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尚書字數
【元圻案】鄭畊老曰:「尚書今古文合二萬五千八百字。」〇晁氏讀書附志曰:「石經尚書十三卷,經注并序八萬一千九百四十四字。」
1 外史掌三皇五帝書 黄帝顓頊之道在丹書 武王受丹書
2 黄帝誨顓頊語
3 尚書大傳引書殘語逸篇 隋志逸篇似孔壁書殘缺者 鄭樵謂書逸篇孔子時已無 劉敞謂九共當作九丘
4 賈誼書引古帝王聖賢語
5 墨子使衞載書甚多 周公朝讀書夕見士
6 尚書字爲隸古非全是古字 今傳古文尚書非孔舊本 古文尚書發現校理及流傳
7 吴棫書裨傳考異 後代典籍引書文字歧異 尚書授受
8 書始二典
9 大傳説堯典謂之唐傳
10 敘事當以書爲法
11 星辰義兩解 五禮義兩解
12 南爲讀作南訛辨
13 柳穀作昧谷之緣由
14 嵎夷禺銕郁夷異字同名
15 四岳佐禹賜姓姜氏 申吕齊許皆四岳之後
16 五典五教之義 左氏論五典不及孟子 古文尚書出孔子壁中
17 舜誅共兜之徒 韓非謂堯誅共鯀非也
18 流宥五刑之義 墨劓剕宫大辟爲賊刑 范鎮正書
19 書序下土方之句讀
20 舜典舜生三十諸解
21 念哉爲禹告舜之辭
22 帝王用人之法曰吉 吉人吉士善人長者之義
23 袁燮解儆戒無虞 滿損謙益捷於影響
24 九德爲知人之法 三俊爲用人之法
25 禹告舜曰安汝止 尹告太甲曰欽厥止
26 虞書作服十二章 諸籍所載服制
27 林艾軒釋璪火黺黼黻 黺黼黻當各爲一物
28 鳥獸蹌蹌爲筍虡 鳳凰來儀爲簫聲之和 以己意言經自劉敞始
29 箾爲舜樂名 箾韶與簫韶義實異
30 丹朱與奡人名辨
31 古文民明畏今文畏作威 玄宗詔衞包改古文從今文 古文書畏威二字通用
32 皋陶德繼堯舜禹三聖
33 明刑治之而有餘 征伐制之而不足
34 皋陶瘖而爲大理 皋陶之面如削瓜 夔一足本義
35 據史記伯翳非伯益 伯益即伯翳非二人辨
36 姜爲伯夷之後 四岳爲伯夷之族 伯夷言明幽二字之義
37 舜令重黎舉夔爲樂正
38 班固以諛詞寫史 倪思駁昆命元龜之制
39 五行排次與五德之義
40 柔立柔惠柔嘉説
41 賈誼書引逸書
42 禹貢釋文引周公職録
43 九德九功之歌
44 仁閔覆下則稱旻天
45 滎波既豬考
46 二百里任國解 男任南三字轉相爲訓
47 揚州沿江海達淮泗釋
48 百川東注弱水獨西 弱與柔異
49 曾旼謂東陵即巴陵 朱子謂曾旼書説精博
50 朔南暨聲教之斷句
51 禹攻有扈事諸籍異同 伐扈戰甘者可補夏書
52 予則孥戮汝諸傳解
53 湯以甘誓勒銘
54 五子之歌述禹訓
55 關石龢均義 古文尚書始末
56 五王皆元德而有姦子 五觀其人辯
57 湯始居亳作帝誥 帝誥帝俈帝嚳帝告異稱
58 湯征篇逸文 白居易補湯征文
59 推仲康時日食互異
60 君子去留繫國之存亡 夏商書終篇見意
61 孔安國能明聖人未盡意
62 塞河者非桓公所爲
63 孔注不及鄭玄書注處
64 吕覽引夏商周逸書 洪邁謂高誘注文不典
65 商書言仁性誠學四始 商頌言温恭朝夕
66 萊朱一曰仲虺 仲虺居薛爲湯左相
67 湯始改正朔 鄭玄謂自古改正朔
68 誕資有牧方明義
69 祖乙居耿後奢侈踰禮 盤庚爲陽甲臣 盤庚三篇何時作
70 殷遷邦諸説 殷五遷之地及傳世
71 殷遷關乎消息盈虚之運
72 大傳引盤庚逸文
73 論語墨子國語引尚書文
74 勿以惡小而爲之
75 桑榖之祥事諸説不一
76 傅説版築事
77 高宗報上甲微 商以日名子自微始
78 立志遜志之義
79 文王内秉王心説辨
80 黎乃險要地不可忽
81 泰誓謂大會以誓衆 大誓與大誥同
82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83 予有亂十人諸解
84 武未盡善之義
85 商容論畢公周公武王 商容其人
86 匡謬正俗釋嘼二字
87 毋侮矜寡而畏高明
88 圛字釋
89 詩與莊子所見洪範之學
90 洪範始於思大學始於致知
91 韓非述洪範之言而失之
92 天命有德天討有罪
93 箕子名胥餘
94 巢伯來朝義解
95 金縢之書異説
96 朱子釋我之弗辟
97 九年大統未集諸解
98 崇德報功證史
99 丕子讀爲負子
100 餽禾亦作歸禾
101 三監諸説不同 三亳有二説
102 十夫十人失其名 周公得十夫而喜 十夫非爲十亂
103 康叔宇于殷殷即衞 殷地在周之東故曰東征
104 法言謂酒誥篇俄空 劉向校經時酒誥有脱簡
105 荆公以圻父薄違爲句 荆公釋復子明辟 荆公六藝學妙處端不朽
106 周公戒康叔皆止殺詞 三誥梓材皆主戒殺
107 周重封建宗族 古世臣必有家學
108 迷民讎民頑民皆忠商
109 月采篇疑采字作令
110 周公營成周三説
111 周公爲師召公爲保
112 散宜生當以散宜爲氏
113 尚書胥伯大傳引作胥賦 古今文有異
