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 吴小如等 >
- 宋诗
谢惠连
【作者小传】
(397—433)刘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受族兄谢灵运赏识,同游于始宁墅。宋文帝时,任司徒彭城王刘义庆法曹参军。事迹附见《宋书》卷五三及《南史》卷一九《谢方明传》后。有集六卷,已佚,明人辑有《谢法曹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及断句三十四首。
秋胡行二首
谢惠连
春日迟迟,桑何萋萋。
红桃含夭,绿柳舒荑。
邂逅粲者,游渚戏蹊。
华颜易改,良愿难谐。
系风捕影,诚知不得。
念彼奔波,意虑回惑。
汉女倏忽,洛神飘扬。
空勤交甫,徒劳陈王。
《秋胡行》是乐府旧题,写春秋时鲁国人秋胡戏妻的故事。但从魏晋时期起,即有借此旧题抒写与秋胡故事不相干的内容。谢惠连的这两首《秋胡行》也属于这一类。这是两首情诗,内容上前后相连,上一首写见美动情,下一首写失美恍惚,时间过程极为短暂,表现的是心灵的一段历程,是一位单相思者的苦恼。
第一首前四句写环境,着力渲染春景的美好:天空的太阳是温暖宜人的,地上的花草树木是赏心悦目的。“萋萋”,形容桑树枝叶的茂密;“含夭”,用《诗经·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状桃花含苞的美艳可爱;“荑”,指始生的柳芽,“舒荑”是说柳树正在抽条生长。前人说:“春时秾丽,无过桃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诗人在展现春景时,不忘将主要笔墨放在“红桃”、“绿柳”上,又以“含”、“舒”二字暗示春天正步步走近。大自然洋溢着愈来愈浓的春意,诗人的心上也漾起了丝丝春情。就在这一美好的环境中,诗人的眼前突然一亮,出现了“粲者”——美人。她正在水洲边、小路上无忧无虑地漫步、游戏。“邂逅”,是偶然相遇的意思。唯其偶然相遇,才更加像晴天轰雷般地令人魂摇魄动,深受震撼。末两句直抒感慨。诗人在《秋怀》诗中说“金石终须毁,丹青暂雕焕”,在人,不用说,青春的容颜更是难以长驻了,因而生出趁青春年少结为伴侣共度韶华的“良愿”,以及转而一想,良愿难以实现,因之怅惘感慨。此诗从景美写到人美,从所见写到所感,“良愿”始萌,“难谐”的苦恼接踵而来。
下一首即从“良愿难谐”四字生发。“系风捕影”用以比喻自己对“粲者”的追求,“诚知不得”直言预料中的悲剧。一个“诚”字,语气刚断,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从第三句起,所写的并非实有景象,而是诗人的浮想联翩,是从眼前的流水联想到远方的“奔波”(奔涌的流水),即汉水、洛水,从出现在面前的“粲者”联想到神话故事中的美女汉女、洛神。自己当前的实际处境与古代神话故事十分相似,这使诗人变得“意虑回惑”——内心迷乱,神思恍惚。诗中讲到的神话故事有两个。一个发生在汉水之上。据说有一次,郑交甫在汉水边的台下遇到两个年轻女子,交甫对她们说:“希望能得到你们的玉佩。”二人便将玉佩给了交甫。交甫拿到后藏在怀里,刚走了十步,一摸,玉佩已经不在,再回头看那两个女子,也已不知去向(《韩诗内传》,见郭璞《江赋》《文选》注引)。汉水女神转瞬即逝,所以诗中说“汉女倏忽”;郑交甫白操心一场,所以又说“空勤交甫”。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洛水之上。相传陈思王(简称陈王)曹植在经过洛水时,巧遇洛水女神,洛神美艳之极,令曹植神魂颠倒。但洛神“体迅飞凫,飘忽若神”,转眼间便失却了她的踪影(参见曹植《洛神赋》),因而诗中说“洛神飘扬”,“徒劳陈王”。诗人以交甫、陈王自喻,借人所熟知的神话故事抒写自己失去美好的追求对象时的恍恍惚惚以至难以自我控制的激动难平的感情。
诗中的“粲者”,很可能确实是诗人邂逅相遇的一位美人。但也难以排斥,所谓的“粲者”,也可能是诗人美好理想的化身。诗人的“良愿难谐”的叹惋,或许只限于一己的情爱,但也可能弦外有音,抒写的是失落了美好理想以后的哀愤不平。诗人生前只做到法曹行参军的小官,二十七岁即与世长辞。他的乐府诗颇多牢骚,结合“空勤交甫”、“徒劳陈王”的议论来看,他本人恐即是赍志而殁的吧?
