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 薄一波 >
- 下卷
四十三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经验与教训
定的各个专题写完了。现在想概括起来,讲讲这十年的经验与教训问题。在专题各篇中已经讲过了的,一般不再重复,但有些还得简略地提一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成就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小平同志也讲过:这十年,“应当肯
当肯定,总 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中间有过曲折,犯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邓小平文选》一九七
五-一九
八二年,第266页)我认为,就整个十年来讲,这些观点符合实际。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指从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的前夕。
十年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情
的情况是不同的。
9月党的八大后到1957年9四十三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的
月的八届三中全会前
个阶段虽然在1957年6月开始进行的反右派斗争中犯了扩
的严重错误,但总体 上讲,成绩是主要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上执行了党的八大路线和八大规定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工作方针,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二阶段,从八届三中全会修改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和开始批评“反冒进”、酝酿“大跃进”起,到1960年初冬。这个
续犯了批评“反冒进”、发动“大跃进”、
对实际并不存在的“右
主义”和继续“大跃进”等一系列严重错误。虽然第一次郑州会议以后在纠正已经察觉的“左
的错误中, 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终究由于对错误的认识比较肤浅,还没有觉悟到从根本上改变“左”
因而在纠正错误中发生了严重的回潮。从总体上讲,这个阶段工作上的失误是主要的,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雅,给社会
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失。
第三阶段,从1960年11月党中央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指示信》,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并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起,到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前。这个阶段,全党上下,同心同德,大兴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纠正错误,渡过难关。虽然纠正错误是限定在坚持
“三面红旗”和庐山会议“反右倾”的
纠正得很 不彻底,但是,这个阶段,要纠正错误、克服困
想和方针是正确的,在恢复经济、恢复党的优良传统、作
1
公
风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等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
第四阶段,从八届十中全会重新强调阶级斗争到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的发出。这个阶段,由于坚持“八字方针”,由于接受1959年庐山会议的教训,防止政治斗争对经济工作的冲击,
转了严重困难的局面,国
得到恢复,并向一个新的台阶迈进,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的试验。但可惜由于政策界限不清,经济工作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把本来不是阶级斗争的问题当成了阶级斗争,把一些本来是实事求是的正确的东西也当成了“修正主义”,并且将它逐渐引向党内的高层,步步升级,愈演愈烈,因此,也就引燃了“文化大革命”的烽烟。
重的曲折,但总起来看,我们的国家,在这十年里,是在曲折中前进了。这同“文化大革
革命”十年 没有迈出动乱的深渊相比,发展趋势是不相同的。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指数,1949年为100,1956年为276,1965年为476.3;同一时期的工业总产值指数为100,502.1,1108.8;农业总产值指数为100,178.8,203.6。从1956年到1965年,全国钢产量由447万吨增加到1223万吨,煤产量从1.10亿吨增加到2.32亿吨,发电量从166亿度增加到676亿度,原油产量从116万吨增加到1131万吨,棉布产量从57.7亿米增加到62.8亿米。1965年粮食产量3891亿斤,基本相当1956年3855亿斤和1957年3901亿斤的水平,但1966年就达到4280亿斤,略超
四十三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经验与教训 1
55 过1956年。1956年到1965年,棉花产量由2890万增加到4195万担。
在产量和产值增长的同时,许多重要产品的品
格有了增加,质量有了提高。钢和钢材品种都增加了1倍多。钢材自
自给率从85%提高到95%。机械工业试制成功几十种新产品
1957年增加1.8倍。主要机械设备的自给60%多一点,1964年达90%以上。1965.19
批经济技术指标刷新了“一五”期间创造的最好水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即80年代初—作者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
括是准确的,是以大量事实作依据的。
1957年到1965年,新建和扩建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在钢铁工业方面,扩建了鞍钢,新建了武钢、包钢,续建了石钢、太钢、唐钢、马钢、重钢和上钢的三个厂。在有色金属方面,建成了白银、中条山、金川、赣东北等一大批冶炼企业。能源工业方面,除建成了几十个煤炭企业和发电厂以外,建成了年产原油1000多万吨的大庆油田。电子、原子能,导弹、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这个期间开始在我国崭露头角。这个期间,建成或部分建成12条铁路,全国铁路营运里程由2.65万公里扩大到3.64万公里。到1965年为止,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铁路。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和西南、西北多条铁路的建成,我国工业布局大有改善。这个期间对大江大河的开发治理也取得了可观成绩。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刘家峡、青铜峡、盐锅峡等大型水利工程和丹江口大型水库的建设,不仅对于防止黄河下游和长江主要支流的一般洪水发挥了作用,而且收到发电,灌溉等多方面的效益。这个期间建设的包括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在内的首都十大工程,不仅建设速度快,而且质量也是上乘的。
1956年到1965年,我国新建和扩建高等学校32所。1965年在校学生67.4万人,比1956年的40.3万人增长63%。这十年毕业生130.8万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党政机关和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条战线中的骨干力量。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周总理的直接部署、关怀、主持和聂荣臻同志的具体组织下,由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这个期间的科技工作成果累累。重要的有:在陆相地层中找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打破了“中国贫油论”。1964年首次爆炸原子弹,打破了美、苏核垄断。与此同时,第一次在世界上人工合成蛋白质:具有生物活力的结晶胰岛素;弄清了第一个核糖核酸的结构,为人工合成酸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万次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于1959年9月试制成功;创造了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排除了攀枝花钢铁公司建设的一道难题,也为这种共生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可能。此外,在农业科学方面,系统研究了东亚蝗虫生活史,基本消灭了严重危害农作物的蝗灾;最早培育了矮杆水稻,为后来水稻的大幅度增产做出了贡献。在医学方面,成功地解决了烧伤总面积达98%、其中三度烧伤为90%的病员的治疗问题。
所有这些巨大成就,都是在我们坚如磐石的党的领导下取得的。
关于这十年的经验与教训,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再做一些探讨和再谈一些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