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什么学生的权利,人的权利而已
接下来,咱要瞧瞧外国的老师家长是怎么对待学生的。
接下来,希望您先记住一句话,一句俗得跟UGG似的话。
众人生来平等。
——马丁·路德·金
咱中国这些苦命学生们,整日都要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下苟且偷生,而这压力有一半要拜敬爱的老师们所赐。中国的老师,常年摆出一副债主范儿,没完没了地催命似的叨咕考试分数让人努力学习,就跟我们上辈子欠他钱似的。
于是有老师就把此风俗带到外国,没想却遭当头棒喝:
笔者在耶鲁当助教已有几年,有一次判学生的期中考试,近一半的学生都拿了90分以上。可有一位实在不像话,我怎么高抬贵手,也只能给他62分。在他卷子后面的批语中,我这样写道:“你似乎并不理解你所讨论的问题,你需要稍微用功一些。”不想教授看后立即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我的评语无法让人接受⋯⋯“这种批语是在侮辱学生。你可以说他哪里错了,你的打分也无可非议。但你不能说人家不懂、不用功。”77
搁中国这是一句再温柔不过的话了,能用如此“礼貌用语”批评学生的老师打着灯笼都找不着几个。
后来我才琢磨明白,中国的师生关系实质上就是老板员工关系——一个催命一个拼命。老师自觉比学生高一头,于是可以随意发号施令,看谁学习不努力便叫过来,俩眼一瞪脸一拉,抄出卷子就喊道:“你自己看看这卷子,答的什么东西?看××的卷子,写得多好,人家90分你才60,这就是差距!我看你啊,现在的状态就一个字,浮!”此时那同学一股阴气从直肠往上浮,今晚必做噩梦。
而外国的景象和中国相比,差别甚大。
在日本的小学里,充分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考试成绩不被公开,也没有排序,因而也就没有了学生之间的高下优劣之分。78
在美国学校里,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成绩、考试情况都属于隐私。老师按分数排名次,张贴考试成绩,甚至按学生成绩将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依次排座位等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犯法的。
(外国老师)不鼓励竞争,老师很少将学生横向作比较,而是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次考试比上次好,老师就应表扬学生,而不会将这个学生与另外一个或其他学生相比,“看,某某学习多棒,你要向他学习!”因为每个孩子都很特殊、特别,没有可比性。79
和国内不同的是考试成绩是学生的隐私,不公开,不排队。老师在发放试卷时把必须有成绩的一面反放到学生桌上。80
首先,他们从来不会用“看看×××,再看看你”或者“有些同学⋯⋯有些同学⋯⋯”这样的句式,更不会明目张胆地把分数排名跟大字报似的贴出来。但凡有老师敢这样你可以立马给拎派出所去(中国有这条法律多好,想想都觉得爽)。
美国不像中国,是没有老师会主动来督促、告诫你的,没有老师来督促你努力学习,一定得拿A,他们的观念是读不读大学、读什么大学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更不会鼓励竞争,一定要选难度大的课程等。除非家长或学生主动咨询,告诉老师自己的“宏伟志向”,老师在帮助选课时才会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建议。81
其次,更不会有人跟长舌妇似的整天催你学习,不会有人动不动拿分数吓唬你,不会有人跟变色龙似的给你的脸色随考试分数波动变化⋯⋯
啊,敬爱的中国老师们!咱先不说别的,您要能像外国老师这样有点人道主义精神,别把学生逼得白天痛不欲生晚上做噩梦,我们就烧高香了⋯⋯
老师又该说了,你懂个屁,不逼你我吃什么啊!
