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夺冠军,增强自信心
婷儿在三年级的明显进步,可以说是爸爸直接参与婷儿素质教育的第一个成果。
经过一年相濡以沫的共同生活,婷儿与爸爸已经建立起亲密融洽的父女关系。婷儿的性格特点爸爸已了如指掌,早期教育给婷儿带来的智力优势和发展潜力更使他印像深刻。但爸爸认为,“聪明的人多得很,成功的人却不多”,要想让婷儿的发展潜力变为现实,必须有一套长远的培养计划。
以婷儿的现有条件,只要肯干,就能领先于一般人,如果她能像中国女排一样顽强拼搏,也有可能取得令常人难以想像的成功。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让婷儿树立“只要肯干,就能拨尖”的自信心。爸爸准备选择婷儿现在相对较弱的体育锻炼作为突破口,让婷儿实实在在地体验一下“努力--成功”的滋味儿。
我觉得婷儿爸爸说得很有道理,同时,体育锻炼也确实是我疏忽了的培养方面。因为我在少女时代迷恋跳芭蕾,对体育一直是外行,除了为婷儿作婴儿体操之外,我几乎没教婷儿做过任何体育项目。上学后,婷儿在自编自跳的“唱游课”上总是得第一,在体育课上却显得有点儿笨手笨脚。三年级下学期的体育课开始教大家跳绳和仰卧起坐,婷儿几乎跳一下就“死”一次,在那些早就会跳绳的同学面前,婷儿难免感到自卑。加上婷儿一连5个学期都没有考到双百分,对自己是否能成为年级的尖子,也越来越没有信心。
幸好婷儿爸爸及时提出了对策。他在青少年时代下雪天也要冲冷水澡,以此磨练意志,增强身体抵抗力。他还在各种体能锻炼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体育对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种种好处。现在,他也要让婷儿通过体育锻炼获得拨尖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恰好,一个月后的学校运动会有一个跳绳比赛的项目,爸爸便决定从练跳绳开始。
爸爸把练习跳绳的目的告诉婷儿后,婷儿并不是很有信心。爸爸自信地说:“只要你听我的安排,包你半个月就能超过那些跳得比你好的同学。”爸爸要求婷儿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回来之后,先饿著肚子练习15分钟跳绳,然后再吃饭。头一个星期,爸爸每天两次既像教练又像玩伴一样陪著婷儿练跳绳,悉心指点婷儿掌握要领改进动作。婷儿有爸爸陪著像玩一样搞训练,兴致自然很高。练了几天,婷儿可以连跳十几个了,爸爸就让她自己每天坚持练习,不断加快速度。一个月之后,婷儿的速度和耐力都大大增加,每分钟能跳到200多下,在学校运动会上,甚至连高年级的同学都成了她的手下败将。婷儿成了当之无愧的跳绳冠军。
这次跳绳训练的成功,对婷儿的心理成长很有意义。从此以后,婷儿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会积极主动地努力干。
就这样,婷儿的自信心由天真幼稚的状态,顺利地过渡到刻苦努力的基础之上。对于随后进行的各种专项训练,婷儿的态度都非常积极,对训练的结果也充满自信。这种心态,正是爸爸实施长远培养计划所需要的心理基础。美国的情商专家指出:认识到努力能弥补能力的不足,对8至12岁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充分肯定孩子所做出的努力,比表扬他取得的成绩要重要得多。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每个孩子能达到的终点也有很大差距,但只要孩子能满怀自信地往前跑,就能得到属于他的那一份成功和满足。
为了不让婷儿因为一时的成败而丧失宝贵的自信心,我和婷儿的爸爸总是特别强调婷儿为实现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并明确告诉婷儿,我们并不在意那些“胜败寻常事”的努力结果。
比如说考试,爸爸就为婷儿制定了一项特色独具的“政策”:考试可以得零分,只总结不受罚,但平时必须认真肯干,哪怕一个标点符号也不应马虎。
这项要求巧妙地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只要平时认真肯干,考试哪儿有得不到好成绩的!又因为允许考试得零分,没有后顾之忧,孩子每次都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拼搏,而不必惧怕失败挨罚的后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实力,既赢得起,也输得起。不至于像那位考进名牌大学的某地区“状元”一样,仅仅因为不能在最高学府继续拨尖,就走上逃课、退学、最终跳楼自杀的毁灭之路。
此后,每当婷儿的有些同学因为学习成绩不好,面临回家挨罚挨骂的时候,婷儿总是成为不少同学羡慕的对像。婷儿也从来没有滥用过“允许得零分”的政策,反而表现得越来越争气了。
这项措施的用意,不光在于针对考试。它所强化的,是那种不怕挫折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