在表现上,采用成句入诗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春日迟迟”是《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句子;“系风捕影,诚知不得”,采自《汉书·郊祀志下》,原文作“系风捕景(影),终不可得”;“红桃含夭”,与《诗经·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相关;“邂逅粲者”,脱胎于《诗经·唐风·绸缪》的“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尽管如此多用成句,但由于诗人追求统一的构思,着力于意境的构筑,故仍能词如己出,浑然天成,不仅无碍而且有助于全诗成为一篇写情的佳制。
(陈志明)
泛南湖至石帆
谢惠连
轨息陆塗初,枻鼓川路始。
涟漪繁波漾,参差层峰峙。
萧疏野趣生,逶迤白云起。
登陟苦跋涉,䁹盻乐心耳。
即翫翫有竭,在兴兴无已。
前人评惠连诗“节短韵长,一往清绮”(见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五),纪游诗《泛南湖至石帆》,便是这样的佳作。南湖,全国有多处,据前人考证,此当是写浙江永嘉一带。永嘉山水清丽;东南临海有石帆山,山石奇峭,远望如帆。本诗即记其游。
诗的首二句,交代启程游览的经过:刚刚从陆路停下车,连忙就划起桨开始游湖。从驱车,暗示诗人是长途跋涉而来;车一停就划船,又显示出诗人游兴甚浓,好山好水吸引着他,使他迫不及待。起句简练清峭,于叙述中见情致。正如方东树所评:“造句坚劲,可以药庸俗轻便滑利之病。”(引同上)
中间四句写湖上风光,是全诗的主体。“涟漪繁波漾”,写湖水浩渺,清波荡漾;“参差层峰峙”,写湖上峰峦叠翠,错落有致;“萧疏野趣生”,写两岸烟村竹树时聚时散,朦胧疏淡;“逶迤白云起”,写远处白云出岫,徐徐升起,连绵缭绕。这四句,每句描写一个方面,又互相映衬、烘托。波光粼粼的湖水,重重叠叠的峰峦,疏疏落落的树木、村舍,冉冉出谷的白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远近高低,组合成一幅萧疏清旷、野趣横生的山水画,令人有溪山无尽之思。这里是采取“大写意”的笔法,诗人抓住大自然赋予自己的独特的美的感受,选用“涟漪”、“参差”、“萧疏”、“逶迤”等富有动感的形容词,略加点染,用以显示客观景物内在的情韵。读这样的诗,使人如观米家山水画,从近处局部看,只有几个墨点,似乎用笔甚草草,但从远处整体看,则景物粲然,满纸云烟。
诗人徜徉于此佳山丽水之中,触景生情。诗的后四句即写游览中的体验和感受。“登陟苦跋涉,䁹盻乐心耳。”登陟,泛指游览。跋涉,跋山涉水。此句与开头“轨息陆塗初,鼓枻川路始”呼应,极言游途的辛苦。䁹,同“睥”。䁹盻,泛指观赏风景。此句与上四句写景呼应,极言游览的快乐。这两句富有理趣,诗人以亲身感受启示人们:经过“跋涉”苦,方得“䁹盻”乐;乐从苦来。这一哲理使诗的思想内容得到升华。诗以“即翫翫有竭,在兴兴无已”煞尾,表达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令人寻思而萦回不已。前人评此二句“奇伟高古”(引同上),信然。
这首纪游诗写得很洗练。短短五十个字,概括了丰富的内容。诗中不论是叙述、描景还是议论,都含蕴着诗人独特感受到的情趣和韵味,故耐人品赏,发人深思。诗的章法,起承转合井然有序,造句清秀俊逸,也增添了艺术光彩,使全诗显得玲珑剔透,清新可爱。
(何庆善)
捣衣
谢惠连
衡纪无淹度,① 晷运倏如催。② 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盈箧自余手,幽缄俟君开。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