这倒是,外国老师不拿分数评判,学校也不拿它评判老师。
初中校长说,他们评价老师的办法就是校长听课。“那学生的分数不作为考核老师的依据?”我问,他说:因为一个班里学生智力不一样,并且有的学生愿学,有的学生不愿学,学生的成绩只有学生自己负责,不能让老师去负责。
当我问(美国一位中学老师)学生成绩作不作为考核老师的依据?他很吃惊地耸耸肩膀说:“那太不公平了!学生的智力水平不一样,成长的环境不一样,基础不一样,用学生的分数去考核老师,这太不公平!”她又补充一句:“学生的分数只有学生自己负责。”82
对其他方面,外国老师也基本都是“你爱咋着咋着”。比如最让咱憋屈的早恋和校服。
美国学校没有早恋这个概念,许多美国学生在初中就开始约会了,到了高中谈恋爱在许多美国学生家长和老师看来是高中正常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课间在学校走廊里男女学生亲密牵手、搂抱和接吻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83
凯瑞·克拉克教授说,异性相吸是生理特性,如果刻意回避反而会造成麻烦,不如让一切顺其自然,这样大家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彼此的帮助。84
原来我们班有一对同学在楼道里亲热不慎被摄像头拍下,老师发现后激动不已,竟到班会上抖搂这事儿。其实我明白,他那是嫉妒。
在美国的公立高中,你可以看到最流行的服饰和发型,有的穿着超短裙,有的戴着大耳环,很多女学生的穿着就像模特走场。85
不知他们是不是都遵从了王尔德同学的这句话:“注意穿着打扮是十分必要的,而拥有生活的目标却并非如此。”
(和外国学生交流时)他们问得最多的是“中国的学生穿不穿校服”。当我说大部分学校、大多时间学生穿校服时,他们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我明知故问他们穿不穿,其实他们五颜六色的衣服早就给出了答案。“不穿!”他们高兴地说,“穿校服不舒服,没个性、不自由。如果穿校服的话,大家会坐立不安早盼望放学。再说法律不允许强迫未成年人做不愿意做的事。”
嘿,要是中国有这条法律,那整个中国教育马上死翘翘,我也犯不着费劲巴拉写这书了。
我接着问“那学生之间会不会互相攀比?”他们说,穿衣服是自己的事,愿意穿什么穿什么。86
然后老师又该发火了。傻孩子,我们管你那都是为你好哇!为了你将来能上北大清华,能出人头地,你咋这么不懂事儿!
也不知谁不懂事儿。
毫无疑问,美国人都追求幸福完美的人生,但他们并不认为上大学和幸福人生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作为老师,有职责发觉他们的潜力才智,鼓励他们树立人生的目标,但没有让学生都上大学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我把中国老师的好心用到美国课堂上,成天苦口婆心地劝告我的学生努力学习、争取上大学,轻则学生家长会认为我这老师神经兮兮,重则指控你企图影响其子女的价值观,干涉他们的自由选择。老师无权将自己的意志加给学生,上不上大学,上什么大学,都是学生自己的选择。87
什么叫“好”您明白吗?貌似没有哪个字典里把“好”定义为“上北大清华,能出人头地”。外国老师从来不会要求学生非得往名牌大学奔:每个人想法不一样,我要天天管这管那的不是害了你吗?
