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点评析

  下载全书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一九五八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这种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是完全正确的。

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欺凌。原因是“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而“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毛泽东选集》第 2 版,第 3 卷第

二十五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673

1080页)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迅速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进展顺利,正朝着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道路奋发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普遍愿望,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尽快跻身世界经济发达国家行列的强烈信心。

1956年的党的八大一次会议,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适时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从“解放生产力”转变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来的决策。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一条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无疑同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是相适应的。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一系列基本点,大都发端于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探索适合于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

在制定特别是在具体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过程中,发生的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缺点和失误,是不是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 不重视综合平衡。国民经济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这是一个不可违背的经济规律。运用这个规律,可以通过计划手段,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在当时基本没有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在计划安排上努力做好综

674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下

合平衡工作,是保障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曾经提出过“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但是,到了 1958 年,却把力求按综合平衡的要求办事当作消极平衡加以批判,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点中,完全不提这一点,这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一个重要表现。没有综合平衡,就会为高指标、随便留缺口的主观随意性大开方便之门。在这种情况下,比例必然严重失调。所谓多快好省、工农业并举等等,就很容易成为空话。

  1. 只强调从精神上激发人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而忽视物质利益的原则。总路线提的“鼓足干劲”,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鼓舞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力争上游”,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按照毛主席的解释,就是要像从上海到重庆逆水行舟那样,去努力争取各项工作的最好结果。这两句话,基本上都是讲的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从精神上激励人们的积极性,以达到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在建设中,精神因素的作用无疑是很重要的。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否则就会知难面退,畏葸不前,干不好事情的。但是,光有精神上的激励,不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不重视通过正确的政策和经济机制把不同人们的物质利益正确地结合、协调和发展起来,工作也是搞不好的。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

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

二十五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675

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小平同志还以农村生产队自主权为例,说:“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白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片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要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136 页)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只强调鼓干劲、争上游,强调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利益原则和社会物质条件注重不够甚至忽略了,这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又一重要表现。

3.多快好省,从字面上看,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都包含进去了,都有了。但是,没有一系列合乎实际、合乎规律的具体的经济政策和合理的经济体制、经济管理办法来保证,单靠鼓干劲、争上游,是很难全面实现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的,即使一时达到了,也是很难维持住的。而且,在多快好省四个字中,当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突出了多、快,而未能把它同好、省有机地统一和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力争高速度》的社论就有这样的解释: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在我们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把经这一要求只能同时是高效益高质量、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高速度。当年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不注重以至

济尽快地搞上去,力争高速度,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但

离开质量和效益,不按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办事,孤立地强调高速度,是难以实现的。没有一定质量与效益的速度,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而且势必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最终也快不了,也不可能实现和保持高速度前进。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还有一个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问题。历史进入现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愈来愈密切。现代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成功。科学技术和其他文明成果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都要学习、吸收、借鉴别国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这种互相交流、互相引进,也是现代经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建国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封锁,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我们党和国家不能不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那种形势下,我们要进行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阻力重重。这种情况到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时,仍无什么大的变化,而且台湾海峡局势以及同西方几个大国的关系一时间更趋紧张。但即使这样,今天回过头来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从原则上讲,应该考虑到外部条件,考虑到如何力争使国际环境朝着对我国建设变得有利一些的方向转化。本来在《论十大关系》中,毛主席已谈到对外经济关系和学习、借鉴外国经验的问题,但在总路线的基本点中却完全没有涉及这个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不足。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以后,全国各族人民

二十五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677

确实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建设热情十分高涨。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在人民中的威望,表明了人民对党对总路线的信任和拥护,也表明了人民群众要求和向往尽快改变祖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和意志。对于人民群众焕发出来的这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种振兴祖国的巨大热忱,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问题在于当时我们没有能够做到把群众的这种可贵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和发挥好。原因在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还刚刚开始,经验还很不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还远未认识,一些急于求成、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左”的东西就很容易产生和滋长。在实践经验不多的情况下仓促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也就不可能是完备的和成熟的。这一点,毛主席当时也已意识到了,说这条总路线还不算完全形成,还要看几年。到了 60 年代初期,经过一番挫折,毛主席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还“不甚了了”,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实际上,在批评反冒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基本上是指导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路线。当然,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包含着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积极的有益的探索的内容,这也是可贵的,任何时候都应加以肯定。如同经历20多年的曲折,我们党才形成一条引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路线一样,也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我们党才深刻认识

到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而正确地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总之,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弄清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正确方面和缺点方面,并进而弄清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缺点,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的认识。


(二)八大二次会议正式制定总路线二十六 “大跃进”的发动

(三)一点评析|二十五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下卷|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 薄一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