〔注〕 ①衡纪:指北斗星。②晷(ɡuǐ):日影。
捣衣,即捶展布帛、缝制衣服。一般写这个题目内容多是秋冬季节妇女为远行的丈夫缝制衣物。这首诗共二十四句,每四句为一层次。
第一层写节令。“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这两句是说,星斗一刻不停地在运行,日影的移动快得像被催促着似的。“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这两句写秋天说来就来了,天气凉了。第二层写秋夜景象。“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莎鸡”,即“纺织娘”,蟋蟀一类的昆虫。《诗经·豳风·七月》有“莎鸡振羽”的话,振羽,发声鸣叫。“寒螀”,即寒蝉。“肃肃”、“烈烈”,这两个叠词既用以摹声,又传出人们听到莎鸡振羽、寒螀啼鸣时一种凄厉的感觉。“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空幕”,即指天穹,“中闺”,即闺房。这两句说,天黑下来了,明月照亮了闺房。第三层写闺妇招携捣衣。“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戒”通诫,告诫。“戒裳服”,是说制作衣服的时节到了。“端饰”,打扮整齐。“招携”,招呼同行。古谚有云:“蟋蟀鸣,懒妇惊。”就是说“莎鸡振羽”该做寒衣了。这两句就写这情况,美人们打扮整齐,相携出闺房捣衣。“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簪玉”,戴着首饰。“鸣金”,身上佩带的物品行走时发出响声。这两句又具体描写了一下美人“端饰”情形。第四层写捣衣劳动。“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櫩”,同檐。“砧”,捶衣石。“楹”,这里代指堂屋。“杵”,捶衣棒。这两句说捣衣时砧杵相击发出的声响回荡在房舍内外,在夜间这种声响来得特别悠扬、感人。“哀”,感人。“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题”,额。“双题”,当指额头两旁。这两句说,美人捶衣时两袖扬起淡淡的芳香,额头上也渗出了汗水。这种劳动既劳累,又给人以美感。第五层写缝衣。“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纨素”,帛绢,即正捶治的布帛。“成”,捶好了。这两句说:布帛已捶好,丈夫还没有回来。“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笥(sì)”,盛衣物的竹器。“笥中刀”,保管洁净的刀,用它来裁衣,表示精细、恭敬。最后一层写缝好衣裳的心情。“盈箧自余手,幽缄俟君开。”“盈箧”,盛满了箱筐,说明衣多。“幽缄”,密密封闭起来。因为这衣服是要寄往“万里”之外的丈夫,所以准备既多,封锁又好。“自余手”、“俟君开”,这衣是由我一针一线做成的,专等你打开。这两句既表现了这个女子的精细,又表现了她对丈夫情意深密和专一,“俟君开”的话语中有多少温情啊。“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畴昔”,往昔,在家时。这两句说,腰带的长度还是依照过去的尺寸,不知现在还是不是那样。这也写出了她的精细、体贴,生怕做成的衣服不合身,同时还传出了她对丈夫十分怜惜的心情。为什么想到“腰带”呢?似乎腰围最能表示一个人的胖瘦,她想到丈夫在外肯定是瘦了。《古诗》也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以缓”的说法。怜惜丈夫也就表现了自己的相思之苦。