而无论你上啥学校,都是“好学生”。
美国人也没有“高考状元”之类的概念,学校和社会都不会宣传炒作,所有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学校的骄傲。我们学校在大学录取季节在路边竖起大牌子告诉人们“我们的学生去了这些大学!”小牌牌插在马路边上,有好几百个,从附近的社区大学、州立大学到一流名校都混在一起。88
我想起我刚上××附中的时候就听说这所伟大的学校有着一个高尚的口号:“今天,我为××附中而骄傲;明天,××附中为我而自豪!”额滴娘哟,这口号忒感人了,听得小生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结果到毕业时,最后一次走进校园眼瞅着那宣传栏光荣榜一块儿霸气的红布上赫然写着的是考进北大清华的“高才生”,校门口还摆着新出炉状元的巨型大头贴时,才明白过来,××附中只会为这些人而自豪。
其实这差别主要还是因为中国老师太自负,以为自己是上帝,全知全能,有责任拯救你们这些迷途的羔羊。凡是他们认为对的,只要你有不一样的想法就须不择手段地给你纠正过来。
咱可以从外国老师平日对待学生的方式看看谁是上帝。
在学校里经常看到老师或站或坐的不同姿态,一位老师竟然跪在那里辅导学生。这些在中国肯定不会发生,因为我们讲究师道尊严。
下课时,教师会站在门内让学生先走,楼道里,老师会侧身给学生让路。89
澳洲的南克奥雷中学还安排了学生和我们一起参观。在参观途中,校长主动和见到的每一个孩子打招呼,还亲切地抚摸他们的头。孩子们也十分友好直呼胡校长的大名。校长说,这是他们的规矩——教师必须主动和孩子们打招呼。90
我只记得从小学开始,校规里就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行什么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跟见毛主席似的。
课上,一位女生不知何故与老师争吵起来,还把书摔到地上了,老师只是弯腰捡起书,耸耸肩说:“I’msorry.”91
我从来没有听中国任何一个老师说过“对不起”这仨字儿,从来没有。想让中国老师跟学生说声对不起,哪怕有一天世界上所有人都会用中文说“对不起”了,中国老师也不会。
这样的例子真太多了,只能拣几个写。反正我看了之后觉得相当惊悚:这老师跟我脑中“老师”的形象正好相反啊。他们才配得上“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呢。
中国老师见到此景也感到惊悚,于是就问外国老师:
看到一位澳大利亚老师对学生特别慈爱、特别亲切,于是我就问他为什么对学生这么好。他说“因为有他们才有我的工作,我想要继续我的工作,所以,没理由对他们不好”。说完朝我眨眨眼,一副不太理解的样子。92
老师跟学生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售货员跟顾客的关系。再夸张点儿,顾客是上帝,老师应当感谢学生才是。一旦搞懂这个,就不难理解外国老师为什么对学生这么好了,也能明白老师为什么不管学生努不努力谈不谈恋爱上什么大学了。
那都是他们自己的事儿,你有什么资格管呢?
中国的老师们下次痛斥学生“你现在状态就是浮”或者把热恋的情侣叫到办公室一本正经地说“你们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之前,也应该先琢磨一下这个问题。
近年来网上有两条关于哈佛大学图书馆神奇的传说:第一条说它墙上贴着20条振聋发聩的训言,以咆哮的语气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于是很多学生都对其顶礼膜拜,时常拿出来激励自己。第二条则是一张“哈佛图书馆自习室凌晨4点的景象”的图片,图片中自习室人满为患,全然不像是凌晨4点,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学习。看到这幅图片的我们如遭当头一棒,立刻心生愧疚,随即迅速关上电脑打开练习册做题。
后来我才知道,第一个传说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此训言自2007年起开始在网上流传,且先有中文版,之后才被蹩脚地翻译成英文。后来有人觉得这英文实在忒烂,就给哈佛图书馆管理员写信问是不是搞错了,没想到真搞错了,那管理员回信说:“我们哈佛大学里的各家图书馆(哈佛有70多个图书馆)都没有这类‘训言’⋯⋯”93
这20条劝学训言只不过是中文意思套上了英文单词,中国人的观念套上了外国大学的马甲。
至于第二条则更为荒诞。您上哈佛大学图书馆网站就会发现,它们都晚上12点打烊。
中国学生那巨大心理压力的另一半,则是拜亲爱的家长所赐。
若说老师像债主,那家长简直就是债主,她生你养你相当于投资,自此你自动欠她一屁股债,以后就慢慢儿还吧。而还债的方式,就是“听爹妈的话”。从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到找什么工作娶什么老婆,都要他们说了算。古代父母尚是包办婚姻,现在家长则更进一步,要包办你终生。
我发现怎么外国人啥都跟中国反着来,这家长的作风也是。
法国的孩子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家长甚至故意不参与意见,让孩子在决定的过程中自己教育自己。笔者的一位朋友说:“是他选择自己的未来,当然要他自己拿主意,如果
他想听我的意见,他会问我。他们完全自信能决定自己的事。”我再去问同学,他们许多是从别的专业改学新闻的,一个叫安娜的女生说:“我喜欢自己选择、决定,并承受自己的判断结果,如果凡事都听父母的,那我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长大成人呢?”94
其实中国孩子也不想听父母的,无奈父母有债主身份,你不得不听。
安妮是一个18岁、读12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三)的女孩子,按照惯例,明年她就要上大学了,目前正是积极地申请大学的时候。但是她却一脸轻松地告诉我,“明年我不准备上大学,我要去英国旅游、住一年。”我问她:“父母同意吗?”她回答说,“他们很支持,还给我出飞机票钱呢。我住在一个亲戚家里,不用租房子,生活费我自己打工挣。趁现在年轻,我一定要多走走、多看看。”95
外国有很多学生都有这种陋习,就是上完高中不上大学,先旅游一年,玩儿个痛快再说。家长一般二话不说,把钱凑够给孩子就完事儿。
这也忒不负责任了!
