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华 清

  下载全书

退 谷

卧佛山坳,退翁亭角,春风已扫岩磴。指点斜阳,引我马蹄幽兴。见十里五里青松,映将花未花红杏。人静,但炊烟树杪,万峰齐暝。 载酒闲房深处。纵赤米黄齑,也须酩酊。记得题诗,粉壁依然苔径。更坐起、榻下沉沙,共招寻、水边鸣磬。清镜,照皇州一气,冷波千顷。

【赏析】

“退谷”有两处:一在湖北武昌西面,一在北京卧佛寺旁樱桃沟。这里当指后者。清初孙承泽(1592—1676)以吏部侍郎、左都御史退职,居住于此,自号退谷。他精心研究书画碑版及北京掌故。著作有《天府广记》、《研山斋集》、《庚子消夏记》、《春明梦余录》等。

词的开端先写出退谷的名胜,一是卧佛寺;一是退翁亭。卧佛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寺中有大型香木卧佛雕像,又有铜卧佛像,颇有盛名。退翁亭是为孙承泽的居住而建,孙是当时名人,为退谷增添了不寻常的文化内涵。词人把这两件事写在开头,表明了退谷的高雅不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词人此游当然意义不凡,他显然也是带着对孙承泽的敬意来到退谷,欣喜之情让他步履轻健地踏上山间石径。整齐清洁的石磴,让他心境清静,他似乎觉得是老天特命春风扫磴洗尘,欢迎他的到来。“指点斜阳”,并引导他寻幽探奇。在“春风”句中用了一个动词“扫”字,在下两句中用了“指点”和“引”字。这三个动词谓语,为大自然融入了浓郁的人情味,也传达出词人的勃勃兴致。前五句点出了游的开始和时间地点,以下便是具体地渲染谷中景致。首先映入词人眼帘的是“十里五里”狭长的山谷,布满苍翠的青松,无数含苞欲放的红杏掩映其间。用一个“映”字,把花与松的映衬作用突现出来了,经过严寒考验的青松,苍劲雄立;红杏像春天的美女,娇艳温柔。阳刚与阴柔的和谐之美,充分显示了春天的无限风光,词人沉浸其中,静静品味着深层韵味,渐渐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他把这种境界概括到“人静”两个字中。“静”,既是山谷环境的静,也是心境的入静,因而,不觉时间的流逝。夕阳西下了,山景转换出一幅新画面,树梢上轻飘着炊烟,暝色笼罩着群峰,山谷更加幽深寂静,也很自然地烘托出词人留连忘返的情怀。同时,既有“炊烟”,也就暗示词人将在谷中的友人居处留宿,为下片的友情描写作了铺垫。

退谷不仅风景美,人情的美也足以让人依恋。下片所写的是当晚至第二天,或二次来游的情景。“载酒”句是说主人用美酒招待,主客畅叙友情,十分投机。词人没有写杯觥交错的场面,而是重点写了友情的真挚与纯朴。“闲房”,避世独居之室也,主人是位幽居之士,他不嫌词人来自俗世,说明词人精神的高雅。到房之深处畅饮,说明主客的投机。“纵赤米黄齑,也须酩酊”,正是酒逢知己场面的具体描写。“赤米”,也称桃花米,是一种劣质的米,宋陆游《村居书事》诗:“白盐赤米已过足,早韭晚菘犹恐奢。”“黄齑”,咸腌菜,宋朱敦儒《朝中措》词:“自种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黄齑。”虽没有佳肴美食,也要一醉方休。相交何等投契,醉得豪爽而且高雅。“记得题诗”二句,是写酒醒后的回忆。在上句,词人故意埋伏一笔,留在醒后追述:饮酒兴酣,题诗于粉壁,畅咏情怀,文士的风流情态,主客情谊之深,已在不言中了。“更坐起、榻下沉沙”句是说当他们酒醒坐起时,发现春水已涨。“榻下沉沙”,典出杜甫《重游何氏五首》之二:“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原指山雨水涨之后,客人重来,见前日水边所设的酒樽与坐榻都没有移动,以此表明主人的好客。词人借用杜诗此意,说酒醒再起时,见春水上涨,坐榻并没移走,主客情谊也更深一步。于是相携而出,去观赏水景。“共招寻、水边鸣磬”,是说他们到山涧去听鸣磬般动听的水流声。潺潺水声更显退谷之清幽,碧水与青松红杏互相映带,也更旖旎动人。此时,美景、清境和友谊已让词人的心十分欣悦,大自然与人事的和谐已臻完美的境界,不由词人不发出一句“清镜”的惊语。自然界的水流汇集成潭,在诗人看来,那澄澈的水,像一面明镜,可以将整个京城(即“皇州”)摄入它的镜面,也像自己的心境,恬澹空明。应注意的是,在退谷并没有千顷的水面,词人不过是在想象中企望一处千顷水波,加一个“冷”字,表明心如此水一样清冷,愿和友人一同在退谷隐居游憩,这和他平生淡泊功名的性格是一致的。如此结尾,虚实相济,余味无穷。

朱彝尊《黑蝶斋词序》称沈岸登“可谓学姜氏(夔)而得其神明者矣”。推尊姜夔,是浙西词派的主张。这首词写得清雅别致,炼字炼句生动妥帖,富于情韵变化,体现了浙西词派的特色。

(周满江)


卜 算 子汪懋麟

月 华 清|沈岸登|清 词|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