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 琶 仙
乙未十一月二十日,观伶人演《长生殿》弹词
冷落《霓裳》,更谁问、开宝当时遗谱?无奈客里销魂,愁深屡回顾。浑不信、蛇皮弦子,惯弹得、泪珠如雨。满地江湖,极寒宫阙,回首何处? 便从此、铁板铜琶,把棋局、沧桑为君诉?多少琼花璧月,总春风尘土。才几日、《淋铃曲》罢,怨天涯、肠断声苦。又是一抹斜阳,暗迷烟树。
【赏析】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冒广生二十三岁。这是一个充满剑与火、血与泪的年代,一月,北洋舰队覆没;三月,《马关条约》签订;四月,“公车上书”兴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志士仁人痛心疾首。据冒怀苏《冒鹤亭先生年谱》,广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次年二月北上会试,在京亲历了甲午战败至“公车上书”期间的时代风云。四月南归,流转苏沪杭间,直至年底。“十一月二十日”,时值隆冬,人在旅途,遂将无限忧国之情,尽寓一曲弹唱之中。《长生殿》弹词,未见谭正璧《弹词叙录》著录。洪昇《长生殿》传奇第三十八出,亦标目《弹词》。
洪昇《长生殿》“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传概》);鹤亭因“观伶人演《长生殿》弹词”感而有赋,其旨趣亦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正所谓“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的把天宝当年遗事弹。”(《长生殿·弹词》)
“冷落《霓裳》,更谁问、开宝当时遗谱?”起拍高远,直切题旨,又为下文观剧听曲张本。“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白居易《长恨歌》)“安史之乱”那惨痛的一幕,如今又有谁人去重问?开元天宝年间的“当时遗谱”,已被久久地“冷落”了。“无奈”二句,始写听曲。客愁深深,顾曲屡屡,可谓知音。下面便径写演唱效果和听众感受,一把蛇皮弦子,满座泪珠如雨,歌者与听者契合无间,共同沉浸于音乐的氛围之中。“浑不信”,正从反面揭示了乐曲出神入化、不可思议的巨大感染力。“满地江湖”,典出杜甫《秋兴八首》其七:“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极寒宫阙”,语本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不知天上宫阙,……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既关合唐玄宗偕贵妃出京避乱蜀中及马嵬坡下妃死帝还后孤寂悲凉的史实剧情,又暗寓词人报国无门之境遇与清廷腐败无能之现实,用事贴切,造境凄清。末句“回首何处”,绾结上文,开启下片,巧妙地勾通了历史与现实。
下片明写天宝旧事,暗喻晚清现实,格调悲楚激越,境界迷离凄凉。换头两句仿佛剧中李龟年之类艺人口吻,又似抒情主人公长歌当哭,痛说国耻,实能意兼主客,情贯古今。“铁板铜琶”,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典出宋俞文豹《吹剑续录》:“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棋局沧桑”,比喻清王朝风雨飘摇的政权和甲午战后变幻莫测的时局。“多少琼花璧月,总春风尘土”,感慨世事沧桑,人生无常,多少美好事物,终归于香销玉殒,花零水流。“才几日”三句由唐白居易《长恨歌》“夜雨闻铃肠断声”化出,亦能关合古今。《淋铃曲》,即《雨淋铃曲》,按《碧鸡漫志》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唐玄宗)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一曲方罢,肠断天涯,着“才几日”三字,愈加强化了悲剧重演的历史感。结拍从历史和剧情中回到眼前,照应上片开头。“一抹夕阳,暗迷烟树”,亦从宋辛弃疾“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淳熙己亥……》)化出,其比兴寄托,正与辛词同。一个“迷”字,实乃国难当头之日作者迷惘苦闷的精神写照。
全篇藉一曲弹唱,写忧国伤时之怀,史实,剧情,乐感,心境,融于一体;其景语则多用象征,表现日益深重的民族灾难,有沉郁之气,而无悲戚之态,故读来荡气回肠,真切动人。
(龚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