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才”制造业
◆咱中国不仅有机器制造业,还有“人才”制造业。中国教育的实质,就是用工业时代制造机器的方法去制造“人才”。你进来时是人,出去则成了机器人。然后这些个“人形机器”们还要摇身一变,成为祖国的栋梁。
◆中国老师对上课的理解从来就是“我把我的想法”输入你的脑袋。中国上课实际就是你当水桶,老师拿着水管往你脑袋里灌水的过程,说得露骨点儿,上课就是老师在做一个“大脑置换术”,把自己的大脑嫁接到各位同学的头盖骨里。
◆回头想想,你那“了不起”的学习意味着什么呢?就意味着那两件事,一是背书,二是做题。这又有什么价值呢?没什么价值。作为文科生的我把十几年贡献给了背书事业,但如今写书了才明白,背书的全部价值只相当于在word上按个保存键⋯⋯
◆要说为啥中国学生如此痴迷于考试,原因很简单,“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从小到大,就卷子上那两位数(有时是三位或一位)成了所有人活着的意义。
◆“祸害”青年的不是某个老师。教育、老师、学生三者之关系就像黑帮电影里那俗套剧情:A拿枪指着B,说B你要是不爆C的头,爷就爆你的头。你要是B你咋办?
◆艾伦·金斯堡在他那首长诗《嚎叫》的开头中嚎叫道:“我看见一代精英毁于疯狂!”而现在,我们都在见证一代精英、一代人,毁于中国教育。
You’re not a man, you’re a machine.
——BernardShaw
你不是人,你是机器。
——萧伯纳
这张图是小生非常非常喜欢的一个叫“发电站”(Kraftwerk)的德国电子乐队的一张非常非常有名也非常非常屌的名为《人形机器》(TheManMachine)专辑的封面。这封面也非常非常好玩儿:“发电站”四个队员齐刷刷地站成一排,且有如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保持相同的僵硬体态,脸上凝固着相同的呆板表情,眼中弥漫着相同的虚伪目光,看上去就像是被什么东西掏空了脑袋似的。
“发电站”是流行音乐史上一支非常非常重要的乐队,他们一手开创了电子乐纪元,推动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凭借其流畅的旋律、牢不可破的曲目架构以及天马行空的怪异思绪被后世仰望。前一阵儿新浪对他们进行了专访,这帮老家伙还自诩非常前卫呢,说“世界音乐正朝发电站的方向发展”。
我看的确前卫,不仅引领几十年后的潮流,他们这造型更是酷似现在的中国学生。给他们四个穿上校服背上书包戴上红领巾,再敬个队礼⋯⋯感觉就像是中学的学生星期一排队升旗呢,那神态仿佛下一秒就要唱出国歌来。
或者,与其说形似,不如说是神似。为了映衬专辑名字,他们四个才整出这么一雷人的造型,然而那僵硬的体态,就像是中国学生的思维,那呆板的面容,则有如中国学生的大脑,那齐刷刷地站成一排和目光中的空洞虚伪简直就是他们考试时回答的“自己的观点”⋯⋯
又或者,与其说他们这僵硬呆板像学生,倒不如说是像中国的教育。王朔有回形容一人长得呆头呆脑时说“这人长得跟教育似的”,我看这话用到此处再合适不过了。这张封面简直就是一幅描绘中国教育的象征主义画作。
而本专辑的姓名,“人形机器”,则点出了中国教育之精髓。
咱可以先说说正常的教育。既然教育是要培养人,那么若想知晓它应是什么样儿,就必须先弄明白人是什么样儿。但这个问题就非常非常难回答,一脑袋一鼻子一嘴巴俩眼儿?(不对,中国学生是四眼儿,没脑袋。)还有呢?那就没法说了,毕竟谁和谁都有差别,于是你只好说“一人一个样儿”。没错,就是“一人一个样儿”。因而教育便应当把人塑造得独一无二,它应该跟过去手工制造那样儿培养人,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后面咱会看到西方的教育就是如此,从小学开始,学校会开设上百门课,每门还分不同难度,学生可以按自己兴趣和能力去选择、尝试,最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门当专业。教育不是一条路,而是许多条,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条。教育应该像那话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最不堪忍受的不平等就是硬要把所有人平等对待。
——亚里士多德
中国的教育则非得拧巴着来。你说人都是“一人一个样儿”?那我偏不,我就要给你们都整成“一样”。若说有什么能像“二”高度概括凤姐形象那样概括中国教育的形象的话,那便是“一”:它让所有学生用一本教材,一张课表,拿一张卷子,一个答案考你们,最后让你们都走一条路,把你们排成一队比高低。它就是小沈阳说的,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样看来中国教育是三俗,必除)。
这哪儿是培养人的方式,分明是生产工业品的方式。只有工业厂房才会这样按统一工序制造产品呢。
中学的政治题老问“我国制造业发达,创新产业却十分落后,请你谈谈如何发展创新产业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看此言不假,中国制造业忒发达,发达到开始制造人才了。你看中国教育,不就一如假包换的工业生产线吗?
咱中国不仅有机器制造业,还有“人才”制造业。中国教育的实质,就是用工业时代制造机器的方法去制造“人才”:把学生作为原材料,对其进行流水线生产,去个性化制造,并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其质量,最后把批量产出的“人才”输送进社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天天背书做题,干的是机器的勾当,于是也因此退化,你进来时是人,出去则成了机器人。然后这些个“人形机器”们还要摇身一变,成为祖国的栋梁。(所以说“人才”得加“引号”,不加就没有意义。28)
总之在中国教育下你不是人,你是机器。
在此,小生真心建议咱教育部可以与生产部门合并,传授一下自个儿生产人才或者说大变活人的经验(刘谦也可以来看看),则我国制造业必将飞黄腾达,不需创新产业经济也能跨越式发展!(看小生的经济眼光多独特,不仅可操作性强还不落窠臼,绝对不逊于俺们学院其他好好学习的孩子。)
当然,他其实长得也不算太难看,只要你闭上眼睛不去看他。
——王尔德
在领导们和刘谦莅临之前,咱先来考察一下这“人才制造业”生产线的各个部分都是怎么运转的,至于创新产业为啥落后,待会儿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