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浦

  下载全书

登滕王阁

高阁尚岿然,背江城、俯瞰东流朝暮。双桨溯波来,登临好、襟带风烟无数。断霞缥缈,孤飞犹是当年鹜。潭影悠悠浑不定,送尽几番歌舞。 最怜词客消沉,有残碑剥落,半欹古础。胜地走戈鋋,帆樯集、乍息一天鼙鼓。倚阑呼酒,黄昏还听涛声怒。归去篷窗明月上,照我醉眠南浦。

【赏析】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婴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639)受封为滕王,后迁任洪州都督。他于永徽四年(653)建楼台为别居,人称滕王阁。阁临南昌城西赣江之滨。王勃《滕王阁序》形容阁之壮观说:“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阁以此形胜之美而为游览胜地,更因《滕王阁序》而增其名声。宋荦曾任江西巡抚,这首《南浦》当作于在任期间。

作品一开头就高唱:“高阁尚岿然,背江城、俯瞰东流朝暮。”词人远远望见滕王阁“上出重霄”的雄姿,不由得叹服惊心,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历史的时空感。

南昌滕王阁图———清康熙刊本《西江志》

【赏析】

“尚岿然”,含意是:从唐初至清初历时已千余年,高阁迭遭废兴,至今尚岿然屹立,说明它不仅是一座宏丽的楼阁,也是人们心目中的丰碑,倍受人们爱戴。“背”字不仅写出了阁、城与江的地理形势,而且化实为虚,赋与高阁以人的情思。高阁好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背靠江城,俯瞰着东流逝水一般的历史,它是威武悲壮的无数历史事件的见证。词人把这种深沉的感慨写在开端,说明滕王阁在他心中的地位的崇高,同时,也突出了词的主题。

词人带着景仰的心情,“双桨溯波来”,登上高阁。他第一种感受是“襟带风烟无数”。“襟带”,是明用王勃原序的名句“襟三江而带五湖”。词人登楼远望,但见洪州四周江流缭绕,湖泊星布,与高阁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始叹王勃言之不虚。词人借用典故形容了高阁环境之美。“风烟”,是暗用了王勃初来洪州的故事。传说王勃赴交趾探父,船中途受阻,得水神以风相助,使他日行七百里到达洪州,正赶上都督阎伯玙为滕王阁重修竣工而设的宴会,得以施展才华。词人把自己的登临与当年王勃的乘风而至联系起来,说明他心头自有一种十分浪漫的感觉,也表现了他的信心与自负。“断霞缥缈,孤飞犹是当年鹜”,词人把目光由江湖转向明丽的天空,于是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天才描绘又出现在他的脑海。词人一方面觉得他与古人有同感;另一方面,从“犹是”可以看出,他是在抒发一种物是人非、千秋一瞬的沧桑感。词人再俯瞰阁下潭水,潭水是那么清洌,于是他若有所思地唱道:“潭影悠悠浑不定,送尽几番歌舞。”这里化用了《滕王阁诗》的语句。王勃在诗中写道:“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对照之后,可以知道词人用古人文句善于点化,使意象更加丰富,含意更加深沉。因为,词人由潭水的清引出了“潭影悠悠”,使其明鉴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歌舞”前加了“送尽”,既沟通了古今的变化,又抒发了历代兴亡的深沉感慨。

下片的前三句,词人写了“残碑剥落,半欹古础”的形象,表现一种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这是一般词客对朝代兴亡的伤感情怀。宋荦用“最怜”二字,表示了对这些词客的看法。“怜”有可怜与可爱二义,统一于吊古伤感的词人之身,十分恰当。他们是爱国的有才有情的文士,非常可爱;又是只会叹惜、悲戚,往往消沉避世,又让人觉得可怜。词人对他们既表同情,又作委婉的批判。作为一个得志的官员,宋荦吊古却不悲伤消沉,他在感情上更多是庆幸一个新朝代的到来,因此,他看着滚滚的江水,想象着那浪涛就像驰骋在战场的金戈铁马。“胜地走戈鋋(chán),帆樯集、乍息一天鼙鼓”,是说在这胜地的一场厮杀结束了,帆樯云集,带来了战后的宁静。词人的心境随着江潮而起伏变幻。这三句亦景亦情的描写,把读者带入豪迈的幻境,和词人一同去感受那种既豪放又欣慰的境界。“倚阑呼酒,黄昏还听涛声怒”,是词人情感的余波,写出了一位凭栏舒啸,举杯纵饮的豪士形象,也让读者看到他的人生乐趣,写出一般词客写不出的新境界。

词的结句也很有特色。词人经过一天的观览,好像亲身体验了千载风云,在浪涛声里寻思了人生的乐趣,幻想着功成身退、潇洒归去,过着与清风明月为伴的隐逸生活。这是中国古代才士的普遍心态,宋荦也未能跳出这个传统框架的影响。尽管如此,在词中由明月、篷窗、醉眠南浦所组成的意象,仍给我们以很深的美感,因为,词人那种不恋功名的澄澈的胸襟,仍能强烈地感染今人。

总的看来,这首词在登临写景上能抓住精要,善于点化,化实为虚,借景抒情,感怀言志。虽为朝代的兴亡而感慨,为时光的流逝而叹息,却能超脱于低回迷惘之外,以一种旷放的心态面对人世变幻与自然永恒之间的矛盾,在怀古的作品中不失为一阕佳作。

(周满江)


宋 荦钱芳标

南 浦|宋 荦|清 词|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