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主义的免费午餐:股份制改造
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其形式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其实质则是对社会资源重新配置,对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调节。在这一利益重新配置的过程中,权力的市场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导致中国的改革呈现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当代资本原始积累从开始进行到基本结束,总共只用了将近20 年时间(1978~90年代中后期)。其时间之短暂,积累速度之快,积累财富数量之多,在世界上都堪称绝无仅有。
从原始积累过程中产生的几代富翁的身份以及致富方式来看,至今为止中国已有三代身份迥异的富翁:第一代是被中国传统就业体制所排斥的人,如出身于地主富农等 “黑五类”家庭、或本人是劳改释放犯等。这些人为生计所迫,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干起了当时为社会所轻视的“个体户”;第二代则是80年代中、前期 “下海”的科技知识分子与技术工人,这些人主要是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投身于市场竞争;第三代富翁则是1985年推行“价格双轨制”[ii]以后“下海” 者。这类人当中有不少是与权力圈人物沾亲带故者,有的人本身就是政府官员。他们“下海”的时间虽晚于前两代富翁,但由于他们能凭借权力资本,瓜分“价格双轨制”的巨大差价--仅1988年,价格双轨制所产生的差价就达1,000亿元之巨,其中70%流入私囊--故其资本原始积累能够加速度进行。
第三代富翁的财产规模之大,积累速度之快,均非前两代富翁所能企及。笔者曾亲耳听到第三代富翁中有人自鸣得间地将此现象总结为:第一代富翁是“半人半鬼”,第二代富翁是“凡夫俗子”,第三代富翁则是“半人半神”--所谓“神”,指的是“第三代”富翁有很大能量,赚钱不花力气且数量巨大,颇有瞧不起第一代、第二代之意--到1991年以后,这些人又凭借权力和已积累起来的资本介入 “股份制改造”、“开发区圈地运动”,在席卷中国的“股票热”和“房地产热”中,以世界罕见的速度积累了巨额财富。也就是在这批以官商结合为致富诀窍的 “政商”出来以后,中国社会才出现了这样一首重新划分富人等级的民谣:“万元户是贫困户,十万元户刚起步,几十万元马马虎虎,百万元户才算数,千万元户是真富。”
剖析“股份制改造”(包括中国股市)和“圈地运动”的特点,最能看出中国当代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