可能是美国父母从小就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的缘故,美国学生很小就开始自己为自己做决定。父母也许不会赞成孩子的决定,但是也不会把孩子的行为与自己的面子联系在一起,更不会生硬地干涉。我与一个美国老师深入地交流过这个问题。她有一个读大学的儿子,她一直希望儿子能够读个好大学,起码应该是4年制大学,但是儿子最后却读了一个2年制的社区学院。我问她会不会觉得很丢面子,她一脸奇怪的表情,“这是他自己的决定,他自己承担自己的未来。我能给他的只是建议,这和面子有什么关系?”96
要是中国的孩子上了不济的大学,他娘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在单位都没脸见人,回家则要痛骂“妈的脸都让你丢光了!”
谈到人生目标时,学生可以一起讨论。有人会告诉你:“我将来想当汽车修理工”、“我想当橄榄球手”、“我想去非洲帮助穷人”、“我想到中国去教英语和当传教士”等等,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例子。美国学生的理想较为单纯,功利色彩要少得多,家长一般也会更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97
我的房东Kick先生告诉我,他的小儿子自己选择了学中文,将来准备到中国生活。我问他了解中国吗?在中国有熟人吗?支持孩子到遥远的中国吗?他笑笑说:“这只有孩子才能决定。”“这么重大的事关系孩子一生,怎么能他自己做主?”Kick先生看出了我的疑惑,轻松地说:“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当然由他自己决定。”Kick先生说平时什么事儿都要和儿子讨论,连买个玩具都要和孩子商量。98
搁中国家长,这事儿简直看不下去:明天去中国,后天他要去朝鲜咋整!你这样儿当爹的不毁了他吗?赶紧让你儿子上个名牌儿大学,找个稳定工作,多好!
多好?
我的一位同事,两个儿子,老大从小很独立,高中毕业自己决定不读大学,先工作。老二去年被著名的私立大学西北大学录取了。她在谈到两个儿子时没有厚此薄彼,而是说他都为他们感到骄傲,他们都很努力去生活、去学习,只是开玩笑说老大替她省了不少钱。99
我曾询问马上报考大学的Taylor,理想的大学是哪一个?哈佛?耶鲁?或者其他有名的大学?她告诉我们,现在还没有打算。对此,在场的她的爸爸文斯先生也没有表示出特别的表情,给我们的感觉好像是这件事重要吗?这让我们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考什么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人生更幸福。100
外国家长管孩子的方式就是什么都不管。好,或者不好,不是你说了算,所以你不能替孩子选择什么。要想对孩子好,唯一的方式就是别总想着怎么让他好。
把中国老师和家长同外国的做个对比,就能发现这俩简直是天壤之别。倒不是说中国人都成心害孩子,谁都是为了孩子,但咱的想法往往很离奇:我活得比你长,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知道什么叫好,你才活几年啊懂个啥?反正听我的没错儿!
