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麟著作集成總序
傅璇琮
王應麟博學多才,著作宏富,其學術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清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一八於困學紀聞提要,稱「應麟博洽多聞,在宋代罕其倫比」,實際則不僅僅是宋代,在我國學術發展史上,王應麟堪稱第一流學者。如梁啓超於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即稱「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爲清代考證學先導」。
宋史卷四三八王應麟本傳,詳細著録其著作之書名、卷數,共二十三種,六百九十五卷;後清人張大昌爲其所作之年譜,又補録八種,四十九卷,則共爲三十一種,七百四十四卷。個人著作如此豐多,在中國古代文獻學史上,當亦爲首列。不過元明時期,其著作甚多佚失。清乾隆間修四庫全書,則較爲完整輯集其所存之著,今據該書所輯,列爲:周易鄭康成注一卷,詩考一卷,詩地理考六卷,通鑑地理通釋十四卷,漢制考四卷,漢藝文志考證十卷,通鑑答問五卷,六經天文編二卷,困學紀聞二十卷,玉海二百卷,詞學指南四卷,小學紺珠十卷,姓氏急就篇二卷,四明文獻集五卷,共十四種,二百八十四卷。這十四種,涵括經史子集四部,又涉及天文地理、典章制度、文獻目録等,王應麟視野開闊,博學多識,確可稱爲通儒。
應當説,博大精深,構成了王應麟學術體系的鮮明特色。其最著名的兩書,玉海二百卷,大型類書,囊括天文、律曆等二十一門,元人李桓稱其「網羅天下之見聞,包括古今之故實」(元刻玉海序);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更讚譽「其貫串奥博,唐宋諸大類書未有能過之者」。困學紀聞,於經史子集各類皆有所考訂、評論,對後世極有影響,如前所引梁啓超所云「爲清代考證學先導」。而當代學者對王氏其餘著作也已有研究,極有學術意義的評價。如周易鄭康成注、詩考,是現在存世最早的輯佚著作,清人奉爲輯佚學的鼻祖。王應麟搜尋諸書,輯録鄭玄之周易注,爲易學研究提供重要綫索。四庫全書即列於經部易類之首位,也是整個四庫全書的第一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能於散佚之餘,蒐羅放失,以存漢易之一綫」。詩考輯録韓、魯、齊三家詩之異字異義,及「三百篇」外逸詩,體例完善,是第一部「三家詩」的輯本,是我國第一部較爲完整的輯佚本文獻。也可以説輯佚工作正式起始於王應麟。
其他如漢藝文志考證,可以説是第一次對漢書藝文志這首部古代目録學著作進行系統的梳理,體現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傳統目録學的意旨,也可以説是開全面疏證史志目録之先河。又如六經天文編可以説是仰觀天象,詩地理考奠定了詩經地理學的基礎,通鑑地理通釋是流傳至今的第一部系統論述歷代疆域政區沿革的著作。王應麟又是一位兒童教育讀物的編纂專家,他自宋入元,晚年歸居故里鄞縣不仕,即着力於編著啓蒙讀物,如小學紺珠、姓氏急就篇,及已亡佚的小學諷詠、蒙訓。又歷代相傳其所著之三字經,可以説是我國傳統啓蒙讀物的代表作,具有世界影響,一九九〇年聯合國曾決定將此書列爲典範性道德讀物,推薦給世界兒童。
王應麟學術著作,多着力於注疏、考辨、輯佚,善於融文獻學、考據學、目録學於一爐,但他仍大力提倡經世致用。他能將考釋與義理相互融合,如詩地理考不僅做材料爬梳工作,而且關乎政教風俗,在此書序中特爲提出:「因詩以求其地之所在,稽風俗之薄厚,見政化之盛衰。」通鑑答問卷四置鹽鐵官乃提出重民觀念:「富在民,則國亦蒙其利。」這是有關資治通鑑的歷史評論之代表作。清代學術也有經世致用的特點,應當説與王應麟有共同的學術追求。
王應麟爲南宋慶元府鄞縣人,其居籍即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区。他應當是浙東學派的先驅。鄞州区政府爲推進文化强區建設,頗着力於弘揚浙東優秀傳統文化,大力開掘名賢文化,並力求將悠久綿長、底藴深厚的鄞州歷史文化與新時代的鄞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前景融會貫通。二〇〇七、二〇〇八年之際,鄞州區與北京光明日報編輯部合作,組建三字經重修工程,後修訂本三字經即於二〇〇八年上半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會影響頗大。又因我原籍也是鄞縣,二〇〇八年春,中共鄞州區委宣傳部、區文聯即與我聯繫,和清華大學商議,由清華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與鄞州區合作,在鄞州建立「王應麟學術研究基地」,以進一步開展王應麟學術研究,更有利於挖掘、繼承優秀地域文化。二〇〇八年五月,特聘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教授爲學術顧問,與中文系主任劉石教授共至鄞州區參與基地的揭牌儀式,並參加首届王應麟學術研討會。這確也爲我們現當代高等教育與地域文化建設之合作、溝通,提供值得研究之顯例。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我國海峽兩岸學者逐漸開展王應麟生平、思想及學術著作研究,學者研究範圍不斷擴大,研究成果不斷增加。但對王應麟著作的整理,却甚不足。近年來曾出版困學紀聞、通鑑地理通釋兩種,但僅是一般性的點校工作。「王應麟學術研究基地」即與學術界商議,一致認爲:王應麟傳存於世的著作極多,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治學方法,現在通過對其學術著作進行系統、深入的整理,當可以更加瞭解其考據、輯佚,及史學經世致用等方面的成就,这當能更有利於切實保護和弘揚王應麟學術文化。於是就從二〇〇八年起,與中華書局合作,建立王應麟著作集成項目,組約有關專家學者,對現存王應麟著作,作全面、系統的點校整理。參與點校整理的學者,確有明確共識,即系統整理王應麟著作,當更有利於探討其豐富的學術内涵。
此次參與點校整理的專家學者,於王應麟有關著作,確有研究,其點校體例,也甚符合古籍整理規範。對有關著作,先探索版本源流,底本選擇不一定求最早刻本。如通鑑地理通釋整理者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傅林祥教授,就認爲此書有幾種元刻本,但多有缺字、誤字,於是即選取津逮秘書本爲底本,此爲明崇禎間毛晉校刊本,校勘較精,故作爲底本,而以元本作爲通校本,同時參用通釋所引各書原文進行他校,以訂正原著文字訛誤。又如周易鄭康成注,整理者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鄭振峰教授,以清光緒九年浙江書局刻玉海附刊本作爲底本,通校元刻本,同時又據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孔穎達左傳正義等進行必要的訂補。其他如詩考等也有類似情況。另如四明文獻集,此次整理時,采用當代成果如全宋詩、全宋文加以補輯,且整理者又加搜輯,有補全宋文所未收者。我們希望這次對王應麟現存著作,進行全面、確切的整理,爲古籍整理研究提供高質量要求的樣本。
此次除整理著作外,還計劃組約關於王應麟的當代研究專著,已有者如王應麟學術評傳、王應麟年譜等,當可於近年内成稿,另擬籌劃對王應麟各書的專題研究。我們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現有材料進行多層次而又深入的分析和概括,就更能豐富和擴展現在已有的研究領域和成果。
二〇一〇年二月
第二册
困學紀聞注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