开篇“梨花庭院,搀入杨花乱”两句,展现庭院中的一派暮春景象。深深的庭院中,“梨花白雪香”(李白《宫中行乐词》),自是赏心悦目的美景。然而,飘飘杨花不速而至,当院乱舞,则给人平添几分恼恨。这意象,与宋晏殊笔下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寓意》)相比,情味迥异。同是梨花庭院,同有杨花(柳絮即杨花)飘飞,月“溶溶”,风“淡淡”,自显一种宁谧;而如今,一个“搀入”,一个“乱”,全然打破了小院的宁谧,令人烦躁不安。细味这“乱”,不仅暗示春风吹得杨花乱舞,更逗露了词人被纷纷杨花搅乱的心绪。

三、四两句“春昼渐长春渐短,瘦却东风一片”,感慨春光的渐逝,寄寓殷殷惜春之情。梨花开时正当春分时节。按农历二十四节气,“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春分过后,昼渐长而夜渐短。但词人又并非纯然叙述节气的变化,“春渐短”即蕴含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喟叹。所谓“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词人叹春日渐短,表露的正是在春去春来的周而复始中,年华老去功业学术皆未有成的感伤心情。一句之中用了两个“春”字亦形成鲜明对比,醒人耳目。而“瘦却东风一片”,造语更是生新精警。感知春的“渐短”,不是“梨花”,不是“杨花”,却是“东风”。它为伊而“瘦”,而且,“瘦却”的不是“一丝”,而是“一片”。东风犹如此,人何以堪!不言人,人的思绪自在其中。

如果说上片写景,景中寓情,那么,下片则抒情,情含于景。

过片“数残廿四番风,阶前怨碧愁红”两句,即借景抒发心中的“愁”、“怨”。“廿四番风”,即二十四番花信风,指应花期而来的风。农历自小寒至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以一种花的信风。梨花开时当春分,杨花乱时当清明,此时二十四番花信风只剩谷雨节气三种花信风,故曰“残”。“数残”两字,正见出词人惜春爱春之殷切。“怨碧愁红”,谓经风雨摧残的败花残叶。然“碧”何以“怨”?“红”又何以“愁”?移情入景,则“怨”、“愁”二字,又分明折射出了词人的心境。

结尾“最是多情蝴蝶,双飞犹绕花丛”两句,以双飞的蝴蝶抒写无限枨触。梁简文帝《咏蛱蝶》诗有云:“复此从风蝶,双双花上飞。寄语相知者,同心莫相违。”这绕花双飞的蝴蝶,便寄托了词人对“相知者”“同心莫相违”的希冀。眼前蝴蝶,犹然“多情”地留恋春光,双双绕花丛而飞,那相知的人儿呢?一番心事,几多期盼!词人的悠悠情思绵渺不尽。

这首词以情景交融见长,全篇用景语织成。满院的梨花,纷飞的杨花,渐长的春昼,渐去的春光,老却的东风,阶前的花草,双飞的彩蝶,将暮春的衰景,伤春的凄情,表现得凄清哀婉。词人炼字讲求精妙新异。“瘦却东风一片”一句,以“瘦”描状“东风”的消损,更是匪夷所思的佳句。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宋大诗人陆游的“叶凋山寺出,溪瘦石桥高”(《泛舟》),清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采桑子》),都以善用“瘦”字脍炙人口。“瘦却东风一片”句的烹炼之工、之新、之异,更有出蓝之妙。清钮琇《春草》云:“不信繁华事已空,伤心南浦复蒙蒙。何年陵寝斜阳外,几处亭台暮霭中。历乱影连流水碧,凄迷香衬落花红。多情陌上双蝴蝶,犹是飞飞失故丛。”此词用语造境与之相仿佛。同咏春事,然一叹“春草”,一伤“春花”;同写双蝶的“多情”,然一抒其“失故丛”的怅惘,一写其“绕花丛”的眷恋,笔致略似,旨趣自别。相比之下,戈词较钮诗显得辞婉而韵长。

(胡 同)


戈 载朱 绶

清 平 乐|戈 载|清 词|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