114 無逸大傳作毋逸
115 無逸吕刑言享國各異
116 祖甲爲太甲或帝甲辨
117 無逸孝經皆多言不敢 堯兢兢日行其道 舜業業日致其孝 項氏家説言八聖四賢垂範
118 天與我一我與天一
119 民之疾苦常在目 天之監臨常在目
120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證史 人君急於知人緩於知事
121 觀蔡仲之命知周所以興 觀中山王之對知漢興亡 公私之殊決定國家興亡
122 君陳爲周公之子伯禽弟 周公之子八人
123 鄭玄目驗周郊距離
124 成王告君陳失言 君陳語引於坊記
125 有容德乃大證史
126 庶言同則繹
127 黜陟明而封建定 天子不得變其君
128 喪服禮蘇軾朱熹説不同
129 命作策畢公句讀
130 畢命以風俗爲本證史
131 周興而商民難化 周衰而衞風先變
132 雖收放心而閑之維艱 孟子格君心之説
133 樹之風聲證史
134 德義大訓證史
135 皇帝二字始見吕刑
136 天吏天牧之義
137 自作元命見于吕刑
138 張九成書説峻厲激發 胡文定論夫椒之戰 朱子詩集傳説揚之水
139 伯禽征徐戎作誓 魯征淮夷作費誓 伯禽伐之於肸作肸誓
140 魯共公舉觴擇言 漢高圍魯諸儒弦歌不絶
141 云字乃員字之省文
142 書標七觀之義
143 春秋時諸人言經書
144 王粲難鄭玄尚書事
145 官師謂一官之長
146 文章根本在六經
147 伊尹始終備於書序 伊尹周公召公年壽
148 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 商刑三百周刑三千
149 武王伐紂前師鼓譟
150 五者來備之五者諸解
151 好風好雨之説 洪範五行氣應
152 五福言富不言貴
153 趙岐注孟子多言逸書 孔子求書得帝魁書
154 孟子詳述葛伯仇餉事
155 帝乙名同不害以明功
156 林吕兩家書説終始
157 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
158 辯言亂政 無以利口巧言 周與漢之家法
159 恭敬忠恕字義
160 無求備于一夫
161 彊恕而行謂忍 一視同仁謂容
162 傳心之學唯一則字
163 民生在勤則不匱 君子能勞則有繼
164 先伯夷而後禹稷
165 司刑輕刑增而重刑減
166 敬中二字爲心法之要 吕刑言敬七言中十
167 嗣德之難 宋武帝唐太宗作法於儉
168 託之聖賢以文姦慝
169 蘇綽大誥近於莽 童牛角馬不今不古
170 秦穆公悔過自誓 悔過自誓幾於王道
171 孟侯之義 康叔受封號曰孟侯
172 周書七十一篇 周書非始出汲冢 汲冢竹書名目
173 禹貢傳載各地貢物 周書載伊尹爲四方獻令 王會載八方贄物 珍異之貢恐非三代之制
174 王會説堂下諸公位次 尊賢不過二代説非
175 周書言諸亡國名
176 周書言冬陽夏陰 冬暘夏冰赴者争先
177 周公旦太師望制謚説
178 夏商二箴餘句頗存
179 周書九紀之義 周公言九星
180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老子言出於周書
181 三墳書無傳 宓犧唯易存 許行爲神農之言 晁錯述神農之教 列子稱黄帝之書
182 遜一而善惡異 君體剛用柔臣體柔用剛
183 周人乘黎而祖伊恐
184 學古入官 伯夷以禮折民 漢儒以春秋決獄
185 舜之克艱本於心
186 立政戒勿以憸人
187 箕子不忘商故謂商書 陶潛但書甲子亦箕子志
188 武獲仁人所以克商 養民以致賢人一言興漢
189 堯之曆象爲蓋天法 舜之璣衡爲渾天法
190 三代稱相者六人
191 蓋前人之愆惟忠孝
192 五刑外重典
193 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亂
194 殺之三與宥之三 王三又之又同宥
195 事君如事天
196 玩物喪志爲物所役 美服珍玩近於禍機
197 好問則裕諸證
198 堲讒説與遠佞人
199 唐虞二典事與微意並傳 南豐文法
200 虞夏之歌爲詩之權輿 洪範伊訓有詩之體韻 林氏尚書全解言聲歌
201 擊石拊石二句或謂脱重
202 上帝降衷于下民 惟人萬物之靈
203 平王封國忘讎非知禮本
204 洪舒于民之義
205 昧谷當爲柳谷
206 周之盛周召畢公爲伯
207 獨夫與聖人言命
208 人有畏心然後敬心生
209 詹體仁言觀書之要 盡心則無愧平心則無偏
210 治梁及岐諸説
180 教兒嬰孩教婦初來 古今家訓以顔氏爲祖 口易之辯1 外史掌三皇五帝書 黄帝顓頊之道在丹書 武王受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