这首诗曾一再受到钟嵘的称赞,认为它是汉魏以来五言诗的“警策”之作之一(见《诗品》)。就结构而言,它写得层次井然,由节令物候到捣衣、再到裁衣寄远,步骤徐缓得体。就语言而论,多描写、多对偶,富艳精工。这都符合钟氏论诗崇雅的标准。我觉得特别要提出的,此诗的描写中是深含情意的,写人美、衣饰美、声响美、劳动美,是与美人的情意美谐调的,用现代的语言就是说,写那么多的美都是为了表现她的心灵美。这是一。二,结尾两层心理描写很真切、细腻,显得情致绵绵,正如沈德潜所说:“一结能作情语,不入纤靡。”(《古诗源》)如果没写好这个“情”,此诗恐怕就不是那么值得赞扬了。
(汤华泉)
泛湖归出楼中望月
谢惠连
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亭亭映江月,䬟䬟出谷飚。斐斐气羃岫,泫泫露盈条。近瞩袪幽蕴,远视荡喧嚣。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
这首诗中所说的湖,《文选》李善注说是谢灵运始宁墅的大小巫湖,因此,此诗应是谢惠连在始宁时所作的。
诗的开头两句:“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点出“泛湖”题意,写日落星出时湖中泛游情景。楚人称湖泊池沼为“瀛”,前面着一“澄”字,极写湖水的清澈。在太阳已落,夜色渐深,群星灿然,布列空际的时分,诗人乘坐着小船,轻摇着短桨,泛游湖中,景色清幽而心情悠然。在星光下,他和朋友们舍舟登岸,回到住处,这一层意思在诗中省去了,而直接以“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紧扣题意,写他们泛湖归来之后,游兴未尽,又踏着星光夜色出楼游览了。他们一会儿在台榭小憩,临流观景,赏爱着绕旋台前、分而复合的曲流回波。一会儿又丢下竹杖,纷纷呼朋邀友,摆设酒宴,将要连筵接席,共度良宵。
正当诗人和友朋互相招邀而欢谈笑语时,蓦然传来哀鸿悲猿清异的叫声,引出另一番情趣。于是,诗人顺手拈出了“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两句。沙洲空旷,山丘荒寂,忽有宿鸿哀鸣,夜猿悲啼,响彻空江深谷,显得格外凄清。乍看起来,这两句似乎只是闻之于耳而信手写来,其实它与上下文都有内在的关联,有一种人语惊猿狖,“月出惊山鸟”的意蕴。深夜里,万籁俱寂,洲上征鸿和山中群猿也早已睡去,是人声的喧哗使它们惊醒过来,因而哀鸣悲啼,一片骚动。此刻,恰好又是“亭亭映江月,䬟䬟出谷飚”,夜空远处,一轮明月映澈清江;而幽谷深处,忽然又刮来劲疾的大风。寂静的夜晚,在人语、鸿鸣、猿啼、风吼的交响中喧闹起来了。真有一响俱响、一动俱动之感。而此时此刻,那明月却依旧静静地照着水面,全不为一派喧闹声所动,显得孤高而又清真。此诗题为“望月”,或许,诗人正是想从这月的品质中领悟一些什么。
在皓月的映照下,一切景物都因银光素辉而显出清幽迷人的景色。映入诗人眼帘的是“斐斐气羃岫,泫泫露盈条”,远处的夜雾云气,轻轻飘浮,像帷幕一样遮掩着峰峦,近处的露水如珠,清润晶莹,满满地挂在枝头。远看近看都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引起无限的清思,可以畅心怀、绝尘俗,袪除胸中的郁闷,荡涤人间的烦嚣,故而说:“近瞩袪幽蕴,远视荡喧嚣。”这里所表现的不止是视觉感官的满足,而包含着面对清景,气清神清,自摅心愫的审美意向。诗的最后两句:“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晤言”,对言、交谈之意。在此清景面前,诗人和朋友们不禁逸兴遄飞,清言妙语纷涌吐出,不能自休。不觉中,东方既白,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了。这终夜的晤言,足证那高洁的湖上月色,对于诗人们心灵的澡涤,是何等的清畅,对于诗人们心灵的启迪,又是何等的深邃!