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孩子高一等,于是便有权利替你做决定。
若说外国的老师和家长有什么不同,无非是他们把学生当做一个地位平等的人。
经常有中国老师到外国考察教育时大惊失色,说什么“外国学生太自由了,他们总是拥有特别多的权利”诸如此类。
他们无非是可以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上什么大学而已。
他们无非是不会整天跟狗一样被老师家长拎着走而已。这不叫“学生的权利”。这只是人的权利。
就像一开始说的吃饭之事,这事儿其实非常正常。反过来想想,如果你的孩子每天都喂你吃饭,逼你吃这个吃那个的,正常吗?
不正常吧。
如果孩子没有权利喂你吃饭,那你又有什么权利喂孩子吃饭?
是吧?
如果你把他当人看的话。
以上这些说的都是别的国家的好,在此还有两点要说一下。一是这里面所说的“外国”指的大多是美国啦英国啦德国啦等等。这些国家教育水平之先进应该是公认的。二是“外国”的教育并不是“一无不是处”,也都有自己的问题,美国政府这么多年来还一直使好大劲儿改革教育呢(都这么好了还改,改什么啊,知足常乐懂不?你看咱们中国多淡定)。不过瑕不掩瑜,就像即使玛丽莲·梦露有六根脚趾也无碍她的诱人,外国教育的问题并不能遮挡它的魅力。再说了,咱有句话咋说来着——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叨叨了这么半天,这外国教育展也要“胜利闭幕”了。你看通过这一部分小生也获得了新的体验——用引述进行了写作,而且发现此手法难度相当之大(怪不得本雅明写到翘辫子还没写完呢)。别的不说,光搜集资料就是一番浩大的“project”⋯⋯在此还要感谢一下诸位参展者,尤其感谢《感悟美国教育——齐鲁名师美国行》的各位作者,这六十几位老师在美国的家庭和学校里生活了近两个月,可谓是给小生提供了热乎乎的第一手资料啊,且有几张图片也是从他们那儿搞来的。同样要感谢的还有《零距离美国课堂》、《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等书的作者。
当时小生翻这些堆积如山的资料的时候,一边儿翻一边儿就流口水:哎哟!那儿的教育太好了,简直就是天堂,基本每一样儿都正好跟中国的相反,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因篇幅所限,小生也只能“展示”天堂的一小部分,展示外国教育的一个剪影。
但这些足以说明理想中的教育应当是什么样了。首先,教育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让人成为他应当成为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教育应该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最适合干的事,然后帮他朝那个方向前进。其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它的功能是把人脑独特的价值引导出来。最后,老师和家长必须平等对待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权利和自由。
当然,教育终究是个过于宏大宽泛的话题,要掰开揉碎说可以编几套丛书了。但它牵扯的现实问题忒多,这使得那些玄乎的教育理论看起来总感觉跟青春期小女生的日记一样显得矫情而离奇,有点儿钻牛角尖有点儿乌托邦不靠谱。但当您看到有很多国家拥有了先进的教育制度,把这些思想付诸实践的时候,还有啥好解释的呢?难道咱不应该跟他们学点儿吗?
恕小生愚见,这并非主张“全盘西化”什么的。这就好比西班牙拿世界杯冠军了,中国队还在亚洲区预选赛里被虐,有人建议咱得借鉴西班牙足球发展的经验,并(天真地)盼望有朝一日中国足球水平也能赶上人家时,你至少不应该骂他“胳膊肘往外拐”。
后来我再想,外国的教育这么美轮美奂这么引人入胜这么沉鱼落雁羞花闭月,其实也没啥高深不可告人的奥秘。
你看,它不过是让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把人脑的独特价值引导出来,并给学生人的权利。
它没什么特别的,它无非是把学生当人看而已。
学生是人。
这好像不是白马非马的哲学问题,也不是黑猫白猫的政治问题,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
但就是有好多人搞不明白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