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回顾中的思索

  下载全书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我完全同意决议的观点。

“中国是万国的商场,各资本国竞争的焦点”。这是

五四运动时期,先进分子对当时中国状况的描述。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小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太平天国后期的《资政新篇》到辛亥革命,不少先进分子提出过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并为此奋斗终身,但都未取得成功,原因就在这里。中国当时的国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只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来完成。

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续篇就只能是社会主义,或者说必然以社会主义为其发展前途。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别的道路,这不是在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候才选定的,而是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已经选择好了,而且这种选择在我们党领导民主革命的整个过程中是一直坚持,从未动摇过的。这是历史性的选择。全国财经的统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结束,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适时地把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盲目生产和盲目经营,就会妨碍我国经济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就会加剧同国营经济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阻碍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顺利扩大。因此,在编制“一五”计划过程中,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诚然,如前所述,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曾主张建国以后继续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等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因此,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暂时没有写入社会主义前途的话。我在1951年之所以不赞成山西省委关于把农业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观点,在1952年底之所以提出按“公私一律,平等纳税”的原则简化税制,也都是出于这样的基本考虑(对前者主要考虑的是既要扶植少数积极分子发展初级合作社的积极性,又不能忘记绝大多数农民的个体生产积极性;对后者主要考虑的是既要大力创造条件发展国营工商业,又要注意适当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但是,有一点,当时许多同志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没有认识到或没有深刻认识到,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本身就是过渡性质的,也就是说,已经乘上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航船。正象周总理1953年9月11日在政协第49次常委扩大会议上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讨论的总结时所说的,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时期,也就是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期,也就是社会主义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长的时期。

毛主席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最先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开始。经他这一指点,大家都重新进行思索,觉得基本事实确实是这样,于是都心悦诚服地拥护过渡时期总路线,不再坚持原来那种设想和说法了,即“先搞10

年、1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种说法不确切,往往容易使人们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自觉不自觉地分割开来,往往容易使人们把新民主主义理解为一种必须加以“确立”和“巩固”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和制度,而不认识它是一种过渡形态的制度。因此,明确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是“过渡时期”,虽然只是“四字”之差,但在认识上已起了质的变化。

能不能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精神不同呢?我看不能这样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没有违背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决议》提出了“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总路线将这两个“转变”融为一体,结合进行。应当说,这是根据实践的要求和经验,对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新发展。

无庸讳言,在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程中,工作中是有缺点的。当时提出用三个五年计划左右的时间完成“一化、三改”,今天回过头来看,时间还是打得短了一点,我这样说,丝毫没有责备之意,当时能提出“过渡时期”这样长,已经是难能可贵了。问题是在执行过程中一再“加速”、“加快”,以致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过渡,“一化”的任务没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很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教训。我们后来在建设和工作中,多次发生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和其他严重的“左”倾错误,而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也不能不说与此是有关联的。倘若按照原来测算和确定的时间扎扎实实地工作,一步一个脚

印地全面精细地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情况可能要比提前完成好得多。我这样说,也丝毫没有责备“当时”之意。对历史实践,对党和人民过去的奋斗,任何时候都不能求全责备;求全责备,“指点”前贤,那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该肯定的成绩充分肯定,不足的以至失误的地方,严肃正视,并分析原因,取得教益,作为今后的鉴戒,这才是我们要采取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回顾过去,意在前瞻。努力从历史事件中,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学到应当学到的东西,是为了有助于我们当前和未来的工作,推进我们的建设和改革事业,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我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力求对一些重要决策和重要事件的得失、启示,作些分析和评估,都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来做的。


(二)总路线的提出和最后确定十一 1953年夏季的全国财经工作会议

(三)回顾中的思索|十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上卷|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 薄一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