这首诗以清凄的景象衬现诗人孤高的心境,是相当成功的,它是我们民族“境胜可以澡濯心灵”的传统审美意识的生动体现。另外,这首诗在叠字的运用上也颇具匠心,以“亭亭”形容“月”,以“䬟䬟”(风声)形容“飚”,不仅语言上有音乐美,而且使月、风显得有声有色,气象阔大。陈祚明评此诗云:“甚得叠字法,清出有态。”(《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八)诚然也。
(臧维熙)
离合诗二首(其一)
谢惠连
放棹遵遥塗,方与情人别。
啸歌亦何言,肃尔凌霜节。
离合诗是杂诗的一种,即根据汉字上下、左右、内外结构的特点,在诗句内拆开字形,取其一半,再和另一字的一半拼成它字,先离后合。一般来说,“离合”一个字往往由四句诗组成,如潘岳《离合诗》第一章“佃渔始化,人民穴处。意守醇朴,音应律吕”,前两句的第一字由“佃”离“人”而为“田”,后两句的第一字由“意”离“音”而为“心”,将“田”与“心”相合即成一个新的字:思,这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内容。不过,也有偶尔用六句诗组成的,如谢灵运《离合诗》“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怀缱绻,口脉情亦伤。劇哉归游客,處子忽相忘”,前两句首字,从“古”去“十”,离出“口”;中间两句首字,从“加”去“口”,离出“力”;后两句首字,从“劇”去“處”,离出“刂”,六句首字离出的“口”、“力”、“刂”合成一个新字“别”。
离合诗汉魏时即已有之,离合的方法有多种。自潘岳以后,则基本定型为两句首字相离的方式。
作为杂诗,离合诗一般有四种句式:四言、五言、楚辞体及楚辞体与四言杂糅的,可见这种诗体在句数、字数上没有具体的限制,在拆字合词的规范下还有一定的自由。
从内容来看,离合诗有咏物的,如王韶之咏雪,王融咏火;有表达某种抽象观念的,如贺道庆离为“信”、萧绎离为“宠”;也有表达某种乐趣的,如石道慧离为“娱”、沈炯离为“闲居有乐”;也有表达与离、别有关情绪的,如刘骏离为“悲客他方”,谢灵运离为“别”,谢惠连此诗共二首,其一离为“各”,即天各一方,其二离为“念”,即思念怀想,两首诗表现了分别与思念的情感流程。最初的离合诗,诗的内容与“谜底”(指合成的新字)基本上是分离的,而诗题只是表示文字的离合,如孔融、潘岳的作品。至刘宋一些言别状离之作中,才出现了题旨、内容、谜底的三者统一,题目包括双重的“离合”含义,即文字的游戏离合与人生的悲欢离合,内容、诗句又是直接描写离别之状、抒写离别之情的,而合成的新字又异常清晰地点明离情别绪,使诗句的艺术描写更加醒豁,又与诗题遥相呼应,从而为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离别诗增添了新的品种。
谢惠连的这首《离合诗》即属于抒写离情别绪一类的,前两句直接描写离别之状,一只远行的小舟将沿着漫漫的征途前进,在这“兰舟催发”之时,我正与“情人”告别,很可能是“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只不过与“我”告别的“情人”,不是柳永、秦观笔下的恋人,而是故旧,如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后两句抒离别之情,啸歌,是魏晋士人宣泄情怀的特有方式,长啸一声,不必多言,自能使人情怀肃然。肃,犹严,句谓使尔凌霜之节更严,既点明季节时令,又暗喻自己对友情的珍重、执着;既突出了友情的高洁、深沉,又在赠别之中寄寓了殷切的劝勉之意。
作为“离合诗”,总是“戴着镣铐跳舞”,同样也难免有拼凑的痕迹,此诗亦不例外。但从言情的角度来看,表面与深层、情感与寓意还是吻合的,两个层面的“离别”之意起到了“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艺术效果,“才思富捷”的作者驭难就易,契机入巧,借助文字的离合,写出了离别诗的情韵、意境,使此诗超越了“游戏”的世界而跨入了“诗”的领域。
(周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